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植物(一) 1、大花倒地铃 学名:Cardiospermum grandiflorum 科属:无患子科倒地铃属 
2、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科属(Family & Genus):无患子科(Sapindaceae)倒地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草质攀 援藤本,长约1-5米;茎、枝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叶,轮廓为三角形;叶柄长3-4厘米;小叶近无柄,薄纸质,顶生 的斜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渐尖,侧生的稍小,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或羽状分裂,腹面近无毛或有稀疏微柔毛, 背面中脉和侧脉上被疏柔毛。圆锥花序少花,与叶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卷须螺旋状;萼片4,被缘毛,外面2片圆卵形,长8-10毫米,内 面2片长椭圆形,比外面2片约长1倍;花瓣乳白色,倒卵形;雄蕊(雄花)与花瓣近等长或稍长,花丝被疏而长的柔毛;子房(雌花)倒卵形或有时近球形,被短 柔毛。蒴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高1.5-3厘米,宽2-4厘米,褐色,被短柔毛;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种脐心形,鲜时绿 色,干时白色。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 分布(Distribution):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北部较少,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用途(Use):全株可做药,味苦性凉,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和消肿等功效。   3、方叶球兰Hoya rotundiflora 科属(Family & Genus):萝藦科(Asclepiadaceae)球兰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藤状灌木;叶对生,薄革质,近方形,全缘,叶面具细绒毛。伞形聚伞花序腋生,多达二十余朵,花白色,有香味;副花冠星状。花期初夏。 
4、圆叶茑萝Ipomoea cholulensis科属(Family & Genus):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一年生 草本,茎缠绕,平滑,无毛。叶心形,长3-5厘米,宽2.5-4厘米,骤尖,全缘,或边缘为多角形,或有时多角状深裂,叶脉掌状;叶柄细弱,几与叶片等 长。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6朵,总花梗细弱,较叶柄长,有2苞片,花柄长约1厘米,小苞片2;萼片5,不相等,卵状长圆形,钝头,有长芒尖,芒线状,长 2毫米,着生于萼片顶端稍下方;花冠高脚碟状,橙红色,喉部带黄色,长达8-25毫米,管细长,于喉部骤然展开,冠檐5深裂;雄蕊5,显露于花冠之外,稍 不等长,花丝丝状,基部肿大,有小鳞毛,花药小;雌蕊稍长于雄蕊;子房4室,每室1胚珠;花柱丝状,柱头头状,2裂。蒴果小,球形,长约5毫米,种子 1-4,卵圆形,或球形 。 5、木本马兜铃Aristolochia arborea 科属(Family & Genu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多年生攀援灌木,株高5~6米。叶革质,椭圆形,互生,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脉明显。花大,密生于枝干底部,花褐色,具网状脉纹、花瓣下部带白色。花期4~7月。 
6、美丽马兜铃 Aristolochia elegans 科属(Family & Genu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植物。单叶互生,广心脏形,全缘,纸质。花单生于叶腋,花柄下垂,先端着一花,未开放前为一气囊状,花瓣满布深紫色斑点,喇叭口处有一半月形紫色斑块。蒴果长圆柱形。花期5~9月,果期6~10月。
7、通城马兜铃Aristolochia fordiana 科属(Family & Genu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草质藤 本;根圆柱形,细长;茎无毛,干后常有纵棱。叶革质或薄革质,卵状心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0-12厘米,宽5-8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 侧裂片近圆形,长约3厘米,下垂或扩展,边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粉绿色仅网脉上密被茸毛,茸毛与网脉成垂直方向;基出脉5-7条,侧脉近边缘弯拱并 与网脉互相连接,网脉在下面凸起,最末级网脉树枝状,互相不连接;密布油点,揉之具芳香;叶柄长2-4厘米,上面具纵槽,基部稍膨大,近无毛。