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染“色”简史

 姐妹乐园 2016-06-15




中国植物染色简史

在色彩的领域中,染色是不能不谈的。染色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生产事业的典型代表,也是民族特性表现的最完整且具体的媒介物。借着染色的发展除了可以看出民族的色彩特性之外,也是生活状况、社会系统的重要凭仗。可是,传统的染色事业随着合成染料的进展,也逐渐呈现没落的状态,代之而起的是机械量产的、合成的染色技术;传统的依水漂染、染房等的染色过程景象,已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连大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配色,也逐渐被合成染料所侵袭影响下,色相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台湾的原住民栀情况,亦可以感觉得到情况。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色彩的式微,虽然让人觉得有些惋惜之处,也只有说那是时代的洪流、无可奈何的事。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染色配方一直被当作是秘方,不愿意公布或留诸于文字记录等,更加速了其凋零的速度。尽管如此,传统染色技术所染出的沈稳色调,更是由于长期的使用结果,对中国人的色彩感觉起了潜移默化的功能。 

可是染色技术的改变,引起的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已。民族的固有色也随之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如台湾原住民早期的服饰色彩所呈现出的色调是温文高雅的,那是因为使用天然染料(如红色的薯榔块根)所形成的色调所促成的。而现今的原住民在取得方便、价钱便宜的诱因下,全数舍弃了从自然中取得材料的染色与其处理技术。虽然合成染料有其便利性,也因此象征着某一种文化的消失。 
另一方面,因现代的染色技术,追求纯白的效果,在脱色过程中,也由于药剂的使用造成了水质的污染;更为了增强白的效果,添加了对皮肤有所影响的荧光剂等之化学药剂。这些都是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之同时,所引起的种种负面的影响之一。当然如此说的意思并不是在强调过去的都是美好的,更不是在发散怀旧情绪。新时代定有其时代的特征,可是所引起的问题也必需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之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现代化,也只会被时代淘汰而已。 

中国的染色起源 

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丝织品的起源同步的,如果以广义的染色来说的话,可以推溯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了。那时候的人们利用生火煮食、取暖之后,所余留的木炭就是很好的涂涂抹抹的材料。 
或许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中国人使用染料较早的证据。中国汉字的起源一般说来,较有系统及较接近现代汉字的文字,一般都认为是是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均是以象形为起点,所发展出来的居多。甲骨文的呈现方式是以线条的方式来做象形的表现的手法,这也是汉字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的物体的表达可以藉由物体的特征来获取沟通的普遍性;可是,较抽象的意义沟通则必须寻求其它的表达方式。色彩的表达就是属于较抽象的部份,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色彩只是视觉上的感觉而已。因此借物、比喻等的表现模式就开始出现了。如有许多与早期的染丝、染麻有关的字出现,如青、幽、玄字。玄字的甲骨文字体造形就如同两股的纤维相互绞纽在一起的形状,而玄的色彩就是纤维燃烧后的灰黑色相就叫做玄。这些都是借着某些物质的现象来表达的;之所以如此,是借用了物质的现象的普遍性,在大家都知道的基准点上出发的。另外这些与色彩有关的文字中,与染色有关的纟字偏旁的色彩文字是不少的。在说文解字中,与色彩有关的汉字共有75个,其中就有红、紫、绿、素、缁、缇、练、绛、绯、缥、缟、缃、綟、绀、緅、綦、縓、纁等等。虽然这些文字的出现有些是在后来才有的,但在这些字被造出来时,相信在当时已经存在有相当水准的染色技术。 
  刚开始染色时,最早的出发点,根据人类学家的推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是从泥染与炭灰开始的。当人们还是穿着兽皮时,在河边活动时,和上了河里的泥巴。泥巴中的矿物质就附着在兽皮上,不容易掉色;泥巴的颜色不同,染的色彩也不同。另外,炭染就是以煮食后,所剩余的黑色木炭就是最好的染料。虽然这些染料的坚牢度都不是很高,拍拍即会掉落;但是取材容易,只要再涂染一次即可。这时的染的概念还没成熟,只是停留在有限度的染;或者称之为广义的染色,也是包含了涂抹的累积性着色方法。涂抹的染色方式在中国,一直到汉朝还在使用,如此的证据是民国可以从61、62年开挖出来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墓的遗物中,就出现有使用颜料来上色的丝制品。这些用来涂抹上色的染料有矿物性的或动物性的,大部分是以植物性染料来染成的。在1981年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南弯,于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古墓里,所挖掘倒的古铜镜、铜斧上,就沾附着绛紫色菱纹绮残片。 

