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哥”谈志愿者工作之二:中国志愿者精神源于古代传统伦理学说

 聚贤小屋 2016-06-16
 
 

志愿哥谈志愿者工作之二:中国志愿者精神源于古代传统伦理学说

2016-06-13

 

中国古代传统伦理学说十分重视“仁爱的概念,早在孔子的思想提出“仁学之前,古人就已经开始了对于“仁的探讨。《诗经·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的词句,《诗经·齐风·卢令》也提到“其人美且仁。这些诗词把“仁与“美结合到了一起,实际上蕴含了对于美好人性的向往追求。而这种朴素的人文观念,正是我国志愿者精神的最初来源。

有学者研究认为,志愿者精神的起源,无论是在中西方,均来自于古代的美德与伦理学说。在西方国家,《荷马史诗》的广为流传让美德的学说广泛传播,希腊七贤中的梭伦、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也对美德论进行了补充发展。中国的志愿者精神起源与之相似,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了最原始的道德观念,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阶段,“仁爱的精神开始被大力倡导。虽然各家学派对于道德的概念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但是基本上都赞成基本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取向,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他人的关爱与对于社会的奉献。

传统理论讲求“知行合一,因此在孔子的学说中,做到道德达标,比认识道德概念更加重要,“仁的最终价值在于实践,在于爱人、爱众。韩非子认为,仁就是对别人无私的爱,拥有爱人之心的人,希望看到别人幸福,不愿意别人遭受灾难,他们为别人付出,但不追求回报。而墨家对于爱的理解,更趋向于平等,也更加接近我们现在的实际。墨子提出了“兼爱的学说,实际上也是强调了为人、爱人的要求。总而言之,这些理论都体现了助人为乐、助人为善的本质内涵,而这正是志愿者精神得以发展的基础。

在一次帮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身边一位新来的志愿者同事向我反映了一个问题,他说那些留守儿童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亲近,他拿东西给孩子们,孩子也不感兴趣。我问他怎么看待问题的原因,他说可能是因为他长得太高大,让陌生的孩童感到畏惧。我说其实不是的,你再高大,蹲下来就会和谐很多。关键你想着要孩子亲近你,你自己却没有让自己亲近孩子。留守儿童长期自己生活,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对陌生人有警惕心理是正常的。志愿者精神讲求无私爱人,你不妨多想想自己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接触到你的善意。

后来他也努力了,终于和孩子们打到一块了。一个人高马大的人,能和那些瘦弱的孩子一起玩闹,场面也是很温馨的。志愿者就是应该有关爱一切的志愿者精神,我们的努力不求回报,但是希望与他人分享快乐。而且,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实际上我们和那些接受救助的人们一样,都是平等独立的人。说白了,这就是墨子的“兼爱精神,非常好理解,但是做起来还是要花一点心思的。

志愿者精神发展到今天,显然也已经与古代的伦理道德有一定的差距了。时代在进步,如同商鞅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我们的志愿者精神是在不断丰富的。但是,本质上还是一样。人类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即使未来的科学技术更加进步了,人还是会需要彼此之间的真诚相待。

所以,当有人问我,你做了这么多年志愿者,现在也当培训师了,是否还会亲力亲为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回答,只要条件允许,我永远都是那个志愿者、志愿哥。我们的工作无分轻重,都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志愿者工作没有那么多职业生涯规划,但唯一的目标是肯定的。(文/阅读时间作者·张军文)

作者简介:张军文(知名公益达人“志愿哥):为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师,广州资深志愿者领袖,现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共资源部部长,广州志愿服务督导团成员,广州志愿者领袖俱乐部“V领汇成员,广州平安小天使志愿活动创始人,为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志愿服务时达5000余小时,从事公益事业长达10多年。

注:本文系阅读时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