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

 快乐老年435 2016-06-15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

在第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宝玉对戏曲《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那一支《寄生草》如痴如醉。曲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恰恰暗示了贾宝玉的结局。“来去无牵挂”,必须“赤条条”方可,也就是抛弃了人间的一切眷恋,方能真正领悟。在这两回中,通过见甄宝玉和重游太虚幻境,贾宝玉抛弃了自己对尘世的最后眷恋。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

贾宝玉之所以盼望见到甄宝玉,是因为当他听说江南有个甄宝玉,无论相貌还是作为都与自己一模一样。相貌相似也还可以说巧合,可性情作为一样就是奇迹了。贾宝玉一直苦于自己的内心无人理解,他的离经叛道的代价是周围人将自己视为一个异类。祖母、母亲对自己的溺爱实际上也无法缓解内心的孤独,林黛玉的出现让他有了终逢知己的感觉。因此,当湘云以经济仕途的话劝他时遭到他的抢白,袭人说宝钗也因为这被他冲撞过,他后面就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他与林黛玉的相爱就是出于相互的理解。但黛玉已经去了,他之所以还没有离开就是因为心中还有着许多眷恋。对亲人,对身边人,自然也有对宝钗。如今,甄宝玉的到来又让他有了重逢知己的期盼。但是,两人的对话是令他失望的,以至他连自己的相貌都不想要了。他最大的失望就是终于明白了,自黛玉死后,他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己,他注定是一个孤独者。既然如此,这个尘世又有何可以眷恋呢?在贾宝玉听曲之后,也填了一首《寄生草》,中有句“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无趣就在于无人可以倾述。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

其实,贾宝玉的命运早已注定,《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他的同伴皆已补天去了,他虽然经过锻炼有了灵性却不得不留在人间,这份灵性又何处能找到知己呢?与甄宝玉的会面如同当头棒喝,让他看清了自己,也就开始领悟了。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

再游太虚幻境,让他明白前缘注定。实事求是地说,这段续书的笔墨非常滞拙,完全没有第五回描写贾宝玉初游时的空灵深邃。不过,续作者在这里将前文的结局一一做了交代,并且指出世间一切情缘皆为虚幻,这还基本符合原作精神。贾宝玉的确只真正爱过林黛玉一人,但并不能说明他对于其它人没有爱。特别是薛宝钗,在前八十回后面部分,贾宝玉心中已经觉得薛林人虽两个,但渐渐似一人了,林黛玉也薛宝钗产生了特别的好感。虽然娶薛宝钗或许并非出于宝玉真心,但他并没有真正反抗这门婚姻。重游太虚幻境,让他真正清醒,原来这一切早就注定了,人无法脱离已经决定的命运。“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表明悲剧结局已经无法更改,这就使他斩断了情缘。

和尚以镜一照,帮他摆脱了幻境中群鬼的追逐,重返尘世,本身也具有象征意义。揽镜自照,无论外面的世界何等绚烂,最先看到的依然是自己。贾宝玉也就看清了自己的生命,原本迷惑就此被打破。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除生老病死及由快乐转来的五阴炽盛苦外,就是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三种苦都缘自人对于世间的眷恋,贾宝玉洞悉了自身,于是爱情、亲情、追求,一切都变淡了, 他也就自然离开了这个尘世。在他所填的《寄生草》中有“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之句,情感都已经抛弃了,还需要这些做什么呢?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

贾宝玉的领悟是出于对世间的失望,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环顾四周无甚可怜可爱,的确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但其核心还在于他原本就是一块“顽石”,无缘补天。如果原本心存高远,无论面对何种考验都能屹立不动,这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表现了圣人坚定而豁达的胸怀。不过,这两种人都离我们太远。对照两段话,我们也能领悟到,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追求,才会对生活产生热爱,因而才能活出价值。贾宝玉我们可以视为一种借鉴,孔子则可以视为一种追求。

听曲文中暗示贾宝玉结局?《红楼梦》果然处处是梗!注:本文由特约作者徐志耀所作,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