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木头1018 2016-06-16

从黄帝故里说起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们民族的一面大旗。黄帝故里在新郑这顶桂冠不能动摇,这在《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里讲得很清楚了。我想海内外炎黄子孙如果祭陵就去陕西黄陵,如果朝圣就到我们新郑。因为它是故里、出生地。刘文学等编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这本书功不可没,他把黄帝故里故都所有的文献和众多专家的评论都收起来,我感觉非常全,有这一本书,为进一步研究黄帝文化打下了基础。另外还要向考古这个深层次发展,就必须加大文物的保护力度。我们讲的这本书是肯定的,对于新郑是黄帝故里这顶桂冠是肯定的,大家也肯定了。这个是不能动摇的。


一、黄帝故里的确认与展望


《国语·晋语四》里说:“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引皇甫谧说:“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这里明确地提出黄帝是有熊国君,居住在轩辕之丘。关于有熊与轩辕丘的所在地,《续汉书·郡国志》刘昭在新郑条下注引“皇甫谧曰: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水经注·洧水》说:“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说:“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通鉴外纪》卷一引皇甫谧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所载,与上述基本相同。通过这些权威性的著述可以看出,都认同皇甫谧的观点。刘文学主编的《黄帝故里文献录》①一书,有关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丘的文献记载,收录得比较全。它包括了古代及近现代学者的观点,没有一个人与皇甫谧有分歧,说明古往今来在学术界取得了共识。1992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新郑县人民政府共同召开了“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对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之丘的地望,学者们认识完全一致,所以最后得出了一句话:黄帝故里在新郑。新闻媒体发了消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因此,黄帝故里这一桂冠戴在新郑头上,取得了亿万炎黄子孙的认同。近些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组团每年到陕西黄帝陵祭祖,到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朝圣,已经形成了惯例。这一振奋人心的、强化民族凝聚力的寻根朝圣活动,是1992年“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会议打下的基础,没有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确认,就是空中楼阁。


黄帝故里这项桂冠光彩夺目,它已逐步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地。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个圣地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给以阐释,需要进一步研究,使其基础更坚固,使其内容更丰富,不能躺在桂冠下睡大觉。关于这一点,我们学术界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地方政府也要给以有效地关注。我认为今后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宏观方面如:黄帝是一个人、是一个族团、是一个时代,这个概念必须弄清楚。如黄帝代表一个时代,他属于传说时代,还是历史时代?黄帝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必须定位。有了时空概念的基点,才能考虑与考古学文化对应。不与考古学文化对应,只是从文献到文献,不能真正落实。目前黄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对应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与龙山文化对应,一种认为与仰韶文化对应。不论如何对应都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在研究过程中要提倡百家争鸣的学风,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相互启迪,有益于深入地探讨,最后可能达到殊途同归。黄帝时代的社会性质在学术界也没有完全取得共识,我们自己的观点也得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没有明晰的主见,会影响塑造黄帝故里这个圣地的科学性。再从微观上考虑:黄帝故里在新郑,哪一处或若干处考古学文化遗址能代表黄帝故里。