总状花序长 达4厘米,有花3-4朵或有时仅一朵,腋生,苞片和小苞片卵形或钻形,长3-10毫米,宽1-4毫米,顶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具短柄,下面被短柔毛; 花梗长约8毫米;花被管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约3.5毫米,外面绿色,向上急遽收狭成一长管,管直径约2毫米,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边缘有时 向下翻,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长圆形,长l-1.5厘米,顶端钝而具凸尖,暗紫色,有3-5条纵脉和网脉,被稀疏短柔毛或无毛;花药卵形,着生于合 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5毫米,具6纵棱;合蕊柱粗厚,肉质,顶端6裂;裂片顶端钝,向下延伸成6裂的圆环。蒴果长圆形或倒卵 形,长3-4厘米,直径1.5-2厘米,褐色,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亦随之开裂;种子卵状三角形,长和宽均约5毫米,褐色,背面平凸状,具小疣 点,腹面凹入。花期3-4月,果期5-7月。 分布(Distribution):产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及福建,生于山谷林下灌丛中和山地石隙中。 用途(Use):根供药用。味苦、辛,性温,有小毒。有解毒消肿、祛风镇痛、行气止咳之效。民间治疗胃痛、胸腹胀痛、风湿关节炎,外用治疗毒,湿疹、疥癣等。
8、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科属(Family & Genu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草质藤 本;根圆柱形,直径3-15毫米,外皮黄褐色;茎柔弱,无毛,暗紫色或绿色,有腐肉味。叶纸质,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厘米,基部宽 1.5-3.5厘米,上部宽1.5-2.5厘米,顶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稍扩展,长1-1.5厘米,两面无毛;基出脉5-7 条,邻近中脉的两侧脉平行向上,略开叉,其余向侧边延伸,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2厘米,柔弱。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长1-1.5厘 米,开花后期近顶端常稍弯,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三角形,长2-3毫米,易脱落;花被长3-5.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与子房连接处具关节,直径3-6 毫米,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长2-2.5厘米,直径2-3毫米,管口扩大呈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外面无毛,内面有腺体状毛;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 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向上渐狭,长2-3厘米,顶端钝;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10毫米,6棱; 合蕊柱顶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顶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顶端圆形而微凹,长约6厘米,直径约4厘米,具6棱,成熟时黄绿色,由 基部向上沿室间6瓣开裂;果梗长2.5-5厘米,常撕裂成6条;种子扁平,钝三角形,长宽均约4毫米,边缘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 月。 分布(Distribution):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山东(蒙山)、河南(伏牛山)等;广东、广西常有栽培。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谷、沟边、路旁阴湿处及山坡灌丛中。 用途(Use):本种药用,茎叶称天仙藤,有行气治血、止痛、利尿之效。果称马兜铃,有清热降气、止咳平喘之效。根称青木香,有小毒,具健胃、理气止痛之效,并有降血压作用。
9、烟斗马兜铃Aristolochia gibertii 科属(Family & Genu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多年生常绿缠绕状草质藤本植物,茎黄绿色至绿色。单叶互生,纸质,卵状心形。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花被合生,向上弯曲,花被筒基部膨大,中部细,上部张开成喇叭形,黄绿色,花朵自下而上呈“S”形弯曲。花期11月至第二年2月。 
10、巨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gigantea 科属(Family & Genu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大型木质藤本,茎粗糙,具棱,蔓长可达10米。叶互生,卵状心形,全缘,顶端尖,基部心形,具叶柄。花单生,着于老茎上,花大,紫褐色,具白色斑点。花期春季。
