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病害有哪些?_农业_自然科学_天涯问答

 气度非凡 2016-06-15
水稻的全生育期中,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等。

  (一)稻瘟病

  水稻从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按病害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稻瘟和谷粒稻瘟5种。

  1.主要症状

  (1)苗稻瘟: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变灰黑色,上部淡红褐色,使整株幼苗卷曲枯死。

  (2)叶稻瘟:在幼苗及成株叶片上均可发病。有四种不同形状的病斑:

  A、急性型病斑:一般为椭圆形,也有不规则的,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密生灰色霉层;

  B、慢性型病斑:病斑褐色、纺锤形,外围黄色为中毒部,内部褐色为坏死部,中央灰色为崩坏部,天色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灰绿色霉层;

  C、褐色型病斑:斑点褐色,很小,只局限位于叶脉之间,常见于抗病品种上;

  D、白点型病斑:斑点白色、近圆形,大小约跨2~4个叶脉。

  (3)节稻瘟:主要发生在茎节上,拔节期易发生,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后扩展至全节或一部分节变为黑褐色,组织破坏,茎秆易折断。

  (4)穗稻瘟:又称穗颈瘟,俗称断脖子病,主要在穗颈及枝梗上发生。穗颈发病,病斑褐色或灰黑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可长达3~4厘米。发病早、发病重时,造成白穗,穗颈瘟常会引起穗梗及枝梗折断。

  (5)谷粒稻瘟:主要发生在谷粒上,褐色或黑褐色。

  2.发生特点

  病菌在稻草及病谷上越冬,主要通过气流及雨水传播,高温、高湿易发病。后期偏施氮肥发病重。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宜香优系列、绵Ⅱ优838等较抗稻瘟病种子;

  (2)种子消毒,可选用多菌灵、福尔马林、强氯精等进行种子消毒;

  (3)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等;

  (4)药剂防治,可选用稻瘟净、三环唑、富士一号、稻康、瘟克等进行喷雾防治,每7天一次,注意交替用药,防治2~3次。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形成暗绿色条斑,对光呈透明状,长约10毫米,宽约1毫米,病斑表面常分泌有许多黄色菌脓,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

  2.发病特点此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传播途径有风雨、气流和带病种子的引进、输出传播。该病属细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大面积蔓延及毁灭性损失。

  3.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种子消毒,用农用链霉素浸种2小时,洗净后播种;(3)药剂防治,可选用农用链霉素、裁菌、菌毒清、叶枯宁、施稻灵、可杀得等防细菌性病害的药一种或两种交替使用,喷雾防治1~2次,以后视病情进行防治。

  (三)水稻白叶枯病

  症状:分叶枯类型症状和凋萎型症状两种。叶枯类型症状中,最常见的是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起初为暗绿色线状短斑,以后沿两边蔓延扩展,形成边缘有波状纹的长条状病斑;凋萎型症状,常在秧苗移栽后3~4周发生,先见幼苗一二片凋萎,继之发展到各叶,并向其它分蘖发展,最后整株甚至全丛凋萎,失去水分枯死。

  白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与细菌性条斑病相同。

  (四)水稻恶苗病

  症状:本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病苗颜色呈淡黄绿色,比健苗生长得高而细弱,叶片狭长,根部发育不良。

  发病特点:病菌在病稻谷草上越冬或种子本身带菌,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从伤口浸入幼苗茎基部,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防治方法:1.选用不带病品种,避免病田及其附近田块留种;2.种子消毒,可用多菌灵、权百克、强氯精等进行消毒处理,关键在于消毒;3.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五)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杆病、烂脚瘟等

  症状: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半透明,病斑从下至上发展。

  发病特点: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从气孔或皮孔直接侵入,水稻封行后,田间湿度大,过度密植,通风透光能力差易发病。

  防治方法:1.消灭菌源;2.合理密植,合理灌水,浅水勤灌,适度晒田,降低田间湿度,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3.药剂防治,在封行至成熟前喷施井冈霉素3~4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纹枯病发生。

  (六)水稻稻曲病,俗称谷丹

  危害个别谷粒,初在谷粒内形成菌丝体,逐渐增大,使内外颖张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病菌孢子座。

  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种子消毒,同稻瘟病、纹枯病;3.结合纹枯病防治,在封行后至成熟前喷施井冈霉素3~4次。

  (七)水稻生理性病害(缺素症)

