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懸絲傀儡...

 書香斋 2016-06-16

来源:自然造物 微信号:ziranzaowu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当地汉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汉族戏剧剧种。




  泉州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在今福州称王时,将傀儡戏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汉族民俗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并且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历史戏了。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话”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词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

  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仅成为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汉族戏曲艺术。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汉族传统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看提线木偶戏曾经是兴国人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而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更是难找,从而使提线木偶演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有的线戏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令人惋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