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夏丏尊先生与叶圣陶先生合作撰写的,目标读者是中学生。但是其实对于刚开始练习写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级别的书籍。而且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非常通俗易懂。 这本书也可以称为“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写作相关的语文知识。基础地基打得越牢靠,对于如何写文章来说,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对于如何写作,两位老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从三个大方面入手。 第一:练习之作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俗称“基本功”。如果想成为钢琴大家,必须练习最基本的音符、大师之作,;想成为画家,必须要多多练习石膏模型或人体写生。 写作的基本功夫就是练习。如果画家有了很好的素材,但是因为练习不够,画得脸不像脸、鼻子不像鼻子的,那他压根也不能被称为“画家”。 所以,练习是我们通往下一步的法宝。就比如达芬奇学画画,他的老师初期也是让他一遍又一遍的画鸡蛋。“一万小时定理”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要想成为大家、专家,没有金字塔最底层的地基,是不可能稳稳的走到金字塔顶尖的。 第二:应用之作当练习之作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到应用。一般是我们应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 第三:创作首先创作是一种创造,在于有新鲜的意味。 创作的第一步:发现题材;题材的发现,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能够留心,随时随地可以发现。 比如我们平时走到大街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平时我们自己读书,在书里读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思绪和心念;再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历的各种事,这些电光火石忽然进入自己头脑中的,都可以作为题材。这也是两位老师说的“触发”的功夫。
龙应台的《目送》其中“爱情”这一小节:拉开窗帘,以为可以看到雄伟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却发现窗正对着后院,看出去只是一片平凡而老旧的砖造公寓建筑。有点失望,正要拉上窗帘转身的一瞬,眼角波光流动间瞥见建筑的颜色和线条,顿时建筑隐退,颜色和线条镂空浮现,颜色深浅参差,线条黑墨分明,微风刚好吹起柔软的淡紫色的窗帘布;那一扇一扇窗的竖与横之间,仿佛是一种布局,楼与楼的彼此依靠和排距之间,又像在进行一种埋伏的对话。我不禁停下来,凝视窗外,凝的入神,直到一只鸽子突然惊起,“哗”的一声横过。 对于作者来说,并不美的公寓建筑,被她的情感、意念一代入,竟然有了别样的美感。也许我们普通人到了同样的窗边,看到同样的建筑物,做出的动作也许就是拉上窗帘。 这就是触发的功夫,为什么读同一本书有的人热泪盈眶,有的人觉得丝毫没有用处。 从一件相同的事物中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共鸣作为我们的写作素材,作为真情实意的材料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去,这就是我们和别人的文章最大的区别所在了。 触发2:是自己的新鲜的才最好。比如月的阴晴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触发3:要随时记录有的时候被书中的一句话、生活中的一件事所引发的共鸣,在脑中电光火石般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任由它逝去,那终究就真的逝去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能相信我们的大脑,因为它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遗忘了。 创作的第二步:积累材料、素材有了好题材,我们就要积累材料。遇到和这题材相关的事项,我们就要一一搜集拢来,使文章内容丰富,有理有据。 创作的第三步:组织材料一篇文章犹如一所房子,每一节就同这所房子中的每间房间一样,都应该有它适宜的位置。如果一位演说家,不提前做一番组织的功夫,前言不搭后语,一会说东,一会说西,听得人也会云里雾里的。 所以,有了好题材,有了有血有肉的好材料,如何安置它们就是我们这一步该做的了。 如何组织文章呢? 中国的比较繁密的分: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的组织法。 西方盛行的是: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个段落的组织法。 而我们平日写文章而言,只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就算是一个好文章被组织好了。 1怎么样开场?换句话说就是我要说什么才写这篇文章的呢?可能是为了讲一件东西,或者是为了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者是出去游玩,想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也或者对现在社会出来的热点,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价值观。 当自己回答出来,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那其实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被我们带出来了,就到了下一步了。 2怎么样说出主要意思,表达我的中心思想?我们之前组织的各种材料就要派上用场了,我们对各种材料的先后排列、段落的互相衔接也就有所依据了。 同时,我们还应该问问自己,这项材料确实能增加我的中心思想的力量吗? 3怎么样结束?最后就是结束语了,一般就是我们的结论或者自我心得。 诚然写作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应用,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
|
来自: 易良义 > 《语言 学习 写作 故事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