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讼阅读|深入识别企业所潜在法律风险的四个步骤

 马青山洛郑律师 2016-06-14


文/史志伟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赛尼尔法务管理(senior_rmWX)”授权无讼阅读发布

 

法律风险识别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和梳理技术信息,要把相关的法律管理的基本信息、业务流程、法律法规、案例等相关的收集起来;


第二步,全方位识别,借用法律风险方法论,去识别风险;


第三步,规整识别的法律风险,这个工作由一个团队完成,无论是外部咨询公司也好,或者是内部的员工也好,大家可能在实际识别风险的过程各有分工,标准可能会不一样,颗粒度有大有小,但是至少作为一个管理者,颗粒度应该是相差大。因为标准统一了,才有利于在推广的过程中能达成共识。所以规整识别的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说,把颗粒度和标准进行统一;


第四步,全面建立法律风险数据库,包括风险名称、发生风险的原因、责任后果、涉及岗位、部门、流程和制度。


我们接下来逐一讲解这四个步骤:


一、收集法律风险管理基础信息


法律风险的发生有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外部动因有监管的力度、对方素质等等。所以收集梳理阶段,也是按这个要素来搜集的,比如说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的监管体制,比如银行会涉及到证监会、保监会,上市公司涉及到证监会,其他行业也会有些行业的监管。因为法律是规范社会网络里纷繁复杂的关系,到了企业价值链里,你有上下游、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等等,在这个链条里面,公司会面临什么样的监管,以上这种种都是需要搜集的信息。


内部动因,比如企业的战略目标,法律风险管理跟企业战略是有密切关系的。风险容忍度,包括风险管控的方向,跟战略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早期的华为,因为曾在美国涉诉因此风险管控的重点在知识产权,也就是专利。但如今他的工作重点就变成海外工程了,因为华为市场大部分是在亚非拉,是在国外,所以有关项目采购方面的风险就变成最大的风险了。所以法律风险管理,跟企业战略紧密相关,包括跟风险容忍度紧密相关。传统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容忍度很低,对领导通报就是很大的问题。同样情景之于互联网公司,比如通信部通报了某互联网公司CEO,他可能就不会把处理通报当成第一要务,这就是风险容忍度。国企的风险容忍度和互联网公司就有很大的不同。


二、全方位识别


识别有六大方法:调查问卷法、访谈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流程梳理法、民诉分析法,还有法律法规梳理法。


1、调查问卷法,我们要做问卷发放、回收、梳理。但是实践中会有个问题,部门人员其实不太懂什么叫法律风险,即便经过培训,他也不太懂如何识别。因此,在问卷中列举例子,他就会理解并举一反三填。比如营销活动中,没有经过审批登记,擅自举办大型活动,或者擅自发布这个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所以这些问卷,加一些事例能得到更好的反馈。


问卷调查的优点是细,因为我前面讲到广泛性和伴生性,这些问卷可以全面照顾到各个业务部门。缺点是太细了,有些部门主动性不是很高,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无论是外部公司做,还是内部公司做,调查问卷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启发。


2、调研访谈法,有四个环节:设计访谈提纲,开展访谈,整理访谈纪要,最后梳理法律风险。访谈是一个闭环,比调查问卷更灵活一些,访谈中主要向公司员工提问:你负责的某个业务环节,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它根源是什么?甚至你觉得疏忽、不重视,没有相关职能,还是制度不完善,还是流程不顺。包括说公司未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可能会拓展哪些领域,你觉得这个领域里面有那些监管,你觉得有哪些问题。这就是说,把未来的一些风险也可以纳入到这个里面整体考虑了。


它的优点是开放和深入。所以部门访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访谈的过程中,会对业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思路,有助于法律部门更好地识别相关的法律风险。


3、案例分析法,过程把相关案例收集一下,整理相关案例,识别风险。普通的案件归类、整理、分析比较简单,我在这里强调一种比较特殊的投诉案例。服务相关企业,一般都有客服或者叫售后部门,访谈他们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潜藏的风险隐患,而这些隐患从业务部门自己那里可能是无法获得的,那对我们识别风险,包括未来风险防控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这种投诉类的案例应该特别注意。搜集的案例不见得一定是本单位的案例,行业的案例也很重要。


它的优点是以案说法,形式鲜活,实操感、针对性强。


4、流程梳理法,第一收集流程资料,第二构建流程的框架,第三对应识别法相关的法律风险。比较好的流程是有层级架构的,它是一个管理闭环,一级到六级。


所以我觉得流程梳理法有这两个优点,一个是框架性的视角,以全面视角去看这个公司,不会有遗漏;第二个是给领导有一个全局和重点;第三,业务部门好理解。


5、因素分析法,我们前面讲过法律风险的来源,一个是外部因素,一个是内部因素,外部的话,比如法律环境的变化,不会作为重要的因素。比如说监理方资金不足,承包方转包,这个就是典型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我讲到内部因素里面,一个是发生频次,这个不可控制,因为业务活动它发生的频次高和频次低,是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另外一个,相关的法律数字,比如约定的周期过短,合同履约保证金,基价等可以作为识别因素,可以纳入到内部管理里面去。所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个维度出发来看,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会引发这样相关的一个风险,这是因素分析法。


