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街名文化传奇之八古墩 八古墩——穿越唐代 见证江汉 大武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世人称为“大武汉”的三镇,确实很大。长江、汉水阻隔了武昌、汉阳、汉口,呈三足依水鼎立。其中数汉阳最为古老,其次武昌,然后汉口。汉口开埠于明初清末。 唐代前后汉口一带为江河湖叉,有几个天然自成的半岛或小洲,被武汉人称为“墩”,意为水面凸出的土墩,多为渔家居所。故尔,汉口地名多有“天门墩”“八古墩”“庙墩”“唐家墩”“鄂城墩”“双墩”等。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汉口城堡后,堡内建成新的居民区,闹市中心由沿河黄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桥一带。城堡以北后湖水网之中,乡民择墩筑圩围垸,聚族而居,渐成以原籍、姓氏、人文遗址或自然特征为名的天门墩、王家墩、姑嫂村、八古墩等20余处聚落。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公堤筑成,境域再次向北扩展3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民意、前进、水塔、新华、万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汉兴等9个街道所辖地域。其间,相继建成生成里、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积庆里)、福生里(今前进二路)、六合里、衡荣里、绍兴里、楚宝里、桃源坊、藕塘村、藕池巷等街道里巷,形成新的居民区。 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在市区实行区、坊、闾、邻制度。民国21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区。民国34年(1945年)底,改保甲区为自治区,境域分属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个区公所管辖。 1985年2月,武汉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原洪山区江北片一部分地域划归江汉区,包括:唐家墩街9个居民委员会,长丰乡鲩子湖、航侧、唐家墩、贺家墩、姑嫂树5个大队及后湖乡部分生产队。至此,江汉区辖境范围为:南倚汉江、长江堤岸;北至张公堤;东以三眼桥路、建设大道、江汉北路、江汉路为界,与江岸区毗连;西以航空路、民意四路为界,跨中山大道经自新巷、横堤街、延安上里直至汉正街河边,与硚口区交错为邻。据1992年勘界结果,江汉区辖境总面积为33.43平方公里,为全市土地总面积0.39%,占全市建成区面积15.32%。 2000年底,13个街道所辖居委会按照地域、人群和小区认同感等因素,调整为112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民委员会分属3个街道管辖。 2012年,江汉区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10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