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刘贺”解读汉代玉印

 历史探奇 2016-06-15

 今天我们要说说最近火爆网络的海昏侯-刘贺。

  从发掘初到开棺验货,对墓主人的身份一直高度关注中,一会儿一个新闻说要把棺搬到实验室,过了几天又有一个新闻说某月某日将直播开棺过程。

  总之,是霸占新闻头条好几次,但民众还是不知道墓主人是谁?直到3月2号,《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才举办发布会进行公布。

  

  考古人员综合了许多证据表明墓主人身份是汉武帝之孙、西汉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其中重要的证据便是别在腰部位置的一枚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咯,就是下面这枚啦~~

  

  这枚玉印是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面比较简单,仅有‘刘贺’两个字,专家判断为刘贺的私印。

  除了在棺内发掘的这枚玉印,还有开棺之前发掘的一枚刻“大刘记印”的玉印。

  

  这枚印为玉质,龟钮。按照《汉官仪》的记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龟钮在汉代官印中较为常见。

  “大刘记印”中的“记”字是小篆文字,印风是标准的西汉晚期风格,印钮也是典型的西汉晚期风格。

  中国古代玺印的起源可追溯到商代晚期,经西周、春秋的发展,至战国时盛行。

  印本是申信之物,《说文解字》释信“诚也”,故有“印,信也”之说。据记载,秦以前玺印无尊卑之别,“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秦统一六国,建立玺印制度,规定只有天子之印称玺,用玉制作。

  

  

  白玉羊钮“应衢”印,汉,印面1.4×1.4cm,通高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玺印制度在汉代得以完善,对玺印的文字数、官职名称,特别是印之材料、绶带、纽制都作了规定。

  汉代出土玺印就材质而言有玉、金、银、铜、玛瑙、琥珀、木等。纽式多样,见有瓦纽、覆斗纽、螭纽、龟纽、蛇纽、驼纽、凫纽等。印文多阴文篆书。大小相若,故有“方寸”之称。汉以后历代玺印的纽式、大小、印文书体变化多端,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玺印艺术。

  

  

  

  青玉兽钮“刘先臣”印,汉,印面2.6×2.6cm,通高2.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

  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余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风格。

  

  

  玉螭纽印,汉,高2cm,长2.7cm,宽2.7cm。

  白玉,有絮斑,周身满布黄褐色沁斑。螭纽,螭身一侧生双翼,螭角、螭尾均阴刻作纽丝状。印台四周阴刻方折几何图案。阴文篆书“旭如”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