黄帝都有熊在新郑,当时的“都”有没有城垣。据文献记载,黄帝时已有“五城十二楼”。我们能否找到当时的城?在灵宝黄帝铸鼎塬的西坡遗址才发现了宫殿性质的大房子。我们在有熊国内应该注意查找。另外有熊国文化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还是仰韶文化遗址,或是仰韶文化某个阶段的遗址?有熊国疆域应该有一个大体轮廓。唐李吉甫纂《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四》说: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大明一统志·沿革》说:新郑县在州城(禹州)东北九十里,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大清一统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西北故城。”引《通典》说:“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也在此。”以上提到的祝融之墟、郐国和郑武公之国均在有熊国境内,而且与轩辕丘关系甚为密切。如果我们弄清了郑武公国都和郐国之都的地望,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研究祝融之墟和轩辕之丘,可能会有很大帮助。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新郑县土俗民情图说明》:“新郑史称东里,古轩辕有熊氏之国也,东马陵、南陉山、西大隗、北豹山。溱洧襟带于前,梅泰环拱于后……”这段话把有熊国界定在新郑境内,但西边达到新密的大隗,其实把今天的刘寨、曲梁包括在内。郑国东迁后称为新郑,郑国的疆域据新编《新郑县志》记载:“东至匡(匡城,扶沟县西),西至颍谷(登封市西),南至汜(襄城县),北至禀延(今延津县)。东西宽175公里,南北长200公里。”②辖域3500平方公里的郑国,它的国都在今新郑市,现存巍峨的城垣仍然清晰可见。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丘,或者说黄帝故里,从古史文献记载来看,其地望在河南只有新郑市一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有两点建议:第一,根据文献所提供的信息,要加大力度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验证文献的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样才更有说服力。第二,文献记载新郑市是有熊国的国都,但不能把国都孤立起来,必须跳出新郑市放眼全局进行研究,国都周边的科研成果与国都是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前边提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只有学者们大家分头去研究。下边我打算对有熊国考古学文化发表一点意见。我在《五帝时代研究》中有一篇《五帝年代框架的推测》③,“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进行考证,对史书各家之说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我的结论是:公元前2100~前2150年为帝舜代;公元前2150~2550年为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前2900年为颛顼代;公元前2900~前4420年为黄帝时代。黄帝10世1520年,颛顼9世350年,帝喾10世400年(包括挚和尧),帝舜1世50年”。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禹与舜为同时,也可以说黄帝至舜为世三十。黄帝10世、颛顼9世、帝喾(包括尧)10世、帝舜1世,合起来正好30世。我把五帝的积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定位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间,大体上延续了约2000年。有了这一个宏观的概念,五帝时代在中国历史阶段上的位置就比较清楚。黄帝时代约1000多年,我多次发表文章都是与仰韶文化相对应,具体说即与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相对应。关于庙底沟类型文化的碳14测年数据,我会集了21个数据④,在陕西省有6个数据,其上限达到公元前4000年,其下限为公元前3300年前后;在甘肃大地湾有5个数据,其中2个数据超出公元前4000年,有3个数据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之间;河北省有4个数据,其上限超出公元前4000年,下限至公元前3300年前后;青海有1个数据,为公元前3500年至前3343年;河南三门峡有2个数据,1个是公元前3990至前3780年,1个是公元前3775至前3360年。三门峡这两个数据是当地庙底沟类型中期,有早于它的文化层没有测年数据。以上介绍的各地庙底沟类型测年数据,大体可以说是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对应黄帝时代主要属于中期阶段,个别数据伸入黄帝早期阶段。


郑州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从主流看主要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属于前五帝时代,龙山文化与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能够对应,这里一概略而不论。在这里主要是观察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发掘的地点不少,但规模较大、文化层次较多、出土遗迹遗物较丰富,当首推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发掘。《郑州大河村》⑤考古报告已正式出版,它公布的资料、文化的分期、碳14测年,可以说能够代表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郑州大河村》把仰韶文化区分为七期,编著者认为:“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应单独命名为仰韶文化早期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前一期和后岗类型关系密切,如陶罐形鼎、盆形鼎、双耳罐、小包口垂腹罐、敛口鼓腹弦纹罐、红顶钵、红顶盆、红顶碗、直口深腹圆底突饰缸等,在后岗类型中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形。因此,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前一期暂命名为后岗类型,但绝不见后岗类型的彩陶。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第二期与庙底沟类型有较多相同因素,如彩陶中的勾叶纹、花瓣纹、圆点纹和直线纹等,陶器中的曲腹钵、曲腹盆等。因此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应为庙底沟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为秦王寨类型,第四期为大河村类型。”关于大河村各期仰韶文化的碳14测年数据,《郑州大河村》是这样介绍的: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未测年代,依据文化特征估计距今6800年左右。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测定年代数据1个,树轮校正后距今6580±200年。估计前二期距今6400年左右,与濮阳西水坡早期年代基本一致。大河村前一期未测年代,依据文化特征,该期距今6000年左右。大河村第一期未测年代,依据文化特征,该期距今5800~5500年。大河村第二期测定了3个年代数据,有1个数据偏晚,其余2个树轮校正后分别为5375±130年、5740±125年。经过对比分析,估计该期距今5500~5300年。大河村第三期共测定5个年代数据,除了1个偏高1个未经树轮校正外,其余3个数据,树轮校正后分别为距今5020±210年、5305±120年、5315±130年,大体可以说距今5300~5100年。大河村第四期共测了16个年代数据,除了有6个数据过于偏早或过于偏晚外,有10个树轮校正数据分别为:4910 ±185年、4930±260年、4985±185年、5000±185年、5110±180年、5125±130年、5145±130年、5235±120年、5040±185年、5290±160年。从这10个数据观察,大体可以说这一期仰韶文化距今5100~4900年。以上测年数据,可以看出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和前一期的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早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它的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中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和第四期我把它称为大河村类型早期和晚期,它的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晚期。


