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开生
赵开生 1936年出生,江苏常熟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
14 岁师从 周云瑞习艺,翌年与 饶一尘拼档说唱《珍珠塔》、《秦香莲》、《陈圆圆》等书目。
1959年加入上海长征评弹团,据小说《青春之歌》改编为同名弹词,与 石文磊拼档演出。1960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今 上海评弹团)。
曾先后参加中篇《红梅赞》、《青春之歌》、《战地之花》、《春草闯宣》、《三斩杨虎》等的演出。80年代中,曾与 黄异庵拼档说唱《换空箱》。说表细腻,弹唱工整,说法受 杨振雄和 姚荫梅影响。长期对弹词喝腔进行探索。50年代末,即与评弹界青年演员一起尝试用弹词曲调谱唱 毛泽东诗词。其所谱《蝶恋花·答李淑一》尤为成功,影响很大,还曾被配以大型 交响乐队伴奏及合唱队伴唱,创曲艺演唱之先例。
最近《珍珠塔》的资料得到了很多,说来不及听有点矫情了,呵呵,因为要写吴迪君赵丽芳两位先生的《三大亨》随笔系列,所以时间不是很宽裕,毕竟白天还要稻梁谋的。昨晚抽空听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赵开生在上海电台单档弹唱的《珍珠塔》(琵琶伴奏是当年电台的周介安)片断,从方卿唱道情开书,真的是“别开生面”,按照15回的内容量推测,应该要到打三不孝进洞房为止。一般的后《珍珠塔》从二进花园开始到方卿见娘为多,记得在上海电视台纪念朱雪琴的专辑中赵开生谈到文革后他们唯一的一次合作弹唱长篇《珍珠塔》(在常熟),就是按照赵开生的设想说到见娘之后的内容,据介绍朱雪琴对于后面的书还不很熟,都是当场排来的,俗语攀谈是“现吃现吐”的。由此看来,赵开生肚子里的《珍珠塔》比较全,因为除了为配合出版《珍珠塔》脚本而录音的魏含英老老曾经有过前部《珍珠塔》的录音之外,我们能够听到的前部《珍珠塔》也只有倪家父女和倪萍倩庞学卿的那两部录音了。现在魏含英、倪萍倩和庞学卿都已经先后作古,留下的《珍珠塔》弹唱者老辈的也都不复有心力再去重新整理《珍珠塔》的前部内容,赵开生虽然年逾古稀,不过尚属小一辈,在他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曾经录制过《珍珠塔》的前部内容(2010年4月11日讲座),但是至今没有看到,也不知道难产的症候在哪个环节,喜欢《珍珠塔》的朋友难免失望
唱道情的段子中我最喜欢的那段“简板敲渔筒响”的篇子没有,这在赵开生和郑缨合作的折子里面也没有,特别爱听薛老夫子所唱的那几个“学不得”有那么多的典故,听起来好像除了明朝的《珍珠塔》之外,历代的名人纷纷涌来。还有那个“三坟五典”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读书人有几个学过的,光凭这一点,方卿要狂我们也奈何不得他,因为小方卿当年学的那些东西,我们这个时代是要进入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课程才会去接触的。“洋洋得意方公子,欲把胸中块垒消”也是一段著名的「薛调」篇子,按照前后的内容,赵开生的开书刚好把我喜欢的那段唱给切到了前面去了,所以没有听到。这里,捉一个“板头”,“陈夫人”嘴里是不会把府中的丫鬟彩萍称作“彩姑娘”的,这是脚色和说表的错位,因为说《珍珠塔》的艺人都不愿说轻彩萍丫头,很多场合都称彩萍为“彩姑娘”,这在说书人嘴里的表述没问题,在人物对话里面要谨慎,毕竟“陈夫人”不是方卿或者方老太太(他们甚至管彩萍叫“彩萍姐姐”的),这是客气。
唱道情之后是献金印,单档弹唱的优势在于可以把那些不必要的对话和唱段通过表述而一“嘴”带过,在我,有点不过瘾,我喜欢《珍珠塔》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马调」系统的唱腔,自然“唱煞《珍珠塔》”才会让我“煞渴”!赵开生拿得下小书房中方卿、王本和彩萍三个人物,说明单档在赵开生而言并不成问题,最近苏州电视台播放的赵开生单档弹唱的《珍珠塔》,因为没了琵琶,听起来有点别扭,这么说来魏含英的三弦单挥你也感到不灵?非也。毕竟赵开生的唱腔是双档艺术中的流派,这和魏含英长年单档弹唱的路子截然不同,这也是我听秦文莲三弦弹唱「琴调」总感到缺少点什么,一样的缘故。总的来说,赵开生的这部15回的《珍珠塔》比较他后来在苏州电视台单档录制的《珍珠塔》,精彩了很多。已经听完了3回书。第3回的出房门进房门的唱篇内容看来比我所熟悉的陈希安、朱雪琴都多,这就是说书人的取舍让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人们还记得饶一尘在上海的评弹天地栏目中介绍的彩萍通五惯,这在朱雪琴和薛惠君的那30回书中是没有的,而赵开生和郑缨的长篇演出中却是有的。
《珍珠塔》值得挖掘的还有很多,我们是不是可以寄希望于年富力强的高博文、殷麒麟等人呢?
本博客中有关《赵开生》书目的汇总链接:
以下各部分内容相互或有交叉重复
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