周朝 

在中国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以蚕丝制衣的记载,染色的记载却出现的比较慢。到周朝以后就有较明朗与丰富的文献记载,并且在政府机构中,也出现有专司染色的机构。在西周时代,周公旦摄政时期,政府机构中设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在天官下,就设有〝染人〞的职务,专门负责染色的工作;另外在地官下,有设有专管染色材料的收集工作的。如在〝周礼〞上记载着管理征敛植物染料的〈掌染草〉和负责染丝、染帛的〈染人〉等的官职,影响到秦代也设有〈染色司〉的官职,之后的各朝也都分别设有〈司染署〉,唐代设有〈染院〉,在染院里也设有〈染人〉一职。到了最近的清代是设有〈蓝靛所〉、〈江南织造局〉。 
关于染色的文字记录上,由中国的古籍〝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其意思就是七月伯劳鸟鸣叫,八月时开始忙着纺织,纺的有黑色的、也有黄色的,其中最漂亮的朱色衣裳最给公子穿的。很清楚地道出当时就已经出现了黑色、黄色、朱色的染色技巧,而这些衣服是做给公子们穿的,不是给一般平民穿的。从在这段话里,也可以说明当时对色彩判断,朱色是比黑色与黄色漂亮的,最起码诗经的作者是如此的认为的。其次,在青铜器〝颂壶〞中,也有一段记载着周王赏赐的文字:「…赤市朱黄」,〝周礼〞中亦有出现「绿衣素纱」之描述,绿色的与白色的纱布搭配的衣服是贵族专用的礼服色彩;「衮衣赤舄」,就是穿着礼服与红色的鞋子的意思。可以推测穿着如此的华丽的衣服,是不可能是从事种田等需要粗重劳动才能过活的百姓所能够穿的。 
  在〝尚书〞中亦出现有:「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这里的五彩就是青、黄、赤、白、黑等五个颜色。〝诗,郑风,出其门〞中亦有:「缟衣綦巾」,「缟衣茹」,綦就是暗绿色的意思,茹就是草的名称,茹是一种可以取得红色的染料植物。在〝礼记,祭仪〞中,也记载有:「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在当时既然有朱、绿、玄、黄等字的出现,相信也一定有如此的相对应的染料或颜料存在。 
  〝礼记〞的〈玉藻〉篇中,记载着:「君子狐青裘豹褒,玄绡衣以裼之。」白话的意思为君子穿着有豹皮袖口的青色狐裘,外面加上玄色的绡衣使得青裘若隐若现。在此的玄色是黑中透红的色相,绡是一种轻薄透明的生丝织品。〈玉藻〉篇中,亦有如下的色彩在服饰上的使用记载:「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彩,衣正色,裳间色。非列彩不入公门。」在文中出现的正色与间色,根据武敏在其著作〝织绣〞书中的说法,正色是青、赤、黄、白、黑,间色是指绿、红、碧、紫、留黄(烟色或棕色)。武敏在文中亦说「赤其实即红色」,赤和红分属于正色与间色,又说赤与红是相同的,实在有些矛盾之处。到底染色与服饰上的正色与间色是指何种色相?令人感到困惑。 
在周朝时的黑色、赭色、青色大致上是一般百姓或劳动者所穿着衣服的色彩,一方面这些色彩在活动中较不容易显出脏的感觉;再者,这些色相的染料大都是坚牢度较高,且染色过程不困难,素材取得也较容易。如以烧黑的榛树皮来涂抹即可完成。相对地,而贵族的衣着不必考虑那么多,色彩的使用上则是丰富多了。其中,以朱砂染成的朱红色为最高贵与受欢迎的,因为朱砂的取得较不容易,因此价格也较贵。也因为稀少性,形成特殊的阶层才负担得起,具有阶级的标示作用。其它如较明亮的色彩、较容易弄脏的色彩,如黄色也是贵族喜欢使用的服装色彩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染色的使用状态,可以从〝荀子〞的〈劝学〉、〈王制〉、〈正论〉中,所提到的色彩相关叙述,了解到当时的色彩使用状况一二。如荀子讲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就是说:青的颜色是从叫做蓝这种植物所提炼出来的,却比蓝的植物还要青;后来逐渐引伸到比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提到许多的染料与色彩,如紫草、空青、赭色、涅色等。紫草是染紫色、空青是青色、赭色是红色的意思、涅色则是黑色。