6、法律法规数据法,这个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比如说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在施工基建规划、基建建设方面,人大颁了哪些法,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有哪些,部门的一些规章,把整个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都梳理出来。我们识别基建的法律风险,就是基于这些内容。如果说企业有这样的积累,后面再有些新的法律出台了,只要你在库里更新就可以了,如果这些不变,基本法律风险不会变。如果说这个里面有变化,那就要看看变了哪些地方,现在监管的要点在哪,是不是要对现在的风险做一些变更。


三、规整识别的法律风险


管理标准化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识别法律风险,这种标准和规则应该是一样的,大家看了以后是在一个层面上交流。


所以第一个就是要提出一些异常重叠的法律风险,比如说合同风险,可能市场部会遇到,采购部门也会遇到,有些共性的风险,那就把它规整成一个就行了。


第二个就是修正法律风险的信息,做一些描述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范,别每个人表述的不一样,看起来让人费解。


第三个就补充未识别出的法律风险。因为前面那些风险梳理出来以后,可能还会有些遗漏,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会做一个整合和提升。第四个就是准确描述风险的一个行为,和修改法律信息差不多,因为我们是风险和风险行为,比如说市场营销、管理、违规风险,那这个违规风险里面可能有很多行为,风险行为引发相关的,比如前面讲到的,搞活动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没有经过公安、消防这些这批就搞大型活动了,这个就是一个风险行为。也是按业务人员比较理解的方式去描述,最好不要法言法语,也不要照抄法条,尽可能业务人员看了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有些东西你写的太专业的话,其他业务部门不太了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个就是统一定义一下这个法律风险,这种归类这会比较明确,举了个具体例子,风险行为是最底下,风险点、风险的分类,就我前面讲到的,有点像流程识别那个框架一样,比如哪类的法律风险是公司领导层面关注的,比如市场口的、基建口的、后勤管理口的,或者是财务口的。风险点的话,其实是具体一些风险了,前面讲的市场营销管理违规风险,风险行为操作层面,可能是具体执行人更关注的,这举了一个例子,比说这个风险类别,对外最大的这个圈,基建类的法律风险,具体风险比如说施工单位,履约这方面的,再一个是监理单位履职的。比如施工单位里面,这有个风险行为,比如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这个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擅自修改设计,工程质量不符合法定的一个标准,或者合同的约定。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风险就能照顾到公司管理层的、业务部门经理层面的和具体岗位层面的,几个常用部门都会照顾到。大家从不同层面解决这个。


形成这样的一个法律风险清单,可以看到,典型的一个管理闭环,从合同的起草、履行,还有违约处理,比如说合同起草,可能会有文本签署不当,说白了有点像格式合同一样,你在形式方面应该达到一些,比如合同预防,前面后面不一样,没有明确约定合同的综合条件,这是一般合同构成的要件,这是说形式方面。就是说条款内容方面的,比如第一没有约定验收的条件、时间、地点、方式,或者约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业务部门看了这些东西就明白了。就是一个合同起草阶段应该做些啥,形式方面做些啥,内容方面做些什么,履行阶段违约风险,侵权的风险,还是说违约处理不当的一些风险。就是说法律风险的一个大类,风险的一个名称风险的一个行为,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这两个,风险和行为,但是这个容易让领导去理解这个事情。


四、全面建立法律风险数据库


我们从一个部门层面、公司层面对每个人识别的法律风险进行一个统一的规范,然后形成统一的法律风险的数据库。这个里面一般会分三个区域,一个是风险信息区,第二个是法律信息区,第三个是管理信息区。都是为不同人来服务的。风险信息区,风险是什么,行为是什么,引起风险原因是什么,所有的法律法规是哪些,涉及到的法条是哪些,引发什么样的责任后果,相关的案例是什么,我们前面有没有案例识别法。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哪个一级、二级、三级流程。


最后,我讲一个冰山理论,只想说明一下风险识别的重要作用。风险就像是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这个就有点像所谓的“二八法则”一样,如果说把它看成风险和问题,那我基本上露出来的那些事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大量的问题,潜在的问题,有可能引发事故的这些因素,以及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是占了整个冰山的一个大部分内容。所以,我们看到的水面上的事故危害,并没有意识到隐藏于下面大量危险的存在,因为大家光看到上面这一点点,觉得很大,实际上更大的都在底下。

 

 

 

实习编辑/王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