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翥九天

 天宇楼33 2016-06-16

凤翥九天——小议凤纹的演变

原创 2016-05-03 丁光胜 望野博物馆
凤翥九天

小议凤纹的演变


P

  hoenix

关于凤凰

提到凤凰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很多词汇:龙飞凤舞,丹凤朝阳,凤毛麟角,有凤来仪、凤翥龙翔等等,我们对它似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它代表美好,寓意吉祥,和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图腾。


凤凰,亦作“凤皇”。

雄的叫“凤”,雌的叫,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朱雀,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形象愈往后愈复杂,最后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雀尾,身如鸳鸯,翅似大鹏,腿如仙鹤,是多种鸟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故为百鸟之王。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是古人幻想的神鸟。自秦汉以来,龙和凤逐渐成为帝王和帝后的象征,凤凰的形象也逐渐雌雄不分,整体被“雌”化。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主要与鸟图腾崇拜和太阳崇拜有关,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商周玉器青铜等载体上也多有表现。


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战国朱雀瓦当(陕西历史博物馆)


汉代对于“四灵”,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麟、凤、龟、龙;

另一个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凤凰或朱雀均为“四灵”之一,代表南方方位。《春秋演礼图》中说:“凤为火精,在天为朱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凤,南方朱鸟。”可见,凤凰、朱雀实际上是指同一种神鸟。


凤凰最早的典籍记录,是《尚书·虞书·益稷第五》篇。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魏晋又有了新的变化,虚实相间,虽朴拙却灵动,但整体却依然呈现出一种神秘和想象之感。


三国.吴

青瓷釉下彩盖罐(南京博物馆)


三国.吴

青瓷釉下彩盖罐细部图


唐代是凤凰发展的鼎盛期,凤文化非常发达,体现在各个方面,作为国家象征的大唐皇宫都是如此,比如大明宫正南门即名为:丹凤门

甚至出现了“凤凰热”,《全唐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全唐诗》中,凤字出现了近3千次,凰字2百多次,鸾字上千次,凤凰的这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称谓出现的总数约占《全唐诗》总目数的十分之一,平均约每十首唐诗就有一个“凤”字或“凰”字或“鸾”字。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还有吟颂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的《凤凰曲》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唐代的凤纹多为立姿,长长的凤尾高高扬起,伸展的双翼振翅欲飞,唐代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漫舞、生机盎然,充满快乐情趣。成双成对带有本土神仙意味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绶带或瑞草(鸾凤衔绶),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长寿吉祥,这自然和辉煌的盛唐物质文化生话息息相关,反映出歌舞升平的气象。 



唐代青铜鸾凤衔绶菱花镜

唐代鎏金凤纹银盘

(阎焰注:此纹饰,孙机《中国圣火》释读为“飞廉”;而林梅村、李零、日本林俊雄释读为“格里芬(Griffin)”焰以为后者释读相对更为准确。)



唐代长沙窑彩绘凤纹标本


古陶瓷领域唐代最著名的莫过于南青北白,近年随着长沙窑资料的日益丰富和对长沙窑认知的深入,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南青北白长沙彩,的确,长沙窑最大的成就就是开一代瓷器彩绘装饰之先河,同时期四川邛窑也有生产,与长沙窑可谓彩绘双姝,但长沙窑的产量更大,产品行销的地域更广,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对后世古陶瓷的影响更加深远,故这一说法也无不妥之处。


长沙窑彩绘纹饰极为多样,泼彩,连珠,花草,鸟兽,人物,诗文无所不包,花鸟为多见,鹿纹,摩羯,龙凤较少,但窑工们的聊聊数笔都能使纹饰鲜活起来,画花草,仿佛能让你闻到春天的气息,画鸟兽,好像就在你眼前跳跃,这件标本亦是如此,烧结度较好,釉光如镜,仅用褐绿两彩就勾描出丰满的双翼,华丽的凤尾和细长的脖颈使之整体呈现一种高贵的气质,口中似衔有一株花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萧驸马宅花烛》诗中有云:“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


如果要找一个可以和南青北白长沙彩比肩的窑口,那么非巩县莫属了,白瓷,黑釉,三彩,绞胎,工艺之精湛,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华丽难有出其右者。


唐代巩县窑三彩凤首壶(上海博物馆),注意腹部凤纹



唐代巩县窑凤首壶(深圳望野博物馆),注意腹部凤纹


唐代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王朝,这必然决定了其与世界的联通和交流,作为屈指可数的超级窑厂而言,非常善于把握市场需求的潮流自然而然会有多层次的产品以供不同阶层的人群使用,长沙和巩县亦然,用今天的语言来形容,可称它们为唐代的世界500强




著名的黑石号做了最好的注解,虽然长沙和巩县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沉没于汪洋




但它们所承载的中国陶瓷文化却最终成长为一艘巨轮




及至宋元

凤纹一改唐代站立的形象为主,转变为空中飞舞的姿态,且随着剔,刻,划,印,塑等各种装饰工艺的成熟运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审美标准和固有的印象。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


到了明清时期

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形,进一步规范化。其中,“团凤”图案,是独具一格的装饰模式,它与织物上的“团花”,器物上的“开圆”相配适,表现出特有的装饰风格。当年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的成熟的装饰特征。明清装饰艺术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在刺绣、挑花;木雕,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



明代永宣青花凤纹高足杯(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剪纸


团凤


更多精选内容(直接点击下方标题)

从“见虎一文”到”宣德龙罐”

征文与投稿
我们希望聚合有生命力的与艺术、收藏、历史研究相关的原创思想观点、有独特视角的学术见解,所以特别开放原创内容投稿通道。尤欢迎观点新颖、论证缜密、文字精炼、引注完整的研究佳作,务求恪守学术道德,谢绝一稿多发。欢迎朋友们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wymuseum@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