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访谈 | 于永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zhihui2016 2016-06-17
于永正,男,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特级教师,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99年12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著有《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2011年,教育部师范司组编《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名师访谈
于永正访谈: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文/李节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语文最有情
 
李节:您从1962年开始当语文老师,在庆祝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于永正: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她说自己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这都是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走进文本。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小朋友听了,不但乐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眉飞色舞地读起来。
 
童心不泯,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一次我们带学生春游,来到湖边,学生要求划船,班主任不敢答应,怕出危险。我说:“有工作人员和我们在呢!怕这怕那,什么都办不成呀!要理解学生——划!”学生欢呼雀跃。
 
最近我重读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把学生“看”死了,“管”死了!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玩,允许他们调皮!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呀!
 
李节:您是一个懂孩子、懂语文的人。我知道您还重视艺术教育,提倡学生们都要学会一件乐器。在您的“五重教学”理念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情趣”,您说语文要“有情有趣”。您为什么这么重视情趣,重视艺术教育?
 
于永正:懂,谈不上。我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包括语文教育。我说的“五重”,首先是“重情趣”。这里的“情趣”是“有情有趣”的缩写,或者说简称。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师生是由“师生之情”维系在一起的。不论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情,要关心体贴学生,要理解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语文是最有情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地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世界荒芜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首先你读不懂课文,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面对着许多感情深沉、意蕴丰厚的课文,你总不能用同一种语气、同一种表情读吧?总不能干巴巴地讲吧?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情感的深处,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奢谈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再说了,任何学习,都必须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不会有好效果。正如列宁所说:“没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总之,教育不能缺少情,少了,教育就是一个空壳。
 
关于艺术教育,我在有关文章里已经谈了不少了。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艺术是养人的,能陶冶人的情操,开发人的想象力。我很庆幸,我在小学遇到了张敬斋老师,是他激发了我对美术、书法、京剧的兴趣。艺术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的语文教育。所以我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让艺术完善学生的人格,启迪他们的智慧,让艺术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充实和快乐。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李节:都是语文,小学语文跟中学语文有什么不同?都是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跟中学语文教师的区别在哪里?
 
于永正: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作六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哪些质和量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岁的娃娃。相比之下,不到位的现象更普遍,更严重。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水平,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多学生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写、读、作、习四个方面落实了,其他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地教,说的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李节:您教了五十年语文,经历过多次课改,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您怎么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于永正:语文教学中的确有不变的东西,我常说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常”,“常”就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语文教学一直为人所诟病,就是因为没有守住“常”,没按规律办事。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 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重视课外阅读,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的提法不少,“颠覆”“革命”“转身”之类的词语屡见报端。其实,“常”是颠覆不了的,正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是跟“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道理一样的。
 
要说创新,我觉得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创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设计活动的眼光要放开,视野要开阔,比如可以关注世界,关注地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此外,教学手段也可以创新,比如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等。多媒体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们要动动脑筋。
 
李节:能否谈谈您对传统经验的理解?
 
于永正: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作”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山东的郭宗明老师直言:“现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搞不过古人。”我同意他的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古人的好的经验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也是事实。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并似乎明白了李大钊为什么取字“守常”。不可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要守住;规律,要遵循。
 
李节:学语文该怎样充分利用在学校的课上时间?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
 
于永正: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在这方面,陈琴、韩兴娥、李虹霞等老师做得比我好。他们都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经典的。韩老师只用两三个星期就把课本教完了,陈老师大概用一个月。我是在课堂上教古代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诗词和其他古文。不讲学生不懂,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背诵下来。至于现代中外名著,是他们在家里读的,我只是偶尔了解一下,督促一下,与学生交流一下,或开个读书交流会。吕叔湘先生说:“我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学生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我告诉学生,我们要抱着学语文的目的读课外书。遇到生字,记下来,查字典,注上拼音;遇上好词好句抄下来;遇上写得精彩之处,背诵下来;多关注作家的表达方法。对于我来说,读书从来不是消遣,而是学习。因此,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学生。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李节:您说老师在课堂上要放松,是老师,但不要太像老师,要放低自己,抬高学生。这是您对自己的要求吗?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定位自己?
 
于永正:我说的“放松”,是老师的心情要放松,架子要放下,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绝不要求学生和大人相似,相反,老师要和学生相似。我是老师,但不要太像老师,最好不让学生感到我是老师。太像老师,就很难和学生融为一体。这一点,国外的同行做得比我们好。我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就是两个:组织者、引导者。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能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
 
李节:您收了不少徒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各地的教学骨干。“传、帮、带”的方式对于教师成长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收徒弟时,有没有标准?怎么考查他们?
 
于永正:我的徒弟中有不少佼佼者,有的已成为全国名师,但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帮多少忙。对青年教师来说,拜我为师只是一种荣誉,可能对他们有点激励作用。那张拜师证书,最多也就相当于一张奖状吧。有些主动的徒弟,会经常向我讨教,或讨论一个问题,或讨论某一篇课文的教法,或让我修改文章。也有向我请教朗诵的。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读一句,他在电话的那一头读一句,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也有些徒弟把我的书放在枕边、案头,认真研读,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经常向我汇报读书心得。我最喜欢肯思考、肯干的徒弟。具备了这两条,不拜师也会成功。说到这里,能干的徒弟立刻跃入了我的眼帘:赵志祥、张祖庆、戴建荣、朱文君、李虹霞、王晓虹、郑勇、张芬英、丁强、姚进、杨然……
 
李节:在小学的各门课程中,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具备怎样的语文素养才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学?
 
于永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一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学好语文,否则不会有大的发展。语文老师要有好的语文素养,能读善写,能说善书(写字)。这样的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文化人”,以“文”化“己”。“文”主要是指读书。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是个读书人,要成为终身阅读者。文化人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细胞多了,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灵性。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语文老师要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这样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能够常与专家交流就更好了。
 
(本文原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