〝礼记〞里的〈玉藻篇〉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从此句话中,可以知道天子的帽子与诸侯帽子的色彩是不同的,在礼记的时代就已经利用色彩作为朝廷官阶的管理符征。其次,也可以知道朱与丹之色彩是不一样的,按照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朱是指深红色,丹是赤铁矿、赤色也。也有出现「用朱色涂物。(春秋)『丹桓宫楹』」,也就是词典中出现的丹是和朱色是有混摇的情形,而在礼记中出现的服饰制度中的朱与丹是不一样的色相的。在〝周礼〞中的〈夏官〉也有记载着当时掌管天子的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等五冕,冕就是帽子。帽子的颜色都是「玄冕朱里」外表是玄色,里子是朱色。并且使用五彩的缫,诸侯则是使用三彩缫。帽子是以「玉笄朱纮」系住,纮是系帽子的带子的意思,朱红就是红色的帽带。可见朱色是天子专用的色彩。另外,〝礼记〞中的〈深衣篇〉里「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彩者。」的深衣之色相,根据周锡保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的解释,深衣是指白色的布衣服之意思。白色的衣服也是一般人民穿着中的吉服,诸侯贵族夜间穿着的次等衣服。 
  《考工记》与《天工开物》当中,也可以发现留存有确切的染色记录。如〝考工记〞中就记载着:「设色之工五」。此处的意思是说与染色的工作分成五种,这五种就是画、缋、钟、筐、等。画就是在成品上画图案,缋与画同是施彩的工作,钟就是管染色,筐就是印花工,就是练丝帛的工匠。〝考工记〞中记载着:「画缋之事,染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后素功的意思,是指在上彩画完才画白色的背纹衬托。筐的印花作法是利用浆料增加稠度以作为隔离染料的作法,可重复印制,形成反复的图案。在实际的染色方法的记载上,如「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朱湛的湛字是厚重的意思,丹秫的秫是指黏稠的意思;经过三个月后就到达最佳的状态,再放入浸泡。三入、五入、七入就是指浸泡的意思,反应出当然的染色技术,如要取得较深的、较鲜艳的色相的话,就须透过反复的染色过程来完成。在文中出现的緅是指带黑色,也就是接近黑色;而缁是指黑色的意思。 
  关于实际的染色方法,考工记中亦多所记载,其中也出现有媒染剂的记录。如「以涅染缁」,缁就是黑色的意思;涅的意思,根据汉末高诱注:「涅,矾石也。」涅就是现在的矾石的意思,石矾又称为青矾、皂矾、绿矾,是含硫酸亚铁的矿石。现在一般的明矾是硫酸钾铝,溶于水时,是呈现酸性。矾石的作用是让许多植物性染料产生黑色沈淀,只要反复浸染其可得到黑色,这也是中国古代染黑色的方法之一。至于「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中之纁为大红色的意思,緅为深青透红,缁则是黑色的意思。当时的红色染料多使用茜草,茜草根中含有染色的主要色素茜素与茜紫素。茜素是多色性染料,不使用媒染剂时,是出现浅黄色,浸过明矾媒染剂后,才会出现红色。一样的染料出现两种不同的色相,而且是差异极大的色相。在染料中的红花也会出现黄色与红色之色相,一般拿来泡茶喝的洛神花所出现的色相,则是差异极大的蓝色与红色。蓝草一般都是被使用来染蓝色的染料,事实上在染料中也隐藏着红色的色素在内,也可以染红色。染红或染蓝等的色相变化与媒染剂也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媒染剂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关系着色相出现的证明。媒染剂除了绿矾、明矾之外,也使用椿木灰;战国时的齐的紫草也是透过椿木灰的媒染的红色染料。另外,还有乌梅、碱等等,可以被用来当作媒染剂。近年,陆续出土的许多遗物中,不乏战国时期的丝织品。丝织品有些是以丝的本色出现的,有些是有经过染色的,如三色锦。虽然经过长久的岁月,在破脆的纤维间,还是可以发现深棕、浅棕、棕红、绛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槐黄、湘绿、钴蓝等的色相。 