11、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形态特征(Description):木质藤 本;根细长,圆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长绵毛,老枝无毛,干后常有纵槽纹,暗褐色。叶纸质,卵形、卵状心形,长3.5-10厘米,宽2.5-8厘米,顶端钝 圆至短尖,基部心形,基部两侧裂片广展,湾缺深1-2厘米,边全缘,上面被糙伏毛,下面密被灰色或白色长绵毛,基出脉5-7条,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 2-5厘米,密被白色长绵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5-3厘米,直立或近顶端向下弯,中部或中部以下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或长卵形,长5-15毫米, 宽3-10毫米,无柄,顶端短尖,两面被毛与叶相同;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长1-1.5厘米,直径3-6毫米,弯曲处至檐部较下部短而狭,外面密生白 色长绵毛,内面无毛;檐部盘状,圆形,直径2-2.5厘米,内面无毛或稍被微柔毛,浅黄色,并有紫色网纹,外面密生白色长绵毛,边缘浅3裂,裂片平展,阔 三角形,近等大,顶端短尖或钝;喉部近圆形,直径2-3毫米,稍呈领状突起,紫色;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 约8毫米,密被白色长绵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 片顶端钝圆,边缘向下延伸,并具乳实状突起。蒴果长圆状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5米,直径1.5-2厘米,具6条呈波状或扭曲的稜或翅,暗褐色,密被细绵 毛或毛常脱落而变无毛,成熟时自顶端向下6瓣开裂;种子卵状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平凸状,具皱纹和隆起的边缘,腹面凹入,中间具膜质种 脊。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分布(Distribution):产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贵州、江西、湖南及华东一带,生于海拔100-850米的山坡、草丛、沟边或路旁。 用途(Use):全株药用,性平、味苦,有祛风湿,通经络和止痛的功能,治疗胃痛、筋骨痛等。
12、广西马兜铃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木质大 藤本;块根椭圆形或纺锤形,常数个相连,表面棕褐色,外皮常有裂纹,内面淡黄色;嫩枝有稜,密被污黄色或淡棕色长硬毛,老枝无毛,有增厚、呈长条状剥落的 木栓层。叶厚纸质至革质,卵状心形或圆形,长11-25(-35)厘米,宽9-22(-32)厘米,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宽心形,湾缺深3-5厘米,边全 缘,嫩叶上面疏被长硬毛,成长叶除叶脉外,两面均密被污黄色或淡棕色长硬毛;基出脉5条,侧脉每边3-5条,网脉上面平坦或稍隆起,下面明显隆起;叶柄长 6-15厘米,直径3-5毫米,上面有深槽,密被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2-3朵;花梗长2.5-3.5厘米,常向下弯垂,密被污黄色或淡棕色长硬 毛,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钻形,长约3毫米,密被长硬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长2-3.5厘米,直径0.5-1厘米,弯曲处至檐部与下部近等长而 较狭,外面淡绿色,具褐色纵脉纹和纵稜,密被淡棕色长硬毛,内面无毛;檐部盘状,近圆三角形,直径3.5-4.5厘米,上面兰紫色而有暗红色棘状突起,具 网脉,外面密被棕色长硬毛,边缘浅3裂,裂片平展,阔三角形,长约1.5厘米,宽约2厘米,边缘常外反,顶端短尖,喉部近圆形,黄色,稍突出成领状;花药 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1厘米,6稜;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顶端钝,边缘向下延伸而翻卷,具乳头状突起。蒴果 暗黄色,长圆柱形,长8-10厘米,直径约2厘米,有6稜,顶端具长约3毫米的喙,基部收狭;成熟时自顶端向下6瓣开裂;种子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4毫 米,背面平凸状,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Distribution):产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浙江、广东及福建等。生于海参拔600-1600米的山谷林中。 用途(Use):块根入药,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之效,治喉痛、腹痛、跌打、疟疾、蛇伤等。
