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6-16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民心所向的问题

晏子聘于晋,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对曰:“此季1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叔向曰:“何谓也?”

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豆2、区3、釜4、钟5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6于釜,釜十则钟。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巨矣。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78,弗加于海。民参9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积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屦10贱而踊11贵;民人痛疾,或燠休12之。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13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无私与,维德之授。今公室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无获民,将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叔向曰:“虽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1415,宫室滋1617,道殣18相望,而女富溢1920;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郤、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2122;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而君日不悛23,以乐慆24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25之铭曰:‘昧262728显,后世犹怠’,况29日不悛,其能久乎!”

晏子曰:“然则子将若何?”

叔向曰:“人事毕矣,待天而已矣!晋之公族尽矣。肸30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维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焉。”

【译文】晏子访问晋国,晋大夫叔向陪同宴会,陪同谈话。叔向说:“齐国的情况怎么样?”晏子回答说:“齐国已到末世了,我不知道,齐国是否成为田氏家族的国家!”叔向问:“这话怎么说?”

晏子说:“景公抛弃民众,民众因而归附于田氏。齐国原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各以四进一位,以到釜,十釜为一钟。田氏用三种量器,都在国家量器的基础上增加一,钟就很大了。田氏以私家量器贷出给民众,以公家量器收进来。山上林木运到市场上,山上就不会再增加,鱼盐蜃蛤运到市场上,海里就不会再增加。民众劳力分三份,二份归于国家,而衣食只占一份;公室的积蓄朽坏虫蠹,而民众中老幼却挨饿受冻;国都的集市上,正常人的鞋价格低而受刖刑人的鞋价格昂贵;民众痛恨疾愤,或痛苦呻吟。从前殷商时诛杀无罪之人,残害民众无休止,周文王慈爱惠民,接收抚慰无家可归的人,因此天下人都归附他;文王不私自给予,只是按规律办事。如今公室骄横残暴,而田氏慈爱惠民,就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而民众归附他就像流水归入大海一样,田氏不能获得民众,又会向哪里去呢?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及其祖先胡公大姬,都已经在齐国了。”

叔向问:“就是我晋国公室,也是末世了。战马不拉战车,公卿没有军事才能,公室战车上没有士兵,士兵们没有长官;普通民众疲惫倒下,宫室修建却更加过度,道路上饿死的人比比皆是,而宫内妃女更是财富满溢;民众听说君主的命令,就像遇到贼寇一样逃避;栾郤、胥厚、孤续、庆伯,这些功臣被贬降为官场差役;政事都在权臣家中处理,民众没有依靠,而君主毫不悔改,用欢乐来隐藏忧愁;公室将要卑微,还有多少时日!防戒谗言的鼎铭文上说:‘昏暗的早晨已经大亮,后世子孙却在懈怠。’更多的日子不悔改,还能保持长久吗?”

晏子说:“那么先生将怎么办?”

叔向说:“人该做的事已做完了,等待上天的安排罢了!晋国公族已到尽头了。我叔肸听说,公室将要卑微,其宗族就像树的枝叶一样先枯落,那么主公就随在后面。我叔肸的宗族有十一支,只有羊舌氏一支存在到如今,我叔肸没有儿子,公室又荒淫无度,有幸能够善终,哪敢奢望得到后代的祭祀。”

【说明】编者之所以记载晏子的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民心所向的问题。齐国原有的量器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但田氏把自家的量器增大了,他用大量器借粮食给困难民众,而民众还粮食却用国家定制的较小的量器,这样,民众借得多而还得少,人们无不感谢田氏家族的慷慨大方。田氏家族就是凭着这些手段获得民众的爱戴与拥护,田氏是春秋时期陈国厉公(公元前706—前700年在位)的儿子陈完的后代。陈完到齐国时,齐国君是桓公。桓公在管仲、鲍叔的帮助下,正雄心勃勃地争夺霸主,需用人才,齐桓公就打算任命陈完为卿。陈完推辞不就,齐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主管工匠事务。陈完到齐后“以字为田氏”。所以陈氏又称为田氏。齐国的国君,在霸主桓公之后多是一些平庸之辈,只知享乐,搜刮民财,剥削量达三分之二。官府搜刮的财粮腐烂生虫,像“三老”这样的地方官却都遭冻饿之苦。民众不满,社会秩序混乱。齐国国君抛弃了百姓,陈氏却趁机收买人心。陈氏家中的量器用五进制,钟虽仍是十釜,则钟就几乎比公家增大一倍。齐国百姓对陈氏“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晏子见到陈氏争取民心的活动,很有成效,多次告诫齐国君景公。平庸的齐景公无力改变这种趋势,具有学者文人气质的晏婴,也只有空发几通议论,为姜齐空叹息而不能有所作为。齐景公是一位寿星老,他当国君就达58年(公元前547—前490年)。他的太子比他先死去,景公有宠妾芮子(或称粥子)生子名荼。在景公临死前让国相国惠子与高昭子立荼为太子,将其他公子放到莱地居住。景公死后国惠子、高昭子立荼为国君,是为齐晏孺子。陈常的曾孙田和,为齐宣公相。齐宣公死后,田和立宣公子贷为齐康公。齐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1年),田和把齐康公迁到海上,以一城作为他的衣食地,主持对姜齐先祖的祭礼。齐康公十八年,田和与魏文侯在浊泽相会,请求魏文侯帮助他立为诸侯。魏文侯派人向周安王说情,周安王同意。齐康公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田氏取代姜姓齐国,在形式上也取得合法地位。

