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岩鳏居老人义务修筑山路10多年

 zll2015 2016-06-17

    

    今年69岁的王天正,鳏居黄岩宁溪镇浮裘村三横前山脚下,10多年来,他一直在重复做着一件他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把三横前山破损的山路修筑好,“路坏了,要修。”

    乡亲们嘴里的老实人

    来到浮裘村,打听王天正的住所,根本不费劲。老乡问明来意,热情地给记者指路,“他就住山脚下,喏,那间‘老窝败’就是,他这人太忠厚老实,你们可得好好帮帮他。”

    王天正的小木房子,就在三横前山的山脚下,山横前山离地面有六七百米高,在雨中有点云雾缭绕。

    引路的老乡不断地叮嘱记者,“他耳朵聋,你们说话要大声点,不然他听不见。他不怎么会说话,别介意,他是个好人,路修得特别夯实,我们都特别感谢他。”

    后屋摆放着的一根10多斤的铁钎、一把锄头和砍树用的柴刀,是王天正修路的所有装备,东西都很古旧,上面有不少缺口和凿痕。

    “王天正不在家。”见记者在张望,邻居徐春芳招呼,我们早上给他介绍了个活,到镇上扛水泥去了,多少挣个菜钱,“他无儿无女一个人,除了一点菜地什么都没有,平时也就靠我们介绍点零工过活。”

    “平时有什么事,叫他帮忙,从来不含糊,谁家造房子,一二百斤的木头,说搬就搬,请他吃饭谢谢他吧,他又不好意思。”徐春芳叹口气,“这个人啊,太实在!”

    一天只吃两顿饭

    记者在王天正家门口等了小半个小时,他骑着三轮车从村口的马路过来了,他穿着一身蓝布衣裤,脚上踩着一双破了洞的解放鞋。

    “三轮车后座上的3个包菜,是他这几天的‘菜蔬’。”徐春芳说,他一天就吃两顿饭,早上10点吃一顿,下午5点吃一顿,“什么蔬菜洒点盐,放点油,做成菜泡饭就能吃下去。”

    “都不知道他哪来的力气,去挑上百斤的石头。”徐春芳见王天正过来,为记者做了介绍,她的声音很大,震得记者下意识地捂上了耳朵。

    这个声音对王天正来说,却是刚刚好,听到问话,他笑眯眯地回答:“路,已经修好了!”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路坏了,总得有人修吧?”

    说起修路的缘由,王天正的回答,出奇的简单。

    据他说,十几年前一天上山,看到山上的路坏了,大家走得不方便,自己反正一个人,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年轻的时候参与过修路,有这门手艺,就决定自己动手,“路坏了,总得有人修吧?”

    这个简单的疑问,十几年来,在三横前山的羊肠小道上,他几乎每天都在默默地回答。

    修路的石块,大大小小都是王天正从山上挖来的,最大的一块有三四百斤重,要他张开双臂才能围住。像这样的石块,都是王天正用木头一点一点翘到路基上,再用刀敲斧凿,安进去的。

    修路的粘土,靠的都是他肩挑手扛,从山上一点点刨过来的,再粘接在石块中间。王天正夯的路,用铁钎都很难插进去晃动。

    村里人要帮他,他总是婉言谢绝,“大家生活忙,就我一个人没什么事,还是我来吧。”

    王天正用惊人的毅力,独自将三横前山山脚通往山顶的山路修好了,“越往上,石头越少,用的石头量就越大,有时候我还以为自己坚持不下去了,还好,完成了。”

    在山上锄地的春花(音)大婶,对王天正修的路赞不绝口,“我们家在山上有块地,以前路上都是泥,一下雨容易滑,自从老王搬了石头垫上,这路好走多了。”

    如今,路修好了,王天正最大的爱好,是骑着他积攒了多年存款买的电动小三轮在宁溪镇逛逛,“镇上给我发了五保户的钱,加上打零工,也够用了。路也修好了,趁着自己还能走,想把宁溪多看一看。”王天正说。

    记者手记

    无论是村民,村干部,镇里的干事,对王天正的评价,出奇的一致:单纯!

    是啊,只有这样一个单纯的人,才能在十几年里,不计回报地做着一件单纯的事,享受着这样单纯的幸福。

    这位深山里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幸福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