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钟情古砖砚的人

 今生再约 2016-06-17

  “遗落在绍兴地界的砖砚还有多少?刻有铭文的古砖又还有多少?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这些事,因为这是门被人遗忘的偏门手艺了。”这是记者近日在张桂铭艺术馆举办的仓桥扇艺、砖砚展上,听汪国平对会稽砖砚说的一番话。

  绍兴精耕砖砚者不过20人

  汪国平是袍江人,早年在农村做木匠,有一次,他看到一户老房子在拆,发现土墙堆里几块带着铭文图案的断砖,感觉年代比较久,没多想就捡了几块回家。

  能不能为这些刻着铭文的砖头做点什么?汪国平此后才知道,原来砚台种类中还有一个偏门——砖砚。也就是以古砖为材料刻制的砚台。现在传世的砖砚多为秦砖、汉砖、晋砖和清砖。砖的两侧或背面多有模印,有的是纪年文字,记述制造年代、地点、制作者姓名;有的是吉语铭文,寓意子孙后代吉祥如意;还有人物图像等。

  从这件事以后,汪国平开始和这门手艺打上了交道,据了解,杭、嘉、湖、绍地区能把这门手艺做精的人不会超过廿人。而汪国平不知不觉间干了五六年。

  5年琢磨出刻砖手艺

  这5年里最让汪国平费神的就是砖砚雕刻手艺。

  砖砚不同于墨砚、瓦砚、石砚、陶砚,材质不同,特点不一样,制作手法自然也不一样。而且这些砖砚又都是古砖,有些砖头都一两千年了,太硬的刀或者工艺顺序弄错了,这个砖头就碎了。有一次,汪国平想要尝试调整工艺顺序,结果把一块好不容易找来的秦砖刻坏了。

  然而,汪国平做过木匠,最擅长的就是随形设计,“最大程度保留铭文和图案,按照它的形状设计砚池,这个是比较难的。还有就是刀功,一丝一毫都不能差。”设计之后是勾画轮廓、下刀、打磨、晾晒、二次打磨,最后上蜡。这6个步骤,汪国平花了5年反反复复折腾才摸索出来,“差不多一年才学会一个要领。”

  每块砖砚背后都有故事

  除了把古砖做成砚台,汪国平还自学了拓砖手艺,“就是把砖头上的铭文或者图案拓到书画作品中,好古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衬托自己的作品。”

  不论是砖砚或者是拓砖,都是日益稀少的手艺。手艺背后,还有诸如王羲之永和九年的故事,而这也是汪国平想要收藏和雕刻会稽砖砚的初衷。“目前,永和十二个年号的古砖我都有,通过这些砖砚,来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当地的特色。”

  汪国平说,每一块砖砚都有故事,他要把这些故事刻在砖砚上告诉以后的人。

  本报记者吕福安通讯员谢云飞文/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