晋国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赵、魏、韩三家大夫反而联合攻智氏,将智氏的首领智伯瑶活捉而杀死。三家灭智氏后,晋国君地盘已不多,只保有国都绛及曲沃两地,其余土地都归了三家。晋国君幽公畏惧三家,反而要去朝拜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原来的晋国实际已不存在。

韩、赵、魏三家升格为诸侯,战国时期七雄强国的局面就正式形成。

——————————————————

【注释】1.季:(jì技)末,一个朝代的末期。《国语·晋语》:“虽当三季之王。”杨炯《广溪峡》:“汉世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2.豆:(dòu)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书·武成》:“骏奔走,执豆、笾。”《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诗·鲁颂·閟宫》:“笾豆大房。”《管子·弟子职》:“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荀子·礼论》:“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这里用为器皿之意。

3.区:(ōu)一种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4.釜:(fǔ抚)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无足。《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管子·海王》:“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论语·雍也》:“与之釜。”《韩非子·备内》:“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

5.钟:(zhōng)古容量单位。《管子·霸形》:“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釜十则钟。”《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6.登:(dēng)增加。《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

7.蜃:(shèn)大蛤。《周礼·天官·鳖人》:“春献鳖蜃。”《文子·上礼》:“钻山石,挈金玉,擿砻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山海经·东山经》:“激女之山多蜃珧。”《说文》:“蜃,雉入海化为蜃。”

8.蛤:(gé革)蛤蜊。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列子·天瑞》:“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

9.参:(cān)古通“叁”。即三。《管子·大匡》:“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我?”《管子·地图》:“主明、相知、将能之谓参具。”

10.屦:(ju)《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管子·轻重甲》:“北郭者,尽屦缕之甿也。”《左传·僖公四年》:“共其资粮屝屦。”《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荀子·正论》:“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说文》:“屦,履也。”段玉裁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这里用指为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之意。

11.踊:(yǒng)春秋时期以前指受刖足刑者所用的一种特制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六》:“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韩非子·难二》:“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广韵·肿韵》:“踊,刖者以之接足。”

12.燠:(yù语)燠休:也作“噢咻”、“奥休”。抚慰病痛者或辛劳者的声音。《左传·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杜预注:“燠休,痛念之声。”《集韵·遇韵》:“燠,燠休,痛念声。”章炳麟《新方言·释词》:“今人呼痛曰燠休,休或呼如由,转呼曰阿育,皆一语也。”

13.僇:(lu)古通“戮”。《管子·幼官》:“杀僇以聚财,劝勉以迁众。”《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韩非子·孤愤》:“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礼记·月令》:“祭兽僇禽。”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14.罢:(bà坝)《管子·霸言》:“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国语·周语中》:“有优无匮,有逸无罢。”《韩非子·说林上》:“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广雅·释诂一》:“罢,劳也。”《广韵·支韵》:“罢,倦也。”这里用为疲惫之意。

15.獘:(bì毙)《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斃。”这里用为垮台、失败、倒下去之意。

16.滋:(zī吱)增加、更加。《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魏源《默觚上》:“去人滋久,思人滋生。”

17.侈:(chǐ齿)《书·泰誓》:“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管子·立政》:“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管子·大匡》:“关市之征侈之。”《战国策·楚策》:“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这里用为过分、过度之意。

18.殣:(jin)《左传·昭公三年》:“道殣相望。”《荀子·礼论》:“不得棺饰,不得昼行,以昏殣。”《大戴礼记·千乘》:“天之饥馑,道无殣者。”《广韵·正韵》:“殣,埋也。”这里用为埋葬,掩埋之意。

19.溢:(yì易)《书·禹贡》:“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尔雅》:“溢,盈也。”《楚辞》:“东流不溢,孰知其故?”《说文》:“溢,器满也。”《广雅》:“溢,满也。”《考经·诸侯》:“满而不溢。”这里用为水漫出来之意。

20.尤:(yóu)尤其、更加。《庄子·徐无鬼》:“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后汉书·张衡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司马光《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21.皂:(zào)古代贱役,又为官场里的差役。《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集韵·皓韵》:“皂,贱人。”

22.隶:(lì厉)中囯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司马迁《报任安书》:“视徒隶则心惕息。”贾谊《过秦论》:“甿隶之人。”

23.悛:(quān)《书·泰誓》:“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左传·襄公七年》:“亦无悛容。”《左传·昭公九年》:“为是悛而止。”《韩非子·难四》:“过而不悛。”《广雅·释诂三》:“悛,更也。”这里用为悔改、改变之意。

24.慆:(tao)《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左传·昭公三年》:“君日不悛,以乐慆忧。”杜预注:“慆,藏也。”孔颖达疏:“杜以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慆,假借为韬。”这里用为隐藏、掩饰之意。

25.谗鼎:戒谗言之鼎。《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

26.昧:(mèi)《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管子·幼官》:“旗物尚白,兵尚剑,刑则绍昧断绝。”《老子·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广雅·释诂四》:“昧,冥也。”这里用为昏暗之意。

27.旦:(dàn)《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这里用为夜刚尽日初出天亮之时之意。

28.丕:(pī批)《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诗·大雅·崧高》:“戎有良翰,丕显申伯。”《诗·大雅·韩奕》:“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诗·周颂·维天之命》:“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这里用为“大”之意。

29.况:(kuàng)《诗·小雅·出车》:“仆夫况瘁。”《诗·大雅·桑柔》:“为谋为毖,乱况斯削?”《管子·宙合》:“故名为之说,而况其功。”《国语·晋语》:“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这里用为更加之意。

30.肸:(xī西)人名。即晋国大夫叔向。叔向:姓羊舌,名肸,字叔向,又名叔肸,杨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