大河村仰韶文化各个类型的测年数据相互也有交叉,我只是把多数测年数据作以归纳,是一个大体的数据。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没有测年数据,从《郑州大河村》中估计的数字为距今6800年左右,我没有采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均采用树轮

大河村仰韶文化年代表


后岗类型(前一期、前二期)距今6400年至6000年

黄帝时代早期

庙底沟类型(一期、二期)距今5800年至5300年

黄帝时代中期

大河村类型(三期、四期)距今5300年至4900年

黄帝时代晚期


校正后的测年数据与《郑州大河村》有异。前边我介绍黄帝时代年代框架为距今6420年至距今4900年,与大河村仰韶文化基本能够对应。后岗类型文化属于黄帝时代早期,但是在郑州地区文化分布并不很多。庙底沟类型文化属于黄帝中期,在郑州地区分布较后岗类型文化多得多,但是从总体观察,在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还不是主流。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属于黄帝时代晚期,它的下限已与中原龙山文化交叉,在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它是主流文化。黄帝都有熊时他的族团所创造的文化应该是大河村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中发现有东方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来的屈家岭文化遗物,这一现象值得特别注意。它反映了不同族团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信息,对认识黄帝都有熊时,由族团长期争夺战发展到合鬼神于西太山大联合的历史,的确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认为黄帝都有熊的历史阶段,对应考古学文化就是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


三、有熊国疆域轮廓的分析


有熊国的疆域,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有关黄帝活动的记载,或后世的传说,或有纪念性建筑的分布情况,对我们了解其疆域或许是有帮助的。刘文学主编的《黄帝故里文献录》中收录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⑥,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有熊之墟、轩辕之丘文献记载在新郑,这可以作为一个基点,主要是要看周边的情况。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祠祀志》、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祠祀志》均说:“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从古至今,每年三月三日,新郑、密县、禹州等地大批群众,登具茨山朝拜黄帝祭祖。”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汉书·地理志》:“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同样说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大隗山在县(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大隗山,潩水出于此。”《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国语》史伯谓郑桓公曰:‘主苤隗而食溱洧。’注:苤隗山名,即大隗也。”《开封府志》:“大隗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县东界、新郑县西南界,有轩辕避暑洞,其顶有风谷。”风后顶为具茨山(大隗山)之顶峰。大隗山或曰具茨山现在很清楚,它横亘于新郑、新密、禹州三市境内,因此它属于有熊国辖域。黄帝饮马泉、黄帝避暑洞、黄帝会鬼神于西太山,均在新郑境内。大鸿山在禹州东北20公里,即具茨山主峰,与新密、新郑相错。与黄帝有关的讲武山、麾旗山、力牧台、卧龙台、轩辕门、麾旗穴、云岩宫(又称黄帝宫)、风后八阵图碑、黄帝三女冢、修德观、灵岩洞、七圣庙、黄帝庙等传说均在新密境内。《山海经·西次三经》说:黄帝取峚山(即密)玉在新密境。崆峒山为黄帝问道处,其地《河南通志·山川》说“在(禹)州西北五十里”。黄帝筑坛沉璧祭河洛,得河图洛书,其地在巩义。《黄帝内传》有“帝会嵩山,王母饮以金液”。《史记·封禅书》:“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这里提到太室即嵩山。《抱朴子·极言》说:黄帝“涉王屋而授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道广成子,之具茨而事大隗……”灵宝市有黄帝铸鼎塬、黄帝陵、黄帝庙,贞观十七年黄帝铸鼎碑犹存。《隋书·地理志》说:“缑氏(今偃师市)有轩辕山。”济源有王屋山和轩辕亭。另外,《山海经》中还提到新安的青要山是黄帝的密都。以上挂一漏万说,虽然不能作为事实来看待,但是这些传说除了新郑本身之外,集中地分布在新密市,其次是禹州、登封、巩义、偃师、济源、新安、灵宝等地都有他的传说故事,这种现象对我们分析有熊地域时不能不给以足够的关注。