秦朝 

至于秦朝所使用的染料,大致上可以分成矿物性、植物性染料两种。矿物性的染料有赭石、石绿、石青、石黄、雌黄、雄黄等,赭石也就是赤铁矿。赤铁矿的色相因为氧化的情况不同,会产生铁黄色、铁红色、铁黑色等色相。石绿就是孔雀石,石青就是蓝铜矿,两者都是绘画使用的颜料。雄黄就是硫化砷(AsS),可以染橘红色;雌黄就是三硫化砷(As2S3),是染浅黄与金黄。在植物性的染料方面,有蓼蓝、马蓝、茜草、荩草、紫草、鼠尾草,蓼蓝、马蓝是染蓝色;茜草是染红色、荩草染黄、紫草染紫、鼠尾草染灰与黑。 
  在〝尔雅,释器〞中亦有:「一染縓,再染赪,三染纁」的记载。在这里的縓、赪、纁都是红色的色相,只是红的浓度不一而已。对不同浓度的红给予不同的名称,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色彩的敏感度,再者也证明中国早就已经在运用重复染的技巧,以取得深浅不同的色彩,更足以说明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敏感情形。除了当时已经有了重复染的技巧之外,也使用套染的方法来染色。套染的技巧是以两种以上的染料连续来染色,以得到第三色。如先以蓝草染蓝色,在以栀子染黄色,就可以得到绿色。紫色是先以红花、茜草根染红,在以蓝草染蓝,就可以得到紫色,这种技巧已经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开发出来了。其它,尚有夹缬、绞缬等的染色技巧,以取得不同的花纹。在染色的材料上,出现有蓝草、茜草、紫草、栀子、朱砂等。 
  秦朝的染色数据,也可以从新疆近年出土的遗物中发现。如1985年新疆且末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毛织品,就仍然保有杏黄、石蓝、深棕、绛紫等的色彩。 

汉代 

汉代的色彩可以从出土的锦织中,得知当时的色彩使用更是丰富,〝急就篇〞中就出现有缥、绿、皂、紫、绀、缙、红、青、素等等的色彩词。加上长沙马王堆所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的衣物类。这些衣物、丝线经过整理之后,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大红、翠蓝、湖蓝、蓝、绿、叶绿、紫、茄紫、耦荷、古铜、杏色、纯白等二十余种色彩。除了这些颜色之外,另外也有了金、银等的金属丝线。汉朝的服饰色彩中,初期并不设限制。西汉时,斋戒中,出现有玄衣、绛缘领袖、绛裤等等,玄、绛都是指色彩的色相。玄是黑色,绛是大红色;裤是现代的裤子的意思,则是肚兜。在〝后汉书〞中的〈舆服志〉里,载有「通天冠,其服为深衣制。随五时色,…」五时色即为春天穿青色,夏天穿朱色,秋天穿白色,冬天穿黑色。可是官员上朝时,却又是穿皂色,皂色为黑色。色彩的规定或流行,也随着朝代改变而有所不同。在战服上,〝后汉书〞的〈窦审传〉中,出现有「玄甲耀日,朱旗绛天」的形容。玄甲即是铁作的盔甲,是铁黑色的;朱旗就是朱红色的旗帜,应得满天通红。有如此的服饰、旗帜之色彩,当然也表示出当时的染色水准。 
  在实际的证据方面,可以由长沙汉马王堆的挖掘工作所得到的丝线染色获得证明。马王堆的遗留品中有36种颜色的彩丝,「除常见的朱红、深蓝、深红、浅棕、深棕、藏青、黑、朱黄、金黄、浅蓝、深绿外,还有蓝黑、浅蓝、金棕等。那时把染色分成草染与石染,实际上是就染料来源而言。」在汉朝的官位区别上,也出现有以色彩来管理的情形。根据赵超在其所著的〝华夏衣冠五千年〞一书中,指出扎在腰际的丝制授带在底色上;皇帝是橙黄色、诸侯王是红色、各国相国是绿色、公侯将军是紫色、九卿或中二千石与二千石官员是青色、千石到六百石官员是黑色、四百石到二百石官员是黄色、百石官员是绀色。在底色上绣的花纹也有着明确的规范,如皇帝、诸侯王有黄、红、深蓝、绿四色。各国相国是绿、紫、蓝等色;长度也较短一点,官位越小,授带的长度也越短。公侯将军有紫、白两色,九卿或中二千石与二千石官员是青、白、红,千石到六百石官员是青、红、绀。四百石以下官员则没有花纹,以单色表现。 