  症状:主要是由于营养失调,缺乏微量元素引起的,叶片花绿褪色,不发棵,拔起后黑根多、白根少。

  发病特点:主要是由于缺锌引起的,土壤通透性差,深水灌溉,排水不良的冷浸田根部中毒等表现症状明显。

  防治方法:1.前期浅水勤灌,撤水晒田;2.撒施或喷施硫酸锌或镁锌肥1公斤/亩。




一、选用良种,适时播种   选择抗病、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水稻良种。   适时播种。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坝区、丘陵、山区适时播种期在3月25-4月10日。   二、推广旱育秧和塑料软盘育秧   1、旱育秧。具有省工、节省秧田面积,旱播耐寒,早栽早收促高产等优势。采用旱育秧方式注意床土调酸和消毒。调酸在播前3-5天,按每平方米床土,用过磷肥200克、尿素50克、氯化钾40克混施,调配忌用碳铵、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消毒按每平方米用敌克松2.5克,辛硫磷2毫升兑水5公斤泼施厢面,防立枯病、青枯病及地下害虫。   2、塑料软盘育秧。采用水育旱管的方式管理。选用434孔或428孔规格软盘,亩备45-60个,使用精量播种器播种,每孔1-2粒。   三、推广免耕、抛秧技术抛秧省工、省时、省秧田、节约成本,大大降低劳动程度。坝区亩抛1.6-1.8万穴,山、丘区亩抛1.8-2.2万穴,抛足基本苗。   四、科学施肥,重底早追底肥   坝区亩施混肥40公斤,丘陵、山区亩施混肥35公斤;追肥在栽种后5-7天算帐及时追肥。同时科学管水是关键,苗够(每亩18-20万)、时到(栽后20天),及时晒田;拨节复水,湿润灌浆。   五、水稻病虫防治   实行无农药污染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播种前统一用20%三环唑400克+50公斤水,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消灭种子带菌;5月10日前用20%三环唑150克兑水50公斤预防苗瘟;统一预防穗颈瘟,按发现一点,预防一片的防治策略控制穗颈瘟。对白叶枯病,在遇大风、暴雨同时遭水淹的稻田,待退水后要及时施用18%叶净乳剂1000倍液预防。防治螟虫用杀虫双及时防治,一代螟虫秧田防治时间5月15-20日,本田防治在6月5日以前,二代螟虫防治时间在7月20日左右。要求,最后一次使用化学农药距收获前时间为30天。

防治钻心虫可采用以下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 拔除白穗。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造成白穗的第3、第4代三化螟幼虫,一般是准备过冬的幼虫,这时白穗明显,容易寻找,幼虫还停留在稻株的上部,齐根拔除或剪除白穗株,可消灭一部分虫源。 齐泥割稻。晚稻收割时,齐泥割稻可减少虫源和破坏螟虫的越冬场所。 稻草处理。稻草中有许多螟虫残留,如留在稻田里或田埂上,则第二年可作为有效虫源。因此,晚稻收割后要及时将稻草移走,或将其烧毁。种茭白的地区,冬季要齐泥割除茭白遗株,集中处理。早稻草随割随挑,不得长时间摆放在田埂上,以减少2代二化螟虫源;早稻二化螟白穗率超过1%的稻草不能还田,以免残虫直接危害晚稻。 灌水灭蛹。在越冬代螟虫蛹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灌水淹没稻根,能淹死大部分幼虫和蛹;在第1代二化螟化蛹初期(查到有个别幼虫化蛹时)灌浅水,使其提高化蛹部位,再在化蛹高峰期(查到半数幼虫化蛹时)灌深水3-4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可减少第2代的发生量。 二是物理防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蛾。从4月下旬开始,在稻田中每隔150米左右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在每代螟虫化蛾期,每天晚上7点开灯,早晨7点关灯,可有效杀死螟蛾。 三是化学防治。防治螟虫应掌握“准、狠、省”的原则。准是指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适时用药,不得过早或过迟施药。一般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狠是指抓住重点,保质保量认真施药。对于二化螟,要狠治第1代;对于三化螟,要狠治第2代。省就是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防治螟虫可每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20-150毫升、15%和邦微乳剂100-120毫升对水45公斤喷雾。采用化学防治时,田间应保持3-5厘米深的水层,让其自然落干。
0 0  
添加评论(0)
10-05-28
水稻东格鲁病毒病症状及防治
症状 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受害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生长衰退,叶片颜色为橙色至黄色。籼稻染病多为橙色或稍带红色,又叫红叶病。粳稻染病多呈黄色。嫩叶上现斑驳,老叶上现锈色斑点。东格鲁系菲律宾土语,表示衰退的意思。

病原 Rice tungro spherical virus简称RTSV,称东格鲁球状病毒,属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组。病毒粒体为等径对称的我面体,大小30-35nm,含有单链核糖核酸,粒体外面无包膜。钝化温度60℃,体外存活期4℃条件下7天,冰冻条件存活长达1个月。此外Rice tungro bacilliform virus简称RTBV,称东格鲁杆状病毒,也是该病病原,常与RTSV混合感染。病毒粒子小杆状,大小150-350×35(nm)。属鸭跖黄黄斑驳病毒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由二小点叶蝉(Nephotettix impictceps)、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等,以半持久方式传播,接触或汁液摩擦不能传播,二小点叶蝉最短获毒或接毒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15分钟。接毒后经6-9天潜育即显症。该病在虫体内循回期不明显一,传毒时间为5-7天,7天后不再传毒。二小点叶蝉传毒率很高,其他叶蝉传毒率不高,有的不传毒,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在发病重的地区,要注意防治二小点叶蝉等传毒介体,以减少其传毒机率。具体方法参见水稻黄萎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