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的领导讲话少挨骂?

 dongchang 2016-06-15
  1干部开会睡觉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进机关好多年,开过不少会,也听过好多领导讲话。这其中,大部分领导是一字一句读稿子,能脱稿讲的不多,能脱稿讲而且讲得很好地,更是凤毛麟角。

  都说领导好当,不论什么场合,讲话都有稿子,只要照念就行。领导好当,写稿的却不轻松。身边好多朋友,专职写领导讲话,跟狗似的整天趴在电脑跟前,冥思苦想、一动不动。

  浓茶喝了不少,烟抽得满嘴是泡,头发天天往下掉,不仅如此,还经常被教育:要把自己想成领导,写的话要像领导说的话。。。。。。

  我勒个去,这不是逼我YY吗?!再说我又不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他想什么,我咋知道?!

  这苦逼的工作。  当然,也遇过有水平的领导。  2006年,单位新换一把手。此人省委书记秘书出身,见过大世面,学历也很高,属于学者型领导,讲话水平很高,经常脱稿即兴讲话。有次开全市新闻工作会,不知谁提到“中央电视台把市上某干部开会睡觉的事给曝光了,且有照片为证”,这位领导随即说道:干部开会睡觉一方面反映工作作风,要抓紧抓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水平,因为讲得不好,大家都不爱听、听不进去,难免就要打瞌睡。所以,干部开会睡觉也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话一说完,底下一片掌声。2听众想听什么?

  我写领导讲话的时候,处长经常交代两条:一是要把领导想讲的写出来;二是把处里的想法也要写进去。处里的想法,也就是他的想法。什么人呐,严重鄙视,敢和领导平起平坐!!

  至于“听众想听什么?要不要尊重他们的感受?说一些他们想听的话”,没人提,当然也就不要考虑。毕竟,领导讲话就是为领导服务的嘛!!领导讲好了、讲爽了,就万事OK了,你懂的!!

  cao,就是这种单向地、灌输式的填鸭大法,注定了死了多少脑细胞才写出来的讲话稿的命运——没人听、没法听、没TM心情听。

  多少次,坐在台下,拿着已经印好的领导讲话稿,我就想冲到主席台,把稿子摔到领导面前,大声说:你丫把我们当白痴那,谁不认识字?要你这一字一句的读给我们听。

  气死我了!都找这么一帮孙子来当领导,群众能满意吗???

  。。。。。。

  扯远了,淡定、蛋定。

  听众想听什么?怎样讲,台下人才愿意听呢?个人觉得两条很关键:一是有观点思想;二是有故事案例。

  前者代表对问题有思考、有研究,有真知灼见,听后让人有启发、有提升;后者指对问题有感性认识、有切身体会,讲出来形象生动、有趣有味,让听众喜欢听、听得进。  观点思想相当于讲话的“骨架”,故事案例是讲话的“血肉”,两者一结合,才是一篇牛逼的领导讲话。  而现实中的领导讲话,大部分是既没有观点思想,又没有故事案例;听后既没有启发提升,更谈不上体会感动。尽TM是一些空话、套话、大话、正确的废话,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3说和写的不同  既然听众想听观点思想、故事案例,那就写出来,再让领导读出来,不就ok了吗?

  你试试,看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

  why?  因为说和写不一样。

  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只教识字写作文,怎么说话,那得自己琢磨。实际上,语文应该包括'语'和“文”两部分,“语”就是说,“文”就是写。

  虽然写和说,都能沟通信息、传递情感,但表达的方式方法却不一样,效果也有区别。“写”一般要求更严谨、全面,“说”则应简练、通俗;“写”用的是书面语,讲究语法词汇、起承转合,“说”用的是口头语,要求清晰明了,易记易懂;写的文章,看的时候,有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但听别人讲话,一字一句,忘得相当快,除非说话人有意识强调,否则不容易记全记住。人是很懒的,听报告讲座、领导讲话,很少有人去思考、琢磨对方到底讲的什么,听完了也就完了,所以,如何说就很重要。

  正因为说和写不同,所以,如果以“写”的方式给领导准备“说”的内容,后果,你懂的。4怎样来说?  分两个部分:  观点思想——越简单越好,越清晰越好,越容易理解越好,其本质反应的是总结提炼能力,即将讲话总结成几句话、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这样,听众才能容易懂、记得住,讲话的人才有可能脱稿,因为这样自己也好记。  2010年7月,单位搞竞聘上岗,其中一人发言,我印象特别深,首先他是全程脱稿,其次他用了三个关键词来展开,“为什么、凭什么、干什么”。三个词既有逻辑关系,又方便理解记忆。而其他人都在那埋头读稿,说了罗里吧嗦一大堆。两者一比较,立马见高低。  故事事例——越生动越好、越形象越好,越真实越好,人人都有好奇心,没人愿意竖着耳朵,听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只有故事事例才能打动人,才有吸引力感染力。没见那些牛人们的演讲,哪一个不是讲故事、娓娓道来的。  上述两部分,反映的是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结构化思维;二是故事化思维。每次讲话前,脑子里时刻记牢这两点,相信讲话效果绝对是杠杠的。这两者是“理”与“情”的结合,也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