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菊花诗酒】严光——富春江上一钓叟(上)

 娇语无声 2016-06-15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慧韬书院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严光究竟有什么本事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被一代大儒朱熹赞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因直言劝谏,被仁宗皇帝贬出京城,赴任睦州知府。在任职期间,他修葺了桐庐富春江畔的严光祠堂,并写下了这篇流芳后世、传诵千古的名篇《严先生祠堂记》。


在这篇惜墨如金的短文中,范仲淹以文载道,极尽赞颂称扬之能事,将汉代大隐严光不事王侯的高贵节操,如日月光芒一样,彰显在世人面前;对汉光武帝刘秀礼贤下士的平民作风,也称赞其能“包乎天地之外”。尤其是评价严光的气节,说他能“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难怪后世有一位名叫温训的粤人进京赶考,在路过富春江畔严子陵钓鱼台时,曾满怀愧疚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君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据《后汉书》等史传记载,严光,字子陵,会稽(今浙江)余姚人。他本姓庄,因为避讳汉明帝刘庄之名,因此更姓为严。严光究竟有什么本事,史传中只有一句“少有高名,同光武游学”。然而从王莽篡权到刘秀登基,这前后两朝皇帝对他都极为重视,由此可见,他必是一位“胸藏日月书千卷,脚踏风云酒一樽”式的顶尖人物。


按照孔夫子的隐士原则,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当年王莽韬光养晦,以“孝母尊嫂,清廉俭朴,礼贤下士”之名大得儒士们的好感,而实际上却潜藏着篡位汉室天下的野心。当他暗使权谋,一步步爬到了位极人臣的最高位置时,终于真相暴露,不惜毒死汉平帝,又从两岁孺子刘婴手中夺得汉朝江山,建立了新朝。以严光的人品性格和精神取向,不管王莽是怎样地剖心见胆,求贤若渴,他与王莽也不可能同流共事,更何况成为他的臣子。而王莽篡位之后,已与天下人离心离德,眼看着纲纪混乱,衰相已现,以严光的眼光素养,又怎么可能为他所用呢!


至于推翻王莽政权的汉光武帝刘秀,则又另当别论。


他少年时候便与严光同游于长安太学之中,既是同窗好友,便也相知相惜。当时京师的太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算得上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少年才俊。出生南阳豪强世族的刘秀,在那么多太学生中独与严光交好,亦可见他俩是志趣相投,相尚以道,按现在的话说,是有合作基础的。


如果抛开同窗之谊不谈,单就刘秀个人的德才而言,在文治武功方面,他出身太学,自然在历代开国之主中,算得上是最有文化的人物了。许多事情他都亲历亲为,不假他人之手,纵然手下能臣众多,与他也有相形见绌之感。其一生品行端正,施政谨慎,主张偃武修文,而事功每每皆以济世利民为首,甚至到他死的时候,还给自己定出俭朴节约,限制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治丧条款。由此可见,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之中,刘秀也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贤明宽厚的君主。


但即便是这样,严光对刘秀诏请他出山为官的事情,也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拒绝。而刘秀做得也绝,即使严光已年近八十,老态龙钟,刘秀还惦记着不断去诏请他出山为官。所以,还是范仲淹说得好,“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如果没有严光的话,便显不出光武帝礼贤下士的广大心胸;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汉光武帝的话,又怎么可能凸现出严光不事王侯的高迈节操呢?


正所谓“一竿七里滩头竹,钓出千秋万古名。”从此以后,严光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之一。

从沂水之滨到帝都洛阳

却说王莽篡位之后,贤名播于京城的严光拒绝了王莽的诏请,隐姓埋名,离开了长安太学,一个人东出函谷关,准备取道洛阳,南归故乡。可是途经中原之时,发现归乡之路已为战乱烽火所阻,无奈之下,他改道齐鲁,隐居于沂水之滨、蒙山之麓,每日仅以上山采蕨、垂钓捕鱼为生。


就在他一个人靠水而居,捕鱼垂钓之际,却不知中原大地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其后又在数年之间,打败赤眉军、统一关东、河西归附、平定天水、巴蜀等,最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刘秀在为统一天下而东征西讨之时,就一直想找到严光的下落,不仅是出于同学之谊,更主要的是他极其欣赏严光的德才与见识。后来朝政稍稍安定之后,刘秀又派人到会稽余姚一带到找他,结果没人知道严光其人。无奈之下,刘秀命画师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严光的形貌,并派人带着画像按图索骥,务必要把这个老同学给找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一位派往齐鲁之地寻访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在沂水之滨发现了一个人,长得跟画上的人很像。这个人无所事事,整天披着一张羊皮袄,只是蹲在河边钓鱼。刘秀一听报告,心中大喜,想来八九不离十,此人定是严光无疑!


刘秀派使者驾了马车,带上了丰厚的礼物,包括以示尊贵的玄色丝帛,前去聘请他入朝。然而使者一连去了三次,那渔翁就是不肯前来,只说自己是山野之人,志在江湖,且一无所长。可是那渔翁愈是拒绝入朝,刘秀便愈是认定他就是夕日的好友严光,愈是不肯放过他。无奈之下,严光只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被使者们前呼后拥地请上马车,带到了京城洛阳。


刘秀当然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同学,高兴之余,立即把严光安顿在别馆之内住下,并派专人侍侯起居,一切膳食需求皆由皇家提供。


话又说回来,国家新立之初,人手严重不足,本就有太多的旧账需要清算、太多的基本建设需要投入、太多的人事纠葛需要梳理。既然是老同学当了皇帝,感情又非同寻常,严光出来帮他一把,也是理所应当,又何必那么倔强呢!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当时的具体情形,就可以看出严光本身深受孔、老之教,并非是一个只图自己清闲自在的人。如果他绝意隐遁不出,像明朝的张三丰那样,纵使天子要挖地三尺找他,天下之大,也不可能没有容身之地。难怪宋人有一首咏严子陵的诗云:

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不过,严光得了个旷世大隐的名声,也是事出有因。严光本不是追名逐利之人,对所谓隐者的虚名,想来也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乃是儒者的本怀,严光经刘秀数请之后来到朝中,原也有一试圣意之心。所以他初次面圣,既不承诺什么,也不急于返乡,而是先与皇上和朝臣们周旋一番,看看这家新开的店子倒底是什么样气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