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6-16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识别君子与小人的问题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1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2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3身义行,不为苟戚4,不同则疏而不悱5;不毁进于君,不以刻6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7世;不任上则轻议,不笃8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9于辱10,其为生偾11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译文】叔向问晏子说:“正直人士的最佳行为方式,邪僻人土的行为,都是什么样的?”

晏子回答说:“正直人士虽处权势治理民众但不曲从迎合私利,行为于国家足够给养而不会忘记历史;通达时侍奉君上,使君上能抚恤下级,穷困时教育下民,使民众能顺应君上;侍奉君上时尽到礼数行为于忠诚,不去征求爵禄,不被任用就离去而不私下议论。他们结交朋友,衡量自身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行为,不与别人随便攀亲援戚,志向不同那么就疏远而不抱奢望;不毁议别人而使自己进于君前,不苛刻民众使自己在国内尊贵。所以他们被君上任用那么民众就安定,行为于下那么君上就能得到尊重;所以他们受到民众拥护君上也不会怀疑,被君主任用也不会背离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们得进用也不会有害自己,辞职引退也不会危及自身,这就是正直人士的行为。邪僻人士就不是这样了,他们被君上任用那么就虐待民众,行为于下那么就背离君上;侍奉君主随便进用人而不论是否忠诚,交结朋友随便合作而不论其行为方式;靠花言巧语以征求爵禄,攀比奸邪以求得丰厚给养;他们炫耀高官厚禄以治理民众,自夸礼貌以喧哗于世;他们不被君上任用就轻易议论时事,不忠实于朋友就喜好诽谤。所以他们被君上任用那么就会使民众忧虑,行为于下那么君上就有危险,因此他们侍奉君上就接近于犯罪,结交朋友就接近于祸患,他们得到君上信任就会开辟辱没人才之道,他们滋生就会亢奋于刑罚,所以他们被君上任用那么就会被诛杀,行为于下那么就会被刺杀。因此与他们往来就会受侮辱,发生祸患就会危及自身,这就是邪僻人士的行为。”

【说明】编者之所以记载晏子的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是识别君子与小人的问题。叔向疑惑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又向晏子询问。正直人士就是君子,邪僻人士就是小人,晏子论述了这两种不同的人,描绘出他们主要的行为特征,这就使我们能够更进一步识别人,能够识别、辨别人,也就能选择我们自己的最佳行为方式。

——————————————————

【注释】1.阿:(ē婀)《管子·君臣下》:“从其欲,阿而胜之。”《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吕氏春秋·长见》:“阿郑君之心。”《礼记·月令》:“是察阿党。”这里用为曲从、迎合之意。

2.正:(zhēng)古通“征”。《书·禹贡》:“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周礼·地官·司门》:“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管子·戒》:“关几而不正,市正而不布。”《管子·海王》:“谨正盐筴。”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荀子·议兵》:“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这里用为征税、征求之意。

3.论:(lùn)《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荀子·解蔽》:“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吕氏春秋·慎行论》:“闻言必熟论。”诸葛亮《出师表》:“论其刑赏。”这里用为衡量、评定之意。

4.戚:(qī齐)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属、亲戚。又指近臣。《管子·山至数》:“以戚始。”《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吕氏春秋》:“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5.悱:(fěi)《论语·述而》:“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楚辞·九歌·湘君》:“隐思君兮悱恻。”《集韵·尾韵》:“悱,心欲也。”这里用为欲望之意。

6.刻:(kè客)《管子·七臣七主》:“刑振以丰,丰振以刻。”《荀子·君道》: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汉书·杨恽传》:“性刻害,好发人阴私。”这里用为刻薄苛刻之意。

7.华:(huá划)古通“哗”。喧哗。《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荀子·子道》:“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8.笃:(dǔ堵)《书·洛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史记·五帝纪》:“尧九男,皆益笃。”这里用为忠实笃厚之意。

9.辟:(bì毕)《书·太甲》:“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惠,闭则颣。”《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诸侯辟疆。”《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10.辱:(rǔ乳)《管子·侈靡》:“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开国闭辱知其。”《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孟子·公孙丑上》:“仁则荣,不仁则辱。”韩愈《杂说四首》:“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用为埋没之意。

11.偾:(fèn)《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外强中奸。”杜预注:“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孔颖达疏:“张脉动起。”《礼记·大学》:“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庄子·在宥》:“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这里用为激动,亢奋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