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乞米帖》看颜真卿风骨

 甲午童 2016-06-14

从《乞米帖》看颜真卿风骨

颜真卿行书《乞米帖》,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早在公元前30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就鲜明地指出“书,心画也”“书可观而不可尽”。扬雄的观点揭示了书法与书写主体之间的关系,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技巧和学识修养共同决定着书法的表达。 

  临习颜真卿书法《乞米帖》时,我总是结合《颜氏家训》和《书论》,如后人所言,“若不知颜氏的性格,若不知颜氏的人生经历,若不知颜氏的修为,反比着葫芦画瓢,就会写坏手,把字写成‘墨猪’”。 

  《乞米帖》其实是一个借条。颜真卿作为颜鲁公身居高位,怎会借米度日?原来,当时受安史之乱重创,恰值关中大旱、江南涝灾,加之宰相元载推行“厚外官而薄京官”的俸薪政策,导致为官清正、毫无积蓄的颜真卿生活异常拮据。他和夫人带头一日三餐以粥度日,数月之后,罄竭瓢空,遂决定借米。向谁借呢?他不向朝廷申要,不向贪奸求要,不向富贾人家索要,而是向为人耿直、忠诚孝悌的好友李光进乞告。于是,这一名垂书坛青史的《乞米帖》便诞生了——“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秖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千烦也。真卿状”。 

  难道颜鲁公就像字条中自嘲的那般“拙于生事”吗?颜真卿身为三朝重臣,加之岳父韦氏家族、伯父元孙和二兄允南,故交可谓遍于朝野。况且在平原郡时,身处虎狼之地,他能一边积极做好平反叛乱的准备,一边蒙蔽安禄山的耳目,怎能不会“生事”之法呢?所以借米,只是因为颜鲁公有发自于内心的不可屈的刚正之气。这种刚正之气也渗透在他的书法字体之中。颜体书法气势磅礴、富有阳刚之气,即书法有“筋骨”,这无不是其人格气节的体现。回到其《乞米帖》,可见其作“横折”“竖弯”笔画时,笔锋多不离开纸面,只是稳重地提起,然后折或弯转换方向逐渐按笔,没有明显的重新起笔,字字开阔,风骨凝厚。 

  时过千年,如今再读《乞米帖》的内容和书迹,莫不令人肃然起敬。再对比宋代的蔡京、秦桧,明代的严嵩和清代的和珅之流,其官位和书法都不寻常却未标榜千古,原因正在于书品不离人品的“定律”。颜鲁公忠贞清廉为官的人格操守为其书法增辉添彩,可谓不求其名而反显其名也。 

  反观时下,喜研书法者众,有的地区甚至成立了专门研究颜真卿书法的机构,但大多都是研究书法的技法和风格的变化等,违背了“书为心画”的古训。更有甚者,一边临习《乞米帖》,一边心想“生事”——想获奖或想出名,违背了“慎勿以书自命”之祖训,难怪世人嗤嘲当代颜体有“墨猪”之弊。书法教育如果捡了叶子却忘了根,一定会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间失了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