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是药物配伍中最小单位,药物组成虽然简单,但收效甚佳。肺脏的生理特性,其质娇嫩,易受邪侵袭,不耐寒热,喜清润而苦燥湿,喜轻灵而忌重浊。奚肇庆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三十余载,审证求因,精用于药物配伍,临证用药剂量轻灵,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黄芪—白术 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益气药剂,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气固表,利尿及托毒生肌之效。《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善于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本草通玄》云“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土旺则能胜湿……土旺则清气善升”,中医学认为,脾土生肺金,故脾气充盛,则肺病易愈。 奚肇庆教授常用黄芪12g,白术10g,作为治疗肺系疾病的基础方药,用于肺脾气虚,卫表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神疲食少的患者,意在培土生金,扶脾保肺。 2.葶苈子—紫苏子 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临床上主要治疗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水肿,悬饮,胸腹积水等。《开宝本草》指出“疗肺痈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紫苏子味辛、温,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本经逢原》载“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 奚肇庆教授认为肺为娇脏,畏寒畏热,寒热皆所不宜,因此以葶苈子10g与紫苏子10g寒温并用,避免药物太过寒热偏向,以降泄肺气,通调水道,化痰平喘。 3.紫菀—款冬花 紫菀、款冬花皆为临床上常用化痰止咳药。紫菀味苦、辛、甘,性微温。《本草正义》载“紫菀柔润有余,虽日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款冬花辛温而润,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紫菀重于祛痰,款冬花重于止咳。两药相须使用,既可化痰,又能润肺,使止咳化痰之效益彰,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奚肇庆教授常以紫菀10g,款冬花10g联用,治疗咳嗽痰多者,唯但见风寒湿盛时,则多不甚用款冬花。 4.桔梗—陈皮 《珍珠囊》称桔梗为“舟楫之剂”,即指出了桔梗具有升浮之性,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本药辛散苦泄,可开宣肺气,祛痰利气,利咽排脓。陈皮味辛、苦、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名医别录》云“下气,止呕咳”。两者相配,一升一降,调畅上、中二焦,使得肺宣降正常,脾胃安和。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奚肇庆教授认为陈皮可燥脾湿,桔梗可宣肺排痰。故常以桔梗10g,陈皮8g联用,健脾以化痰,载痰邪排出体外,使痰除而气畅.临床上见咳嗽痰多,气喘痰鸣,胸胁满闷,胃纳欠佳,便溏舌淡者。 5.荆芥—防风 荆芥、防风二药,皆味辛、甘,性微温,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风热或者寒热不明显者,均可使用。《药性论》言“主辟邪毒气,除劳,治疔肿”。指出了荆芥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之效。防风药性善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强,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奚肇庆教授习以荆芥10g,防风10g相配,加强祛风解表之力,同时避免药物过于温燥反而耗伤肺阴,主要用于外感风邪盛,头痛身痛,恶风寒者。 6.射干—浙贝母 《本草纲目》云“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可见射干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之功效,乃治疗咽喉肿痛常用药。浙贝母味苦、寒,除清热化痰,降泄肺气外,可清热解毒,治疗痰火瘰疬结核。 对于风热感冒、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症见发热、头痛、面赤、咳嗽、咯黄脓痰、气喘、喉间痰鸣、咽喉肿痛、喑哑、口干苦等症,常以两药伍用。二者苦寒均入肺经,擅清上焦心肺之热,配对为用,则可增强清热解毒化痰之功。 7.白前—前胡 白前味辛、苦,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本草汇言》载“白前泄肺气,定喘咳之药也为治咳之首剂……为降气之上品”。前胡味辛、苦,性微寒,可降气化痰,疏散风热,宜于风热咳嗽,痰热壅肺,咳喘胸闷。 两者均能降气化痰,而白前性温,故祛痰之力强。前胡性寒,兼能疏散风热。临床上奚肇庆教授常予白前10g,前胡10g相须为用,但见咳痰者,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咳久咳,均配伍用之效佳。 8.薏苡仁—桃仁 《本草纲目》谓“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指出了薏苡仁归脾、胃经,其味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其性凉,亦归肺经,兼可清肺肠炙热,排脓消痈。桃仁活血化瘀,入心肝血分,善泻血滞,乃破血药。兼可降肺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奚肇庆教授习以薏苡仁12g,桃仁8g配对使用,对于肺痈胸痛,咯吐脓痰者,多可获效。同时兼顾脾胃,气血生化有源,水湿运化正常,肺受脾之益,则气益旺。临床久病者,气虚血瘀,适当使用活血化瘀药,可推陈出新,促进疾病向愈。 9.辛夷—苍耳子 辛夷、苍耳子均辛散温通,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效。两者均可治疗风寒感冒,鼻塞鼻渊。《神农本草经》中有对苍耳子的记载,道“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可见其兼有祛风湿,止痛的作用。二药相须使用,增强发汗解表,宣通通窍之功,对于外感风寒,肺窍郁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关节疼痛效果尤佳。 临床上见有鼻腔炎症,呼吸不畅者,奚肇庆教授常予辛夷10g,苍耳子6~10g联合使用。因辛夷外有毛绒,对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而引起咳嗽,故需布包煎,另外因苍耳子有毒,故小儿需减量使用。 10.乌梅—大枣 乌梅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经能敛肺气,止咳嗽,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大枣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名医别录》云“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 两药配用,一方面取酸甘化阴,清虚热除烦,用于肺阴耗伤,肺气不敛之久咳久病者;另一方面,奚肇庆教授认为大枣、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过敏作用,故小儿肺虚咳喘者,或者是过敏体质者,平素常感冒,肌肤易起风疹,闻异味易喘者,常以乌梅、大枣配对入方,取效尤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