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处世经:夫妻和谐,相顾相助,成君子之道【子曰】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 【智者感悟】 古时候的三代圣主帝王当政,必定用一定的礼节来敬爱他们的妻子。因为,妻子,是各种亲情关系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怎么能不敬爱她呢? 夫妻彼此间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亲密而又特殊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不仅使人感到无比的幸福,更是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种很具体、很强大的助力,给人在家庭以外的各个方面以有力的支持, 助人在事业上谋取成功。营造完美的夫妻关系,与其他许多艰难而伟大的事业一样,是一个赢得人心、赢得合作的过程,是需要用心血去经营的。它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需要胆识,更需要谋略;需要做人的技巧,更需要收服人心的合理方式。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故此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夫妇之际,是人道的大伦。先秦儒家认为夫妇之间的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个 儒家所重视的五伦,包括夫妇、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其中有三大伦,按照“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先有夫妇,再有父子,后有君臣。虽然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妇之道是人伦之始,这是人类社会所恒久不变的。“夫妇正则父子亲”,有了夫妇之间的相互尊敬与和谐,才能有父母与子女之亲、兄弟姐妹之爱,也才能“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如《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就是说,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可见夫妇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伦!后来晋代的韩康伯在注解《序卦传》的这段话时,说:“咸,柔上而刚下,感应以相与,夫妇之象,莫美乎斯。人伦之道,莫大乎夫妇,故夫子殷勤深述其义,以崇人伦之始,而不系之于离也。”唐代的孔颖达在注解《诗经》之首篇《关雎》时也曾说:“以夫妇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三大伦之间的自然顺序,其实本应该就是如此。只不过到了后来,为了更好的实行君主专制,随着“三纲五常”的兴起,“君为臣纲”成为首要的教条,所以夫妇一伦的地位才降低。虽然在魏晋南朝有“君父先后”的争论,但自唐代以后又恢复并强化优化了君权的地位。 《中庸》所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意思是说,要想成就君子之道,要先从妥善处理夫妻关系开始。儒家认为,做君子,行君子的忠恕之道,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夫妇之道开始。如果对妻子都不能行君子之道,对外人就更不可能了!所谓的齐家也不过是正确、稳妥的处理夫妻关系,只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家庭自然和睦安定。明清之际的唐甄认为,人伦之道从夫妇之间的相互尊敬与和谐开始,“敬且和,夫妇之伦乃尽”。而当时的人伦不明,“莫甚于夫妻”,“人而无良,至此其极”。针对此,他提出:“恕者,君子善世之大枢也。五伦百行,非恕不行,行之自妻始。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唐甄解释恕道为“君子善世之大枢”,这符合孔子的思想,也符合当今普世伦理所谓“道德的黄金律”。唐甄提出“五伦百行,非恕不行,行之自妻始”,这是恢复了儒家所重视五伦或三大伦的“自然顺序”,符合《中庸》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的思想,恕道的推行是从夫妇之伦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都应该遵循忠恕的原则。 “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就体现了宋宏的君子风范。光武帝有一个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独居宫中,终日抑郁寡欢。光武帝很敬爱这个姐姐,想在大臣中再为她找个丈夫,故意与她谈论朝中大事,顺便谈起大臣们的人品、言行,想看看姐姐的心意如何。湖阳公主说:“依我看,朝中所有大臣,人品、才学、气宇都不及大司徒宋公!”光武帝知道了姐姐对宗弘有爱慕之心,就告诉湖阳公主,想把她嫁给宋弘。公主听了,又羞又喜,却也欣然答应。光武帝一心想促成这件事。但是,宋弘是有妻室的,公主当然不能给人做妾。所以,若要把公主嫁给他,只有让他先把妻子休弃了才行。光武帝一心想促成这件事,特别安排,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之后,然后召宋弘入宫。谈完了公事,光武帝闲闲的提起:“有句话俗话说:‘人,有了地位就换朋友,有了钱财就会换妻子’,你觉得这是不是人之常情呢?”