隋唐 

在唐朝亦设有「染院」,专司染色工作。在皇宫内的建筑中,也有,一个专给染色用的「暴室」,位在未央宫的西北处。官服也严密的规定,三品以上是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红色、六品、七品穿绿色,七品以下穿青色。这些色彩的服装是专供官方使用,一般百姓是不可以使用的。至于皇帝所使用黄色服装,也是由隋、唐朝开始的,皇帝的黄色是以黄栌所染成的。黄色在五行中是属于中间的象征色彩,中间对中国人而言,是最尊贵的位置。以后逐渐变成了皇帝的专用色彩。在实际的证物方面,从新疆吐鲁番古墓就出土了从晋朝到唐朝之间的许多织物中可以得到许多的理解。从这些遗物里,发现隋唐时期即已经出现印染的染色技巧,色彩也有二十多种。所用的染料大致上是以植物性染料为主,已确定的有茜草、红花、蓝草、栀子、槐花等。染出的色相有红色系的绛紫、绛红、猩红、朱红、银红、粉红、褪红等,蓝色系的有藏青、海蓝、湖蓝、天青、粉青(蛋青)、豆青、赤青、等,黄色系的有橙黄、杏黄、金黄、菊黄、绢黄(泥金黄)、鹅黄、土黄、沈香、深棕、浅棕、茶褐、烟、驼等,绿色系的有墨绿、叶绿、果绿、葱绿、草绿、葫绿、豆绿、粉绿,无彩色的有鸽灰、赤灰、白、黑等。 
根据〝唐六典〞第22卷的记载,唐代的染色工坊有六处,分别专门染青、绛、黄、白、皂、紫。由此更可看出唐代的染色已经到达了相当的规模。〝唐六典〞第22卷里,也有:「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已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南北朝与宋 

南北朝时,根据〝晋志〞中的记载:「八座尚书荷紫,以生紫为夹囊,缀于服外,加于左肩。」囊大约是现在的背于肩膀上的袋子之类的东西,叙述中的囊是紫色的,因此也可以知道紫色的染色除了出现于服饰之外,也被应用在器物上。 
  宋朝的染色记载,根据方以智在〝通雅.第三十七卷〞里,所引述送人的文献说:「仁宗晚年(10世纪60年代)京师染紫,变其色而加重, 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谓之油紫。……淳熙中(12世纪80年代)北方染紫极鲜明,中国(按:指南宋)效之,目为北紫。盖不先着青,而改绯为脚(为脚是打底的意思),用紫草少,诚可夺朱……。」 

