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和尚很疯狂,朱元璋后还有姚广孝

 关福 2016-06-15

姚广孝,长洲人(祖籍福州长乐),生于1335年。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比姚广孝大7岁。也就是说姚广孝和朱元璋经历的是同一时期的战乱生活,人生阅历大致相同。

朱元璋皇帝53岁的时候,姚广孝也46岁了。都是对人生洞若观火的年龄。 这一年,马皇后去世。

马皇后父母早丧,因为父母与红巾军将领郭子兴有旧交,被郭子兴收为养女。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得到郭子兴赏识,便把这个养女许配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也正是沾了马氏的光,才在军中站住了脚。可朱元璋不是盏省油的灯,常常惹恼郭子兴。据说有一次闹别扭之后,被郭子兴关了禁闭,不给饭吃。 虽说是在军营中,制度严格。

可马氏知道,义父发脾气关押自己的丈夫,顶多是让他长点记性,就算是违反军纪,也不能往死里饿啊,夜里就偷偷给丈夫送烙饼。

马氏送烙饼,第一不想让义父知道,怕更加惹他生气。第二不想让士兵看见,怕小兵们将来笑话朱元璋,于是就偷偷将烙饼藏在怀里。饼是滚烫的,结果把胸前的肉都烫红肿了,朱元璋心疼得感慨唏嘘,后悔不该耍脾气。

朱元璋带着队伍四处征战的时候,马氏就带着妇女在后方缝军衣、做军鞋,把自己的细软拿出来犒赏有功的将士。

当了皇后之后,马氏治理后宫严而不苛。她还经常劝朱元璋要保全功臣,莫要滥杀无辜。这次病危,她自知病入膏肓,主动放弃服药,也不肯让人祈福。因为她怕服药、祈福倘若不灵验,自己死后朱元璋定会迁怒于用药无效的御医和那些祈福不灵的官员们。她怕皇帝滥杀无辜,不想多连累人。

朱棣身为燕王,人在北京,听了马皇后去世的消息,急忙起身上路,赶赴京师,去为马皇后奔丧。

二十五这天,朱棣在皇宫中得到内侍通报,说有位高僧求见,便让人请了进来。

来人正是和尚 姚广孝 。可朱棣见姚广孝,心里却有几分不悦:三角眼,相貌不端,而且又体态发胖,完全不是得道高僧慈眉善目的模样。这简直就是披着袈裟的地痞流氓。

姚广孝观看朱棣,一米八五的魁梧个头,方脸阔眉,鼻直口阔,络腮胡子,眼神英气逼人。他心里暗暗一惊:此人正是他实现抱负的对象! 姚广孝不顾朱棣反感、厌恶的表情,慢慢走到他身边,悄声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朱棣一愣:白帽子?什么意思?就在朱棣沉吟、疑惑之际,姚广孝微笑着用扇柄在面前的桌子上蘸着茶水写了一个“皇”字,朱棣一下明白了:“白”“王”二字,正是白帽子。

人与人之间最贴近的距离,就是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

姚广孝这个肆无忌惮的举动,唤起了朱棣心底深处的“匪”气。这股“土匪”习气,是他继承父亲朱元璋的基因里的东西,是血脉里汩汩流淌的抑制不住的欲望之蛇在摇头晃脑。

如果朱棣是个安安分分的皇子,听到这个和尚说“皇”字,一定会向皇上举报,如果是这样,道衍和尚不死才怪。可偏偏朱棣也早有觊觎皇位之心。

当然,这时候朱元璋还在位,朱棣肯定是不敢朝父亲发难的。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唯一的机会就是赢得父亲的青睐,说不定还有一线机会。

姚广孝说出的这句话,确确实实击中了朱棣的软肋。一个人本来心里痒痒地想着这件事,一下被别人说中了,自然会惺惺相惜。 但朱棣毕竟是朱棣,他吓唬姚广孝:“你这贼和尚,就不怕我告诉父皇,杀了你?”

姚广孝狡黠地一笑:“举报了我,燕王只怕也洗不清罪孽了。”

“何以见得?”

“皇上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啊。他会相信我只对你说了‘白帽子’这一句话?恐怕你揭发我的同时,自己也就惹了一身骚啊。”

“你在威胁本王?”

“威胁是为了靠近您,燕王可是要成就大事的人啊……”

朱棣忽然就觉得这个和尚虽然相貌丑陋,却是如此地投自己的脾气,一把拉起姚广孝,进入密室深谈。

哪知道姚广孝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分析时局,解说天下大事,头头是道。朱棣听完后,生怕被别人抢了姚广孝,急忙请求朱元璋将姚广孝分配给自己。

朱元璋自然不知道朱棣与姚广孝的这番言论,觉得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给谁都一样,于是爽快地同意了朱棣的请求。

后来朱棣起兵夺位, 和尚姚广孝成了朱棣幕府一位重要人物,若没有他,朱棣能否夺位成功,真不好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