他的本意是想试探宋弘的心意;如果宋弘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就可以往下谈,要宋弘休妻,当湖阳公主的“驸马”了。没想到,宋弘神色庄重的回答说:“我所知道的,与陛下说的不尽一样。我只听说:贫贱时交的朋友,是绝不可以忘掉的。曾陪你过穷困日子的妻子,也是绝不可以抛弃的!”光武帝听了,只好跟湖阳公主说:“这事办不成,你还是死了心吧!”而宋弘的这句话,却留了下来,成为后世君子的人格指标。君子应该“勿厌故,勿喜新”。物质、人情皆有新旧,喜新厌旧,就会造成浇薄寡恩的风气,所以古人曾说:“与其结新交,不如敦旧好。”宋宏回答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正体现了一位谦谦君子的德行,能坚守婚姻,不喜新厌旧,攀附权贵的品质。 儒家提倡,夫妇之道要以“恒”为训,以“和”为贵!“恒”更就是要忠于家庭和配偶,保持夫妇之间的恒久不变关系,切不可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和”就是琴瑟和谐,夫妻恩爱,永结同好。《周易·序卦传》云:“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可以看出,“恒”是夫妇本来就应该遵守的本分。人们经常用“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成语来祝福新婚夫妇,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夫妇关系的恒久不衰呢?儒家认为“相敬如宾”是夫妻关系保持永恒的重要条件。 《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夫妇之间应该“爱之以敬,行之以礼”,夫妇之道,在于“上床夫妻,下地君子”,“相敬如宾”,礼义相待,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能达到历久弥新的效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距离产生美。中国旧式婚姻,主张门第相当,才貌相配,有老成的人为之主持,结合之后,又主张亲而不狎,相敬如宾;这样,婚前既有相当的客观的条件做保障,婚后又有一些培植的功夫来维持,旧时夫妇关系的所以能历久相安,这些显然是原因的一部分了。“相敬如宾”是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以适当的距离添加彼此的思慕,增加美好的想象,从而起到维持婚姻长久的作用。相传金圣叹曾经把妻子送回娘家,过上一段时间,又鼓乐喧阗的用花轿把她抬回来,这虽未免过于轻忽,但就“距离之美”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上床夫妻,下地君子”就是对这个原则的注解。 即使夫妇恩爱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严格区分各自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幸福长久。儒家认为夫妻之间的分工,也就是五伦中讲的“男女有别”,也是保证婚姻恒久的重要条件。“男女有别”其真实意义在于,强调丈夫与妻子在家庭中有不同之本分,彼此间要懂得如何对待,才能营造美满幸福之婚姻生活。夫妇有别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重男轻女,也不是男女平等,而是指男女的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要使双方相辅相成,发挥互补互助的作用。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可以保持男女的本色和纯洁性,为建立幸福的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客观上讲,男女之间的生理、心理、性情、体格、才能都千差万别,男女的结合,使婚姻生活中能借对方之优点、特性,以弥补本身之弱、缺点,故彼此间当诚心相待,相敬如宾,相顾相助,恩爱相处,安渡一生。 孔子特别强丈夫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丈夫的责任首先是齐家,最重要的是要尊敬妻子,然后就是养家糊口,建功立业。不管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尊敬妻子都是一项丈夫必须遵守的义务。 来源:王贵水《儒家的处世之道》 感悟:儒学的本质是应时变通、趋时更新的,既有一以贯之的常道,也有因时而异、因时制宜的变道。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儒家思想是具有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儒学。在人们都拼命追求物质幸福的时代,凭添了许多的惆怅、无奈与困惑,希望儒家的学问和智慧能引导人们站在今天,赢得未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中华民族是一个礼孝仁义的民族,儒家强调立身立心,以孝为先。孝道作为人伦道德之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世上最纯洁高尚、不计功利的感情,友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是维系关系的纽带,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在物欲泛滥、人情淡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固守心灵的这片净土,做一个守礼知孝的人。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