明朝 

明朝的染织业大都是集中在芜湖一带。关于染色方面的记载,也存在于许多的资料中。如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之〈彰施第三〉与〈丹青第十六〉中,记录着与色彩有关的信息。〈彰施第三〉里的内容是叙述着与染色有关的部份,〈丹青第十六〉是有关绘画中的色彩。如〈彰施第三〉的首篇之大红色,详细地记录下当时候如何做工以染出大红色的纲要,以红花饼,用乌梅水煎出,再应用碱水媒染数次。不用碱水的话,也可以或稻草灰来取代碱。染的次数越多,色泽则越鲜艳。紫色则是用苏木来染,明矾作为媒染剂。大红官绿色是以槐花煎水,再以蓝靛染上,媒染剂仍然还是用属于铁媒染剂的明矾。蛋青色用黄檗水染再入靛缸,玄色用靛水、芦木、杨梅皮分煎,附染包头青色使用栗壳或莲子壳加上铁砂皂青矾等等。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穿著的衣服色彩都是从植物所得到的,媒染剂也是以稻草灰与碱水或明矾居多。在〝考工记〞中有关媒染剂的记载,有涗水的记载,涗水就是现在的媒染剂的意思。 
  另外,〝明会典,织造条〞里所记载的明代用来染色的染料有苏木、黄丹、明矾、槴子、靛子、槐花、乌梅、炼碱、木紫、茜草等,这里面包含了作为媒染剂的明矾、乌梅、炼碱等,其余的就是植物性染料。明代尚有一本与染色有关的参考性书籍〝本草纲目〞,虽然是本药书,对各式各样的植物特性有着详细的描述,也有许多可以作为染色植物的附带记载。如红花、番红花、燕脂、蓝、蓼、大叶马蓝、蒿叶吴蓝、槐叶木蓝、蓝靛、青黛、茜草、藤黄、黄栌、紫草、栀子、槐、苏方木、姜黄、五倍子等等都是可以用来染色的植物,这些植物同时是中药材料,也是染色的原料。 
  在〝天水冰山录〞的记载里,明代的染色中有大红、红、水红、桃红、青、闪红、天青、黑青、绿、黑绿、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沈香、玉色、紫、黄、柳黄、白、葱白、闪色、杂色等。〝天工开物〞中与染色有关的篇幅中,出现的染色方法有二十多种。在蓝色方面,记录着有茶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的不同蓝色染料的名称。蓝染在唐朝时,就已经和红花染一起被传到日本。 

清朝 

清朝设有江南织造局,专管为皇家贵族织染衣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先从曾祖父开始三代,就是江南织造局的负责人。江南织造局下管江宁局、苏州局、杭州局等三个主要的编织染色的机构。染料的开发也随着织造业的发达而有所发展。 
红色系:大红、鲜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朱红 
青色系:天青、元青、葡萄青、蛋青、淡青、雪青、石青、真青 
黄色系:明黄、赭黄、鹅黄、金黄、牙黄、谷黄、米色、沈香、秋色 
蓝色系:天蓝、宝蓝、翠蓝、湖色、葱蓝、石蓝、砂蓝 
绿色系:大绿、豆绿、油绿、官绿、砂绿、墨绿 
紫色系:紫色、酱紫 
褐色系:藕褐、古铜、棕色、豆色 

在出土的文物中,亦不乏染色的左证资料;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锦帛。根据吴淑生、田自秉所著之〝中国染织史〞上所作之归纳,中国古代书籍: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中,所出现的色彩如下: 
红花(番红花、红蓝花):红色,花 
茜草(茜草根):红色,根 
苏木(苏方木):红色,心材 
紫草(紫草根)紫草根:紫色,根 
黄栌:黄色,树干 
黄檗:黄色,内皮 
绿 (菉,荩草) :黄色,缺 
槴子:黄色,果实 
槐:黄色,花芽 
马蓝:蓝色,茎叶 
菘蓝:蓝色,叶子 
蓼蓝:蓝色,叶子 
胡桃:绀黑,树皮、果皮 
栎:绀黑,皮与果实 
五倍子:皂色,果皮 

清朝曹雪芹所写成的〝红楼梦〞,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在文中是否是因为如此的家庭背景的关系,导致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全文共出现有763个与色彩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共可以分成八个色系,其中以红色系为最多。共有红、大红、朱、赤、桃红、银红、丹、水红、绛、赭、粉红、石榴红、朱红、猩、猩红、紫绛、绛红、海棠红、大赤、硬红、嫣红、荔枝色等22种共314次。光红字出现的次数共226次,比例是占所有色彩的35.56%。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情形,或是影响的深远。从文学词汇中,所表现出来的色彩词汇,除了赞赏曹雪芹个人的才华之外;尽管这些色彩词汇并不完全是使用在形容与染色有关的器物上,也可以知道清朝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使用色彩的细腻与丰富情形。  至于古时候因染的次数而出现的色彩命名,因色相而异。根据吴淑生、田自秉所著之〝中国染织史〞中的归纳,如下: 
一染:縓 
二染:赪 
三染:赤+纁+黑(绀) 
四染:朱 ﹀ 
五染:朱、绀+黑(緅) ﹀ 
六染;緅+黑(玄) ﹀ 
七染:玄+黑(缁) ﹀ 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