我们修行佛法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了解生命的真相,以脱离生死轮回。 我们首先看一看在生和死之间存在怎样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生死相续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这个心不正知,一直在起颠倒,起无明,导致许多错误的判断和看法。我们所有的看法最早是心法,是精神方面的一种念头和意识,最后形成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影响着生命的去向,并对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形成一种惯性,让我们形成非常坚固的看法。 我们发现每个人的看法或者想法都不一样,而这实际源于长时间的累积。当人出生后,在没有接受教育或者经历人生以前,看法、爱好都未固定,但随着生命的流转相续,就会逐步形成一些固化的看法,也叫做无明。 无明这个东西自己往往是不自知的,但是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却能看到。无明是一切的动力和源泉,无明指挥着行为,行为又跟随着想法。因为迷惑而造业,那么业存在于哪里呢?实际上就在我们的想法和看法当中,所以无明形成固有的看法,就是迷惑形成的一种业的取向。因为这种不正知的看法,以及业的负面的流转而产生了苦。 人生有八苦(注释: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我们在人间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此外,还有怨憎会,你不想看到的人,偏偏就经常出现在你眼前;爱别离,你的亲人,你喜欢的人,却往往不能够在一起;求不得,你本来投资求财,结果刚好相反,你所得到的是负债;农民种地,本来是想得到收成,结果却连种子都没收回。 此外,还有五蕴炽盛,我们的生命是由物质、感受、想法、行为、意识五蕴组成。它们在看不见的暗流当中指挥着我们,导致我们的内心强烈的渴求,逼迫我们做出种种错误的行为。 五蕴的流转相续,从昨天延续到今天,那么今天的习性就会比昨天更执着,更加难以改变。就好像喝盐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正如年轻人学佛,因为他们没有固有的看法,相对容易明白佛法。而当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很难认识真相,只是活在自己固有的经验和看法当中,越来越固执。我们看到很多老人,非常的执着,执着他的一个看法、想法或者生活习惯。 既然这一生从昨天延续到今天,再到明天,那么从前世到今生再到后世也是一样的。随着因缘,我们将舍弃这个肉身,换一个身体。如果肉身不烂,不烧掉,就会堆得像须弥山一样多;如果把每一世的母亲加总起来,我们数都数不完。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受身无量。因为人的因缘是相续,无穷无尽的,而在这无穷无尽的因缘当中,我们每一生都在起无明、起颠倒、起执着。因此,每一生都很难满足。因为我们都还在做着种种计划的时候,这一生就结束了。回头想想,今生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真正的满足过?都是被动的追求,从来都没有真正满足的感受。换一句话,就是尽管我们每一生可能存在很多的机会,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解决生命的被动,恢复生命的主动。 佛法讲生死轮回,所谓的“轮”就是动的意思,“回”就是又回到原点。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流动中不断地回到原点。我们以为每一个念头都很神圣,每一个目标都很伟大,但是究竟这只是一种执着。我们所有的成功没有人鼓掌,只是在自己的感觉当中;所有的失去没有人知道。每个人独来独往,生是一个人来,死是一个人走,没有任何人可以结伴。在生死时,你是一个人;在生死过程中,就算你的孩子也不能够24小时守在你的身边;就算你的老伴也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所以我们的心实际上永远是孤独的,这就是真心呀!我们内在的人生,实际上就是枯燥乏味的、被动的因缘,在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生老病死的相续之间,我们的一生又一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不知不觉地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