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不让座”归结为道德问题

 青梅煮茶 2016-06-16

■本报评论员扈宏毅

昨天,一条视频在微博上热传:福州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因他身边的学生没给自己让座,就对这位女生破口大骂,态度极其恶劣,而女生忍无可忍地回应道:“来月经要写在脸上吗?”对此不少网友评论: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骂人素质太低!

公交车上的让座纠纷每年都会出现,尽管人们一致表态“让座不是义务,不要道德绑架”,但要解决现实中的矛盾似乎并不容易。

中国人具有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用“道德”来解决一些制度不甚完善或者不需制度约束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不讲规则也要讲道德,比如灾害出现或有人需要资助时,富人被要求捐款,倘若不捐,就是没有爱心、没有良心。公交车上,年轻人没有给老年人让座,就是没有道德,不道德就要挨骂挨打。这是一些人的思维逻辑。反讽的是,公交车上更多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人没有受到指责,公交车上偷东西的人在众人的眼光下放肆作案,而不让座的人却时常遭受打骂——不知这是哪门子的道德。“道德”有时候会被人利用,成为争取私利的工具。因为没有得到希望得到的照顾而辱骂他人,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然而还有一种说法是,“让不让座是个人修养问题,不受法律约束,所以不该强求”,这句话我只认同一部分,因为其言外之意仍是不让座是个人修养不行,就算我没指责你,不强迫你,你也是缺乏道德的,这也是一种“泛道德化”的思维方式。让座固然是讲文明、讲道德的表现,但是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不让座不见得就是个人修养问题,比如怀孕初期、月经期间、晕车头痛、身体疲惫的年轻人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标志,至于有些人从来就没有让座的意识,可能才涉及到修养和道德层面,但是由于这也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旁人同样缺乏指责的理由,所以笔者并不赞同将不让座与个人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恰恰相反,因为别人没有对自己提供特殊照顾而出言不逊甚至有打骂行为,才是一种有据可证的不道德。

我无意站在不让座者一边看待这种矛盾,而是不建议动辄给他人贴上没有道德、没有修养的标签。中国的文化语境里,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美德,笔者也希望公交车上随处都是尊老爱幼的善行,但是很多逻辑反过来是错误的,让不让座,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我们最需要的,是宽容和理解别人,同时尽量不把麻烦转嫁给他人。比如在没有急事的情况下错峰出行,如果健康状况不佳尽量不要挤公交车等等。

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我们不能否认,不仅有些人会选择不让座,也有人对“不让座”行为给予越来越多的理解,我们慢慢发现,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标准越来越难,而社会和谐最需要的始终都是宽容,是不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去评价他人和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