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精赏】米芾的两件致伯充尺牍:《伯充帖》与《业镜帖》 《伯充帖》与《业镜帖》。这两件作品均为信札,都是写给赵叔盎的信。而且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创立了“米点山水”。米芾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家”中首屈一指。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被后人研究画史奉为圭臬。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宋 米芾 伯充帖 纸本 27.8x3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伯充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行草书。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致伯充书札。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赵叔盎,字伯充,延美四世孙。善画马,尝投诗苏轼,轼次其韵。 《伯充帖》,《宋四家墨宝册》之一幅,签标《宋米海岳雹老帖》;《墨缘汇观著录》作《伯充台坐帖》;《式古堂书画汇考》作《眼目帖》。 「伯充」曾出现在多处,即秦王(赵德芳)一系宗室赵叔盎。米芾尺牍中,屡及此人,而以此帖为最先。充字前人勿译为老字耳。 《致伯充尺牍》与米芾其它书作相比,有一种长话短说的效果。他写得匆匆忙忙,字里行间带过的意味太多,有些字形原是米芾潇洒得俏拔一些的好材料,但在此间,均以回环转折牵扯而过,无心作开张横撑。因此,轻盈的用笔居多,有时似蜻蜓点水,纯以笔尖跳跃舔过,使用露锋尤多,顺应笔尖,直截了当戳入,各种形式、角度的兰叶描取代于横、点、捺的位置上,这些笔划短小轻盈,点缀着整幅生动无比。
头两行思路顺畅,心手相映,连贯呼应,不绝于目。第三行就有明显不同,每字互不相连,但字之间势的连贯却能为人深深感受,领会到「笔断意连」的真正涵义。轻盈的笔法一直到末行的「伯充台坐」才似惊雷落下,振聋发聩。「伯」字的书写,可未出入意表,而「充」字又挺拔飞扬。作为尺牍的结尾,不惟收信人,就是欣赏者,也感到了警语。《伯充帖》之唯一小缺憾即露锋、游丝线过多,给人刺眼的感觉;另外虽笔画丰润,却稍嫌软弱。 释文: 十一月廿吾(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之,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宋 米芾 业镜帖 纸本 行草书 23.5x21.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业镜帖》,翰牍九帖之七,又称《致伯充尺牍》。 纸本,行草书。 释文: 敬闻命。此石亦不恶。 业镜在台州耳。 芾顿首。 伯充台坐。彦臣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