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江海 引言:以下皆选摘董江海老师部分论文的精辟语录,主要是对前些日子所发文章涉及到的问题做一些补充。 关于题款: 题款是中国画以书法入画的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手段,中国画深远的意境离开题款是万万不行的,题款在绘画中犹如伴奏,可以传神言情,完美章法,与绘画相辅相成,但是如果题款内容与绘画无关或者书法艺术造诣低下就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题为好!
题款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滋养培育的结晶,也是将诗文、书法、印章引入画面的艺术手段。 一副好的中国画,没有题款就谈不上以书法入画,更谈不上以诗文印章入画。 纯萃的中国画与西洋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反对用中国画的工具借助西洋人的技法画中国画,这种非驴非马的作品只能是骡子,骡子可以杂交,但骡子不会繁衍,同样杂交的国画也会断子绝孙。 关于学习书法: 《书谱》还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它是书法美学理论的基础,学习古代传统不要抛弃现代精典之作,一味崇古。现代书法学习也不要一概而论走极端,要么全面否定,要么全面吸收,一定要辩证的加以区分学习。因为书法艺术是人感知世界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最高形式,伟大的书法艺术像哲学一样是对于宇宙间最深刻关系的把握。正像庄周不妨是一位书法艺术的哲人一样,孙过庭不妨是一位哲思的书法艺术家,他借助书法本体特性,根据自己的主观观察和艺术实践,总结性地提出了许多书法艺术审美意识的观点。他的《书谱》追求的是书意和哲理的统一,他指出学习书法艺术,无论是学习理念、方法、规律……必须在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中进行体味,这正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意识的主流倾向。
书法师承正确,态度端正,方法对头,注重笔法,发挥特点,长年累月,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融会贯通,就会登堂入室,就有可能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所谓师承,就是在追慕前贤的过程中,进行继承与创新。面对古老民族文化,我们无法回避对之取舍与理解,任何抛弃传统,绕开法帖,企图找到所谓书法创作的捷径,都是徒劳的。从传统入手,选好古帖,把脉师承,回归正路,在名师指点下理解、临摹,在大自然中体味、感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突破,才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 书法做为传统艺术,表现民族文化特有的思想感情,由于其书法本体的民族独具性而更加彰显其本质性,这种强烈的民族化表现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作品艺术高度的标准。
立足传统,不管是对书法的创作来讲,抑或是对传统书法理论的研究来讲都很重要。所谓传统,都不是凝固的死水,而是一条涌动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化来讲,尤其应当强调传统不仅是地理的、空间的范畴,而且是历史的、时间的范畴,越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就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具性——书法艺术更是这样。 前人书法代有成就者浩如烟云,如何选择古师法帖,是摆在我们今人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溯本求源,直追魏晋当然是正本根脉,但寻碑或求师于宋元明清诸代名家也未偿不可。 在中国书法史上既作为摹本法帖,又兼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完整论述的书法文献,首推唐孙过庭的《书谱》。《书谱》的意义远不只是练习草书的范本,更是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系统理论的开篇巨作。 这样学习书法最大的智慧便是彻悟,最深的韵意乃是静穆,最好的作品就是流传,最高的境界仍是自然。——董江海 董江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书法、篆刻、人物画)助教, 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导师,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培训基地书画执行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