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hjh2004 2016-06-15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2016-06-10 15:45:55)
标签:

经典专辑

分类: 音乐典藏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专辑名称: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专辑艺人:罗莎琳·杜蕾克(Rosalyn Tureck)
唱片公司:SONY
发行时间:1978年09月17日(羽管键琴版本)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并不是巴赫起的,而是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巴赫自己称它为“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演奏)。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变奏曲,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的。它的变奏都建筑在主题(咏叹调)的32个小节的低音线上,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更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在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小节。第3、9、21、30变奏是其一半(16小节)。唯一的例外是第16变奏。这是一首47小节的法国式序曲。第30变奏特别引人注目,它活象一个音乐玩笑,将两首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的旋律和咏叹调主题交织在一起。
    图雷克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达91分钟)。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
    提起巴赫的键盘曲《哥德堡变奏曲》,人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对它传奇性的演奏。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有一种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由古尔德首先推广开来的。其实并非如此。著名女羽管键琴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才是名副其实的先驱。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制的著名唱片使这首曲子逐渐传播开来,被钢琴家和大众所接受。图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乐会曲目中就已包括了这首作品。那时,古尔德才刚刚降生呢!
    由于作品的原谱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记号,留给演奏家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各个演奏家的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从30年代至今,上百种唱片版本先后涌现,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兰多芙斯卡的两种羽管键琴版(EMI和RCA各一)、古尔德的两种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钢琴家席夫的版本(DECCA)。
    根据最早的巴赫传记《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尔1802年出版)中的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为身患失眠症的凯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他消磨漫漫长夜,减轻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边的羽管键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学生。变奏曲由一个主题及其30个变奏组成,在30个变奏之后,主题再现,圆满地完成一个循环。伯爵对这首曲子着了迷,慷慨地赐给巴赫100个金路易,相当于巴赫一年的工资。《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并不是巴赫起的,而是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这些说法显然很有故事趣味性,让很多不听古典音乐的人,对本曲名字也耳熟能详,甚至真的寻找来当催眠曲用。巴赫自己的说法则十分简单,称它为“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演奏。
    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变奏曲,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的。它的变奏都建筑在主题(咏叹调)的32个小节的低音线上,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更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在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小节。第3、9、21、30变奏是其一半(16小节)。唯一的例外是第16变奏。这是一首47小节的法国式序曲。
    《哥德堡变奏曲》,开篇的主题,名为“咏叹调”,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寥寥数音,和缓、平静地响起,沉思般地展开,极为柔曼婉转。那轻轻的几声颤音,夜凉如水,撩拨心弦,善感的人要听出泪来。或是对上帝的感恩,或是对世间的慨叹。每次我听这段音乐,心绪都不能平静。二、三分钟的时间,云舒云卷,往事苍茫,仿佛经历一世。
    主题后面,就是三十段变奏了。三十段变奏,徐急错落,性格各异,长短不一。有卡农曲、赋格曲、创意曲、托卡塔、咏叹调等各种形式。旋律起伏多变,技巧瑰丽险奇,风格多姿多采,结构庄严奇妙。有萨拉班德舞曲风格、西西里舞曲风格、幻想曲风格、前奏曲风格等,还使用了意大利和德国的民歌。或华丽、或质朴、或刚健、或轻柔、或喧腾、或宁静,山清水秀,波澜壮阔。让听者在数十分钟内,体验了万里风光,百世浮沉。三十段变奏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主题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使人叹为观止。
    三十段变奏结束时,在耳边,又响起了那使人沉醉的主题曲“咏叹调”,在经过了三十次变奏过后,已经变得异常的丰富、复杂,仿佛回到起点却再也不是起点了。好比一个游子,重回阔别的故乡,这时心中的故乡,已不是从前的故乡。重听主题曲,不似向前声!使人更加感怀,更加沉思,却又心绪平静,心念上苍,心境澄明。
    音乐本来是无可言说的,我相信,当年巴赫创作音乐的时候,心中只有对上帝和音乐的爱。然而听音乐的人,有着不同的聆听经验、情感经历和世故阅历,听音乐时就会有不同的感动。聆听音乐其实是一种客观加主观的活动。我们从来就不想去解说音乐,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自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我只是想说,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乐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道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很多人曾问过古尔德:“你最欣赏谁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尔德的回答总是:“女钢琴家图雷克(Rosalyn Tureck)。”
  今年85岁的图雷克60多年来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曾被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誉为“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国内见不到,故此名气很小。事实上,她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虽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认,它带有强烈的古尔德个人风格。与之相比,美国女钢琴家图雷克的演绎更合巴赫的原意,难怪古尔德也对她大加赞赏。
