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南才女”,一定要说说袁行恕了。她出生在“翰苑之家”,祖籍江苏武进,生长在北京。祖父担任过“湖南提法使”,父亲则成为中国第一任“交通银行”的行长。她的大姐——袁晓园,是民国第一位“女外交家”;妹妹则是著名作家、《新儿女英雄传》的作者——袁静。那位新婚的丈夫也是一位知识分子——湖南衡阳的陈致平。他与袁行恕总共生下了二子二女,那位“长女”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琼瑶。
很遗憾,琼瑶跟这位名门出身的母亲——袁行恕,根本就不和睦,即便母亲了年纪之后,长期患有“抑郁症”,娘儿俩也没有最终和好。袁行恕1990年去世,讨厌的“抑郁症”苦苦折磨了她二十多年。尽管如此,母女之间也很难恢复到《窗外》出版的时候了。
琼瑶写过一本回忆性的散文,叫做《我的故事》。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令人伤心的真实经历: 1963年,琼瑶的小说处女作《窗外》发表后,大获好评,并搬上了银幕。父母在电影公映的第三天去看了电影。看完之后,袁行恕居然瞪起了恼怒的眼睛。那样的眼光,冷而锐利,是寒冰,也是利剑。
当时,袁行恕狂叫道:“为什么我会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写了书骂父母不够,还要拍成电影来骂父母。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把我杀了?”
一听这话,琼瑶立刻跪在地上,抓住母亲的旗袍,泪如雨下。
平日,性情通达的父亲,也不能饶恕女儿。他的目光也是同样的冷峻,冷冷地盯着琼瑶说:“你永远会为这件事后悔的。”
琼瑶只知道跪在哪里,颤抖着一遍遍忏悔:“我错了!”
其实,袁行恕并没有饶恕琼瑶,她要用她的自虐来折磨和鞭挞琼瑶的良心,她要用自身肉体的痛苦把琼瑶推上“审判席”。她渴望女儿俯首称臣。于是,袁行恕开始绝食。大家轮流赶到床边,端着食物求她,袁行恕很倔强,始终滴水不进。末了,琼瑶六岁的儿子跪下来哀求道:“奶奶,你不要生气了,我端牛奶给你喝。”想不到,袁行恕依旧不答理这位“乖孩子”……
创作初期的琼瑶,当然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当时,她还没有拿到驾驶执照,反倒发疯似地开车,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她只用两个小时。结果,车祸来了,她根本就躲不掉。琼瑶全身都是伤口,腿上被削去了一块皮……从此,母女心底的创伤都深深地烙了下来,很难调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