 13、港口马兜铃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茎无毛,干后明显6棱。叶纸质至薄革质,卵状三角形或肾形,长5-7厘米,宽5-7.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浅心形,两侧裂片半圆形,扩展,边全缘,稀浅3裂,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细柔毛;基出脉5-7条,网脉明显隆起;叶柄长 1.5-3.5厘米。总状花序腋生,有花3-4朵;花梗长约1厘米,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花被长3-5厘米,基部收狭呈柄状,柄长 2-3毫米,与子房连接处稍膨大,具关节,其上膨大呈球形,直径3-5毫米,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呈漏斗状,被短柔毛或无毛,上部一侧极短,常稍下 翻,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3-5毫米,顶端钝圆而具凸尖,浅褐色,具数条纵脉;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上,并单个与其 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4-5毫米,6棱;合蕊柱顶端6裂,裂片披针形,向下延伸成6裂的圆环,稍覆盖雄蕊。蒴果长圆形,长5-6厘米,直径约2厘 米,6棱,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亦随之开裂;种子卵状三角形,长约7毫米,宽约6毫米,扁平,边缘具膜翅。花期7月,果期不祥。
14、耳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tagala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草质藤 本;根圆柱形,长达一米以上,直径3-5厘米,其间有时具缢纹,外皮灰褐色,内面白色,粉质;茎无毛,干后有明显浅槽纹。叶纸质,卵状心形或长圆状卵形, 长8-12(-24)厘米,宽4-14(-24)厘米,顶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近圆形,下垂,湾缺深1-3厘米,边全缘,两面无毛;基出 脉5条,侧脉每边约3条,向上略弯拱,近边缘处互相连接;叶柄长2.5-4(-8)厘米,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4-8厘米,有花2-3朵;花梗纤细, 长约1厘米,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稍被短柔毛;花被长4-6厘米,基部收狭呈柄状,与子房连接处稍扩大,具关节,其上膨大呈球 形,直径5-8毫米,向上急遽收狭成一长管,外面浅绿色,具脉纹,管口扩大呈漏斗状,一侧极短,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长圆形,长2-3厘米,宽5-6毫 米,顶端圆而具凸尖,初绿色,后暗紫色,具纵脉纹;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上,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5-6毫米,6棱;合蕊柱顶端6裂;裂 片顶端渐尖而钝,向下延伸成6裂的圆环。蒴果倒卵状球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3.5-5厘米,直径2-3.5厘米,具平行纵棱,近基部收狭,成熟时褐色,由 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长4-6厘米,下垂,常随果分裂成6条;种子近心形或钝三角形,长宽均约8毫米,褐色,扁平,密布疣点,边缘具浅褐色膜翅。花期 5-8月,果期10-12月。 分布(Distribution):产于台湾、广东(茂名、陵水、澄迈)、广西(防城、武鸣)、云南(景洪、耿马、景东)。生于海拔60-2000米阔叶林中。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亦产。 用途(Use):根和种子药用。根味微苦、辛,性凉;有清热解毒之效。种子治喉炎。
15、阔叶猕猴桃Actinidia latifolia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 形态特征(Description):大型落 叶藤本,着花小枝绿色至蓝绿色,一般长15-20厘米,径约2.5毫米,基本无 毛,至多幼嫩时薄被微茸毛,或密被黄褐色绒毛,皮孔显著或不显著,隔年枝径约8毫米; 髓白色,片层状或中空或实心。叶坚纸质,通常为阔卵形,有时近圆形或长卵形,长8-13 厘米,宽5-8.5厘米,最大可达15×12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浑圆或浅心形、截平 形和阔楔形,等侧或稍不等侧,边缘具疏生的突尖状硬头小齿,腹面草绿色或榄绿色,无 毛,有光泽,背面密被灰色至黄褐色短度的紧密的星状绒毛,或较长的疏松的星状绒毛,侧 脉6-7对,横脉显著可见,网状小脉不易见;叶柄长3-7厘米,无毛或略被微茸毛。花序 为3-4歧多花的大型聚伞花序,花序柄长2.5-8.5厘米,花柄0.5-1.5厘米,果期伸长 并增大,雄花花序远较雌性花的为长,从上至下厚薄不均地被黄褐色短茸毛;苞片小,条 形,长1-2毫米;花有香气,直径14-16毫米;萼片5片,淡绿色,瓢状卵形,长4-5毫米,宽3-4毫米,花开放时反折,两面均被污黄色短茸毛,内面 较薄;花瓣5-8片,前半部及边缘部分白色,下半部的中央部分橙黄色,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8毫米,宽3-4毫米,开放时反折;花丝纤弱,长 2-4毫米,花药卵形箭头状,长1毫米;子房圆球形,长约2毫米,密被污黄色茸毛,花柱长2-3毫米,不育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被茸毛。果暗绿色,圆柱 形或卵状圆柱形,长3-3.5厘米,直径2-2.5厘米,具斑点,无毛或仅在两端有少量残存茸毛;种子纵径2-2.5毫米。 分布(Distribution):产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生长于海拔450-800米山地的山谷或山沟地带的灌丛中或森林迹地上。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