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亲历中国体检 据媒体报道,中国医疗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只有5%,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7%,法国和德国为12%。一些人为此感到忧虑,另一些人则看到了机会。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保健行业成了新兴的朝阳产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体检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49亿元人民币,与2013年590亿元人民币相比增幅为26.9%。 然而,这个庞大的体检市场却屡屡遭到质疑。 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理查德2007年来到中国,先后做了6次体检,他发现自己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在理查德的印象里,中国的体检就是一门生意,而无论高级低级,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一箩筐”,全部忽悠你去体检。 一些在美国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做的检查,在中国的一些体检机构,几百块钱人民币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症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呼吸检测,中医的体质分析,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照片,还有更高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 把昂贵的高级检测廉价化,并薄利多销,这是理查德对中国体检的评价。 有一个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Quantum FAFA bio-energy screening tracing system)”的检测让理查德印象深刻,这项检测让被检测者坐在一个机器面前,手掌放在机器上,操作人员按下按钮,不到1分钟就结束了。 根据这个检测,体检中心得出一份长达4页的报告,涵盖其身体中各种重金属水平,比如汞含量的高低等。 理查德说,“这是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巨长的报告”。但这份检测从他的专业知识来看是非常不严谨的——要检测身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做血液检查或头发检查。 在理查德的体检套餐里,还有一项肿瘤标记物的血液检查,这也是我国大多数体检中的必检项目之一。 美国癌症协会认为,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病人,评估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或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是否有复发的迹象。 而对于健康的年轻人,CT是有害的,一个年轻人如果每年都做一次CT,把自己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在国外,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要求提供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为其量身定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时间的体检时间表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体检结束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在国内,体检就像流水线一样,分门别类地进入各种B超室、CT室,也就是说,体检大多是由仪器来完成的。用理查德的话来说:“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