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寞诗仙墓——当涂李白墓园游览与连环画收藏

 飘过66 2016-06-16


李白(701-762)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与不朽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2006年的一个初冬,笔者到安徽出差。车进皖南的当涂县时已近黄昏,藏友告诉我,前面不远就到李白墓了。


陵园淹没在一片农舍之中。刚刚雪霁,陵园后的青山还披满残雪,黑白杂色,落日余晖勾出陵园的白色轮廓,整齐而古意。只是悄无人迹,在灯火点点、炊烟凫凫的氛围里显得有些凄凉。想当年诗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豪情万丈,死后却躺在这么一个无名地,是为了印证诗仙说过的“青松岂知春”、“古来圣贤皆寂寞”吗?


史志记载,李白晚年潦倒,只好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不久回患“腐肋疾”,63岁那年,诗仙留下了抱憾无穷的《临终歌》“大鹏飞兮啸万世,游持桑兮挂石袂”,在当涂撒手西去。起初葬于龙山,50年后,宣翕观察使范伟寻觅数年,访得诗仙“一生低首谢宣城”的遗愿,遂将其改葬于此。历千余年兴废,经十多次修葺,今天的陵园已是亭台楼阁俱全,面积达6万余米。



过甬道,穿回廊,七拐八弯,一行人跟随导游小姐看热闹,听她牵强附会的肢解诗仙当年的生活。我独自落在后面,边看边想。李白的诗歌性灵奇异、汪洋恣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所谓“想落天外”、“横被六合”、“独步千古”。可诗仙自己并不看重诗作,甚至将此称为是“中管晏之谈,谋商王之术”的敲门砖,而毕生追求的却是“为君谈笑静胡沙”,这从诗仙反压永王磷受挫、61岁又投奔李光弼的行动中都能看出来。然而诗人毕竟是诗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此等的率性、天真和浪漫,怎能出将为相,在官场上虚与委蛇呢?


走近“李白邀月像”,但见一色汉白玉造就的颀长身躯,手举金樽,大有伟人风范。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长不满七尺”,按现在的尺寸推算大约也就1.63米左右。吴道子曾画过一幅《李白行吟图》,画面上的诗仙40多岁,柔弱的身躯微倾,一袭布衣,满脸的敏感和聪慧,很像那么回事。吴道子大李白20岁,一直在唐玄宗身边做御用画师,天宝年间曾与李白同僚,早李白四年谢世,所以他笔下的李白真实可信。吴道子笔下的那个李白,不像眼前的这个李白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仿佛不可一世的文坛霸主,无一点风骚。



走进太白堂,众多名人题诗和挽联在印象最深的是:“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想世人喜欢诗仙的“东下齐城七十二”、“会须一饮三百杯”、“烟涛微茫信难求”,也喜欢他人性的彰显、缺憾和性情。比知交友,小地主汪伦不过送了一点酒,他便受宠若惊,激动地题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也“傍碜款”,好友元丹丘是实业家,他便猛吹“中有不死丹丘生”、“丹丘谈天与天语”,有些肉麻。再比如为了当官,他便写出了千古马屁第一书的《与韩荆州书》。当不了官也不怨葡萄酸,于是苦歪歪地自吟:“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在西望长安,使人从此凋朱颜。诗仙仿佛生活在我们周围,才华横溢,有七情六欲。


出了后门就是李白陵墓了。青松无言,芳草萋萋,环绕着青石驿就的陵墓,墓碑上镌刻的却是“唐名贤本李太白之墓”。“名”则名矣,有诗为证,但如何论“贤”?太白好生诞语,性爱自由,并不是非礼勿听、非礼勿施的正人君子,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贤”得实在勉强。回家后参看了一些资料,先前的称呼多称他“翰林”,是否古人也认为为诗不是正道,正道该是仕途呢?可诗仙太白能沾上一点官味的也就是这个“翰林”了。只是到了后来,翰林又不能与没官位的“博士”相对应,就只好以“名贤”来搪塞了。难怪诗仙一门心思要做官,时光流逝了千年,连一个墓碑上的文字都还有这个讲究。我心里有些发酸,为诗歌,也为诗仙。



描绘李白的连环画有许多版本,均大同小异讲述李白一生的故事及在诗歌领域里的巨大成就影响。计有:上海人美社1979年1版64开《李白》,高适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1版64开《李白》,刘昌华绘(获“1981年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陕西人美社1981年一版64开《李白与杜甫》,高适绘;朝华出版社1986年1版16开精装本彩色《李白》(英文版),潘小庆绘;和平出版社1988年1版24开《铁杵磨针》(李白的故事),夏书玉绘;岭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1版64开《李白》,邹莉绘;宝文堂书店1983年1版64开《李白戏权贵》(电视剧连环画),钱石昌改编,杜友农摄影;海南轩际新闻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竖32开《一代诗仙李白》(中华百杰图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1版24开《李白与杜甫》,叶毓中绘(获“1981年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朝华出版社1985年1版16开彩色《李白求师》(法文版)潘小庆绘;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7月1版60开《李白漫游记》,赵志田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1版64开《李白的故事·捉月》,罗异、王苏、广全绘,等等。



江苏版《李白》获奖本由福建画家刘昌华绘画,采用铅笔技法绘制,用笔用线熟练,特别画江流、水势更显功力,构图形式变化多样,有的用外框,有的不用外框,特写、近、远景视物而空,耕耘交为细致。李白的开解略显清瘦,突出他怀才不遇,政治上不得志的一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绝妙概括。四川版《李白与杜甫》获奖本由叶毓中绘画。画面采用白描勾线,线条致密,结构严谨。长直的线条显出画家坚实的用笔用线的中国画功底。用线之余铺的黑块,借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人物造型略带装饰性,注重人物性格、表情刻画,以及在特定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构图多变,有的俯视,有的平视,有的仰视,少数画幅平面构成,全篇体现着连环画用线韵律之美。

 

                                 文:田伟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