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 至诚相许与,有章曾荐郭汾阳。 这是一副12字联。是曾国藩表明心迹的一副对联。上联的大意是:论用武,我赞同曹武惠,虽大勇却慈祥。下联的大意是:论奏章,我曾推荐郭汾阳,态度至诚,且秉公办事。 联中涉及了两个历史人物,曹惠武和郭汾阳。他们是怎样的人呢?曾国藩为何如此敬重他们,从一些轶闻中,我们也许能对他们有所了解。
下联中的郭汾阳,指唐代名将郭子仪(697——781),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音hé)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故称郭汾阳。 据说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姑息迁就掌握一方军权的长官武臣,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掌握一方军权的长官很骄横,使得朝廷疑虑他们,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按武臣对待我,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 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时,禁止军中无缘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长吁短叹多次。大家都不了解这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 “我的几个儿子,都是不成器的人。”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赞赏父亲的都虞候,却痛惜母亲的乳母的儿子,不是不成器的人又是什么呢?”
|
|
来自: 老刘tdrhg > 《三十五、对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