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思路339|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四种感知力

 圆角望 2016-06-15

    822.感谢兄弟为我出了一个好题目。我告别高考快20年了,工作十好几年,始终跟文字打交道。期间曾辅导高中生写作文,给大学生讲写作,教公务员备考千字文。回头想想,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四种感知力,一是感知物理,二是感知道理,三是感知世故,四是感知语言。

    823.感知物理,与物理学上的“物理”不是一回事,这里指的是物的运动和状态。大千世界,形成文字,引人共鸣,是有规律的。比如,风过树叶、月光洞明、溪水叮咚、潮起潮落。引人共鸣,如同突然唤醒一个人的记忆。在语文学习中,把物的运动和状态交代清楚,能迅速提升表述能力。

    824.好的文字,是观察得来的。自己表述与学习别人表述,哪个更好?这里有一个参照,就是通过感知去检验。比如,你坐在这里,周围有风声、水声、涛声、鸟鸣,听到的,你能否表述出来?或者,学习别人的表述之后,你能否找更好的表述?通过感知物理,印证别人的观察,纠正自己感知不灵敏的地方,是锻炼表述能力的一个捷径。

    825.感知道理,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能讲清楚,别人能理解的道理;二是别人讲了,自己能理解的道理。文字表述,通过了准确生动这一关,就是观点的碰撞,而观点的背后是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观点,进而学会反思,去发现自己或别人观点的漏洞,进行完善或反驳。

    826.社会学中有道理,比如,《论语》中讲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其他学科中也有道理,比如,1加1等于2。同类道理摆在一起,可以向下推演。推演的结果,不是论证死的东西,而是论证活的东西。活的东西,大都指向现在和未来。

    827.为什么要感知世故?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组织结构中,绕不开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做一件事,怎么做才能让人理解而不误解?怎么做才能让人觉得妥贴?再比如,为什么做了好事也要善后?理解了事情背后的世故,才算有了表达能力和办事能力。把握世故,得意忘形,回头再理解文字,势如破竹。

    828.世故是一门学问,超越了语文本身,是融入社会的一项本领。如此说来,太难理解,不妨举个例子。胡适在上海任大学校长,有个穷学生毕业后吃住在他家里,顺便做点儿事。胡适在家宴请朋友,要不要让穷学生上桌?上桌了,得跟朋友介绍一番,会不会有显摆自己仁义的意思?不上桌,是让穷学生躲在自己的房间,还是指示他出门去办事?胡适想到了更好的办法:每次都提前通知堂弟,在他宴客那天,由堂弟请穷学生去做客。这个穷学生,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罗尔纲。

    829.为什么提出感知语言的问题?语言是很神奇的,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只懂得直白表述是不够的,只有简单逻辑也是不能把握的。巧妙的语言往往有弦外之音,甚至声东击西。在与别人沟通交流时,要着重感知的是,通过语言如何强调重点?通过语言如何拉近感情?通过语言如何分化瓦解?话语所发挥的作用,只有细心才能体悟出来。

    830.感知语言的难度在哪里?在于无法通过简单的沟通交流,或者仅仅理解一面所能把握。语言需要磨练,感知别人的语言,落脚点是磨练自己的语言,尽力把自己语言调试到一个位置,即能理解的位置,能办事的位置。从生活中感知语言、听懂别人,比文字上锻炼理解、想象、表述、推理能力,进步要快、效果要好。(待续)

小编:老冠

文字是肉做的。述而不作,息心净行。


【声明】本文为“领导讲话与批示研究”原创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