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老城开始自愿腾退,老人被儿孙所迫离开老宅,激发家庭暗战

 怎么这回又是我 2016-06-16

作者:张鹏

北京老城开始自愿腾退,老人被儿孙所迫离开老宅,激发家庭暗战

在门口的浴池舒舒服服地泡了个热水澡,刘大爷提着鸟笼,在胡同里拐了几个弯,就到了水波浩渺的什刹海边,和几个老哥们逗鸟、闲聊,可以消磨整个下午。

然而,这样的日子也许快过到头了,胡同里四处张贴的告示把刘大爷的心彻底搅乱了。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什刹海地区,已经启动大规模院落修缮,政府将本着“居民自愿腾退”的原则,计划外迁疏解10%到20%的居民。

看似平静的胡同,一场走与留的挣扎在每个院落里悄悄开始了。

临近鼓楼西大街的大石碑胡同相比于商业气息浓厚的烟袋斜街和临海的胡同,这里平和安静,住的基本都是老北京。胡同虽然不宽,却遍布历史痕迹,一间不起眼的澡堂都有百年历史。浴池门口有座石碑,上面书写了它光绪年间开业,、历经战乱、公私合营、大地震的诸般往事,这也是胡同一代代居民的共同经历。

北京老城开始自愿腾退,老人被儿孙所迫离开老宅,激发家庭暗战

“15块钱一位,都是老主顾,虽然家里安了热水器也能洗澡,但还是觉得泡这大池子舒坦。”在澡堂工作的老先生操着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话。“老人没一个愿意走的,在什刹海住了一辈子,老了搬郊区去,虽说比这里住的面积大条件好,但咱住不惯呀!那几位老哥哥说了,离开老城到哪儿去泡澡呀!”

刘大爷正是老主顾中的一位。告示一贴出来,儿女们的心思就活络了,毕竟在30多米的小平房里,一家人挤了几十年,上小学的孙子至今还和爷爷奶奶睡在一张大床上。对憋屈了这么多年的孩子来说,大房子是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哪怕是在郊区。

刘大爷开始莫名地烦躁起来,把每天更多的时间花在泡澡和遛鸟上,似乎觉得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了。

“这澡堂还是小时候我爷爷带着我来的,在这住了快70年了。”刘大爷叹息一声,眼望着不远处的钟楼和鼓楼,一群白鸽在蓝天的背景上掠过,鸽哨声远远传过来。看了一辈子的老城风景,虽然蓝天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可刘大爷还是觉得割舍不下。

北京老城开始自愿腾退,老人被儿孙所迫离开老宅,激发家庭暗战

从孩子们的口中,刘大爷听说自己这两间一共40多米的小平房可以在回龙观换3套100米左右的新房,“我们老两口住一套,儿子儿媳住一套,连孙子结婚的那套都备下了。100多米的大房子,俩人住这不是浪费吗?”刘大爷开着玩笑,却掩饰不住心事重重。

正如澡堂那位大爷说的,“住不惯”是刘大爷最大的担心。“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有老街坊邻居可以说话,出门没准连路都找不着,只能关在楼上,这不是闷死人吗?”刘大爷唠叨着。

对很多老人来说,搬走,意味着告别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告别一辈子熟悉并享受的一切。“有澡堂子吗?有地儿喝豆汁吗?有老哥们一块聊小时候的事吗?有什刹海这么大的后花园遛弯吗……”刘大爷像是在问自己,最重要的,传了100多年的祖宅,“走了就没了,这不是对不起祖宗吗?”

至今什刹海的原住民,有的老人家里还供着族谱,甚至还有自家的祠堂,这里的胡同和老宅,是家族的历史和血脉,不是说断就可以断的。他们,已经和老房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老北京历史人文的一部分。在很多老人心里,没死在祖宅里,就和客死异乡差不多。

然而,刘大爷的儿孙们对老房子和胡同生活的感受截然不同。“孩子们不喜欢住平房,但是一直买不起楼房,嫌这里又脏又破,上个厕所得跑出半里地去,冬天还得自己生火,他们早想走了。”

两代人对老城生活的分歧使外迁这件事在不少家庭中演变成暗流涌动的矛盾。

“走啊,为什么不走,分房还能分钱,只要条件合适,我肯定走。”在胡同里开杂货店的张先生说得很坚定,不到50岁的张先生代表着胡同里一代中年人,这次外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家住的是不到20平方米的公房,可以在昌平分160米的房子,我打算选择108米那种户型的的房子,剩下的还可以拿到几十万元的货币差价补贴。除了这个钱,整院搬迁还有1米4万元的奖励,总共我可以拿到100多万元。”

北京老城开始自愿腾退,老人被儿孙所迫离开老宅,激发家庭暗战

张先生也是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开过出租,干过餐饮,和朋友合伙做过买卖,折腾了10多年,生意有赚有赔,最终也没能攒下买楼房的钱,只能在胡同里开个小卖部勉强糊口。眼看着房子越涨越贵,心里也越来越凉。

“其实我一直想开个小超市,加盟连锁的那种,投资大约需要100万左右。”张先生有他的创业理想,差的就是这笔启动资金,如今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郊区有郊区的好处,我考察过了,回龙观那边的社区连锁超市比城里少,创业成功的机会大一些。”

然而,填写了申请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利外迁,“要一个院子的居民都同意外迁才行,这个事特别困难,我们院是个大杂院,有十多户人家,现在一家人的意见都不统一,别说一院子几十个人了。”张先生忧心忡忡。

“我知道,不少上了岁数的人是打算把骨灰撒在什刹海的,要说动他们走太难了。”张先生边说边摇头。

是走,还是留?困扰着什刹海边的老北京人。据了解,包括前门、东四、西四在内的全市24块老城文化保护区都将开始自愿外迁,无数的家庭将陷入去留纠结。旧城改造,改造的不仅仅是胡同和建筑,同时也是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京味儿”的作者张鹏为资深记者,京城土著,北京大妞一枚。此专栏全部为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转载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