  和许多钢琴家一样,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这是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正如她本人所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位“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曾任纽约爱乐首位女指挥、朱利亚德学校教授的图雷克来演奏,在《哥德堡变奏曲》中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吧。
    钢琴家们对《哥德堡变奏曲》,似乎都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情怀。俄国钢琴家加夫里洛夫的演绎,此版长达74分钟,和古尔德版相比,速度差别极大,演绎效果完全不同,他有较多的感情投入。按加夫里洛夫的解说,他演奏巴赫此曲时,想到的是《圣经旧约·传道书》里的一句话:“阳光之下毫无新鲜之事,一切的劳碌都是虚无。”
    钢琴家的理解:无论如何折腾,还是要回到起点,最后终归于无。
    J.S.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Ari-amit Verschirdenen Ver nderungen),1742年作为《古钢琴练习曲集》第4卷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为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以第16变奏为分界,30个变奏可分为两组。第二组明显比第一组复杂。也就是说音乐的进行渐趋复杂,直到最后骤然回到平静朴素的主题,给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变奏直到第27变奏,每隔3首就出现一首卡农(严格的对位模仿,合唱中常见的轮唱即为一例)。这些卡农的音程渐渐扩大,从同度卡农(第3变奏)直到9度卡农(第27变奏)。象这样精心构思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穿插在这些卡农曲间的是一些较为自由的变奏,有的是技巧难度很大的双键盘曲,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犹如小赋格曲(第10变奏),有的是舞曲风格(第4变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变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协奏曲形式。第30变奏特别引人注目,它活象一个音乐玩笑,将两首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的旋律和咏叹调主题交织在一起。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虽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认,它带有明显的古尔德个人标记,并不是很纯净的巴赫风格。与之相比,美国女钢琴家图雷克的演绎显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难怪古尔德也对她大加赞赏。今年85岁的图雷克60多年来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曾被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誉为“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国内见不到,故此名气很小。事实上,她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
    和许多钢琴家一样,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这是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正如她本人所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位“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曾任纽约爱乐首位女指挥、朱利亚德学校教授的图雷克来演奏,在《哥德堡变奏曲》中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吧。
    图雷克至少留下了7个完整的歌德堡变奏曲录音,1947,1957(被收入Philips伟大钢琴家系列);1978(Sony,大键琴);1980,1988(VAI版);1995(圣彼得堡现场);1998(DG,长达91分钟的著名版本);其中1978年的也是唯一一个用大键琴录的版本;SONY的这套专辑上还有意大利风格变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等图雷克的拿手曲目。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专辑名称: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专辑艺人:罗莎琳·杜蕾克(Rosalyn Tureck)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1999年01月26日(钢琴版本)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经过大约五十年的时间,图雷克将这套变奏曲灌录了多次。她面对本真派的压力,却仍旧坚持在钢琴上演奏。但图雷克本人又是十足学者型的钢琴家,对于古乐文献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她将晚年在DG的唱片定为自己对于“歌德堡”的决定性演奏,这款录音以演奏时间长达90分钟而闻名。图雷克在那样的速度中仍保持着演奏的流畅,同时她似乎想要重整人们对该作的结构观念,复调的呈现不仅清晰无比,更是在独特的速度控制之中仿佛一张照片被放大,画面却不至于模糊。与之相比,古尔德走向另一极端,他早年飞快的录音被认为是赋予巴赫演绎以时代感,八十年代重录的版本增添了明显的深度,作为“古氏招牌”的节奏感与声部控制的从容也为他的巴赫演奏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俄国方面,尤金娜与尼古拉耶娃的录音也恰恰构成风格方面的互补。尤金娜的录音在深刻理解巴赫的基础上展现出一份奇崛,节奏的把握“有棱有角”,有时弹出嶙峋的声音,仿佛要模仿古乐器,但钢琴家拥有美丽的手指,独特的音响构思从不滑向刺耳的边缘。钢琴家没有追求丰满圆润的触键,却能够以不同的色彩呈现声部线条,如同棱镜折射出七色光一般的效果实在迷人。相对于图雷克的慎思,尤金娜仿佛一促而就地把握速度与结构,其中所展现的音乐智能仍旧是深不可测。
    尼古拉耶娃演奏《歌德堡变奏曲》给人留下典雅的印象,她的演奏也偏慢,却不像图雷克那样游走在沉思的迷宫里。乔纳森·萨默斯认为她的巴赫拥有“纯粹而无拘无束的自然的音乐性”,这一特点在钢琴家分别于1979年和1992年灌录的“歌德堡”里面体现得很充分。没有缓慢的思索,也没有节奏动力的狂飙,尼古拉耶娃习惯在流畅的变奏中把握一份从容,在舒缓的变奏中保持一份节制。一切都那样自然,钢琴家的智慧则隐藏在此表象之下。直到听完全曲,我们发现那种历尽一生般的感受其分量也不下于图雷克的录音,哪怕听起来没那么重。尼古拉耶娃十分注重的一点就是让钢琴发出歌唱的音响,尽管这为她带来“浪漫化”的置疑,但钢琴家弹奏这样的美声绝不以牺牲结构为代价,相反,正是这两方面的黄金比例将她的演奏带向丰碑的地位。除了整体的把握力,处理不同的变奏钢琴家也有她的巧思。例如在1979年的录音中,尼古拉耶娃将第29变奏带入庄严的意境,而在1992年的唱片里,她处理最后一段变奏实在可被认为是对于人生旅途的一次意味深长的总结。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专辑名称: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专辑艺人:新室内乐团 (NES Chamber Orchestra)
唱片公司:Nonesuch
发行时间:1995年05月16日(Dmitry Sitkovetsky改编的弦乐版)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哥德堡变奏曲是我听过的最宏大最宽广最好听最有深度的变奏曲,这个版本的室内乐改编把钢琴担任的角色换成了弦乐,不仅没有折损原作,听觉上只会更华丽和宏伟,悠扬又有活力,不死板且轻松,配器也堪称完美,是我听过的最完美的改编了。巴洛克风格丝毫无损,又加上一丝丝现代风味,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