前边已谈到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是黄帝时代文化,也可以说是有熊国文化。我们了解一下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的分布,对我们研究有熊国疆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提供了一个目前所知的大河村类型的分布情况,郑州市地区发现71处,其中市郊11处、荥阳14处、新郑10处、登封9处、新密8处、巩义17处、中牟2处⑦。与郑州辖区临近的还有禹州4处、长葛4处、尉氏6处,总共85处。应该说明的一点是,各市县的数字并不很准确,如果认真进一步调查肯定还有不少发现。大河村类型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处,经过发掘的主要有郑州大河村、后庄王、林山寨、西山古城遗址、荥阳青台、点军台、长葛石固、新郑唐户、禹县谷水河等。在新郑重点发掘了唐户遗址,这处遗址54万平方米,位于新郑城南13公里的唐户村,潩水河和九龙河汇流的夹角台地上。遗址的中部和东部主要是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堆积,早于大河村类型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遗物也有发现,同时还发现有大汶口文化遗物。说明这处遗址在大河村类型之前已有人居住,在大河村类型时期大汶口文化也流传到这里。就在这唐户遗址的附近,传说称为“黄帝口”是值得思考的。我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公布的资料,把郑州地区大河村类型仰韶遗址组合了4个聚落群⑧。荥阳聚落群:共29处聚落遗址。郑州市郊与荥阳市连为一体,其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枯河、贾鲁河、索河、须水河区域内。郑州市郊与荥阳市16个乡镇分布着27处遗址,中牟县有2处仰韶遗址,距市郊很近,可以划归同一聚落群。巩义洛河沿岸聚落群: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共有聚落群遗址17处,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又发现了许多同时期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洛河两岸的台地上。登封、禹州颍河上游聚落群:共有聚落遗址13处。其中登封境内9处,禹州境内发现4处。新郑、新密双洎河聚落群:共21处聚落遗址。其中新郑9处遗址,新密12处遗址,均在双洎河及其支流域内,其中最大的遗址是唐户遗址。为什么把新郑和新密的聚落遗址组合为一个聚落群?因为新密的聚落遗址多在市境的东部,新郑的聚落群遗址多在市境的西部,虽然行政区划不一,但聚落遗址紧密相接,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聚落群整体。由此我联想到那么多的传说故事都集中到新郑、新密或许是有一定历史缘由的。


从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聚落群分布情况看,可以说它西不过洛阳,东不过开封,南可达许昌地区,北部以黄河为界,大体这就是有熊国疆域的轮廓。


说两句题外的话:国都是政治经济的中心,随着政权的更替,国都便成了历史回忆的符号。只有祖先陵墓和祖居地具有特殊的个性,恰似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亿万后代子孙。因此,我说,大家一定要珍惜黄帝故里在新郑的桂冠,要维护好亿万炎黄子孙朝拜祖先的圣地,其他的一切交给学术界继续研究讨论。


注释:

①刘文学主编:《黄帝故里文献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刘文学主编:《新郑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③《五帝时代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④《追溯铸鼎塬的历史辉煌》,载《炎黄颂》(中集),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

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河村》,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⑥刘文学主编:《新郑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⑦《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⑧《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