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1234qinr 2016-06-17

取消订阅喜欢就订阅吧

+订阅喜欢就订阅吧

先生你喜欢吃青椒嘛
了解更多

《天下鉴宝》讯:随州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汉,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其“随”字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隋文帝杨坚曾在此封地,隋朝亦因随州而命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随州,历史名人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等;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更是惊艳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墓的发现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为见的珍品。尤其是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内涵丰富、时代跨度大,而且铸造精美,在全国屈指可数。而随着考古工作和征集工作的继续,这些珍贵文物将还会增多,随州博物馆也是名符其实的“青铜器王国”。

博物馆建设背靠擂鼓墩,设计主体为一个主馆和两个副馆,园林式布局,采用楚国建筑'一台'、'殿'、'多台'组成的风格,外形主要体现'楚城'和'编钟'特色。同时,它又是一座设备条件较为先进的现代博览建筑。沿着梯形台阶,进入一层主馆是一个大序厅和休息厅,往里走是一个面积为1100多平方米的陈列厅,陈列厅的后面是办公区和库房;陈列厅的左右两边分别为一个面积600余平方米的展厅;南、北两个副馆主要设计为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和编钟演艺厅。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墙上是一幅古代曾国领土地图,从地图可以看出,随国在当时还是一个大国。

走进展示厅,光线暗下来,恍若穿越时光隧道,进入一段被尘封的历史瞬间。博物馆分为5个展,第一个展厅是“曾国迷踪”,曾国是周朝早期大臣南宫适的封地,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随州。

在随州出土的很多青铜器文物上都刻有“曾国”和“随”字的铭文,说明随是古代就有的说法,而曾是封候的名称,随是地名。

西周早期青铜器噩矦方彝,随州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器身为母口承盖,盖为单脊四坡屋顶状,上有一对鸟形钮。器肩部两侧铸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耳,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饰两层兽面纹,器盖饰兽面纹,口、部、足部饰龙纹,器底中央悬挂一铃,铃内有舌,盖内铸有铭文“噩候乍厥宝(阝尊)彝”。

做工精致的扉棱提梁卣,身子像一张兽面,四周刻有繁杂的花纹,还有一个漂亮的提手。

双耳方座簋,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整个青铜器通高27.6、口径21厘米。侈口,鼓腹,高圈足下连方座。兽首半环形双耳,下有长方形珥,腹正中有两组对称的扉棱,圈足对称分布四个小扉棱。

西周时期造型独特的觥,既是斟酒器具,也是工艺品。

春秋时期曾仲姬提链壶,壶肚上刻有繁缛龙纹饰。

造型美观的铜瓠壶。

半两石范,战国时期铸造钱币和母范的祖范。

战国时期的铁足铜鼎。

小巧的銮铃,仿佛可听到远古车马叮当声。

形似地动仪的菱形勾连云纹敦整体呈球状,球体表面刻画细腻精美的花纹,恐怕现在的高科技都难以精准地复原这样的花纹。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还原曾侯乙墓情形的曾侯乙地宫, 曾侯乙墓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形似现在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另有彩绘陪棺21具。曾侯乙,男性,年龄45岁左右,约葬于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深秋。陪葬者均为13-25岁女性。如此豪华的陈设布局和这么多的殉葬者,让人在惊叹古人智慧同时,也感慨奴隶社王侯们的奢靡和血腥。

体态修长, 头上长着两只鹿角,引吭高歌,展翅欲飞气度非凡的“鹿角立鹤”。通高143.5、鹤高110厘米 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 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出土文物中造型别致绝无仅有的,现在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镈钟,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形制如编钟,只是口缘平,器形巨大,有钮、可特悬(单独悬挂)在钟悬上,又称'特钟'。此镈钟高92.5厘米,口径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

联禁铜壶 ,两壶通高99厘米,分别重99公斤和106公斤, 铜禁长117.5、宽53.4、高13.2厘米重35.2公斤 壶为敞口,厚方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和内填蟠螭纹的蕉叶纹等。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 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云纹金盏、金漏匙, 盏通高11、口径15.1厘米 重2156克 匙长13厘米重56.45克 直口,方唇,浅腹,平底。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略大于盏口,盖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外卡。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放置金漏匙一件,方柄圆身,器身镂空变形龙纹。 至迟到商代时,我国就出现黄金制品,但多为一些片饰。而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龙凤玉挂饰,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高126厘米,最大的腹径为100厘米,重327.7公斤的“大尊缶”,为迄今所见我国古代最大、最重的贮酒器,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式活动。缶胫部位刻着“曾侯乙持久用终”七字铭文。

曾侯乙铜鉴缶,战国早期文物。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因此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保存完好的擂鼓墩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编钟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至今还能演奏古今中外乐曲。

中国历史十大青铜器国宝 值得收藏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 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2.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3.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纵目人神像 三星堆出土 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器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4.毛公鼎 西周 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499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5.莲鹤方壶 东周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莲鹤方壶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采用了分铸法、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复杂的技法,工艺精湛,很多技法已经失传,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和模仿。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6.越王勾践剑 春秋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1983年又在相距一公里远的另一处楚墓中,出土吴王夫差矛,其上铭文与此剑如出一辙:“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如今也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7.曾侯乙编钟 战国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钟架呈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2500千克,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音节,形成“一钟双音”的现象,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在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罕见。它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8.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代 最大的青铜器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国宝特级文物。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9.长信宫灯 西汉 中华第一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带你走进随州青铜器王国,探其古老神秘与文明

10.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 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来源:先生你喜欢吃青椒嘛

0
微信
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