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夷陵书馆 2016-06-17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养生到底是养什么?养生就是养神、养心、养体、养形。要达到养生境界,必须克服五大难题。这五大难题是:

 

        1、 名利不灭: 过分追求名利是养生的大难题,这会损害人体的元气,损害健康,谈何养生。一个热衷于“争名于朝,夺利于市”人心不平和、神不内守、不顺阴阳,要达到养生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需要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扰,方能逍遥自在,身心健康。

 

        2、喜怒不除: 喜怒无常、大发脾气或过分喜形于色均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善于调控情绪,不大喜大悲大怒,除掉过于强烈的喜怒哀乐,就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3、声色不去: 人,谁能无欲,但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因为养生很大程度上是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迷恋于灯红酒绿、荒淫靡乱、夜夜笙歌,必定导致肾精耗损,而肾精则是人生命的本源。毫无疑问,声色不去,养生不达。

 

       4、滋味不绝: 古人养生箴言“四勿”其中就提到饮勿醉,色勿迷,说明节食、节欲和适度饮酒对养生的重要性。沉迷于觥筹交错、酒池肉林、一醉方休,只能逞一时之快,而对五脏六腑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5、神虑转发: 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要保持健康,必须守住精神,不要让它消散。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怒、多虑等,都会对五脏之神明造成伤害,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丧,多怒则伤肝,多虑则伤神。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中国传统养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对养生有了全面的阐述。我们现今有关养生的许多理论均来之此书。当然,我国传统养生还有易经养生、儒家养生、道家养生等许多理论和方法。上古时期的许多人,懂得养生之道,能按阴阳五行学说,按照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自身阴阳的变化,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寿终正寝。人们把寿命超出普通人平均水平的四种人,由高到低,分别称之为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这就是养生的四种境界。

 

        真人  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真人的人掌握养生之道,能够把握天地阴阳变化,天地人合一,呼吸自然清净空气,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心神内守而不弛散,形体肌肉协调统一。所以,他们的寿命同天地一样长久,似乎没有终了的时候。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至人  称之为至人的人,道德淳朴,养生之道周全,能调和人体,使之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相协调,远离世俗的干扰,积蓄精气,保全神气,能够潇洒自如地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视、听远达八方之外。他们可延长寿命,保持形体不衰。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极少。传说颛顼的玄孙彭祖历经唐、虞、夏、商等朝代,活了八百多数,为至人。

 

       圣人  能够顺应自然,懂得养生之道,外不为事务所劳累,内无过多的思虑,致力于安静快乐的生活,努力保持自得其乐的心情,形体不过于疲惫,精神不过于外散,寿命可以达到一百多岁。只有少数人能真正遵循养生之道,所以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不多。真人和至人,一般人都没见过,但圣人,一般人有见过。

 

       贤人  他们能够根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运行来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四时寒暑变迁的规律,善于养生,可以增益寿命,但却有一定限度。只要遵循养生之道,许多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中国历代皇帝虽贵为天子,被臣子百姓称为万岁,但长寿者并不多。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代君主,在位60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就达到养生的境界而言,乾隆皇帝只算上贤人。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同时也是《黄帝内经》第一次系统的将中医理论成文表现,其中的一些理论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养生的经典依据。现在看来,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形体的保养;第二层是形神共养,最后一层是天人合一。这三个层次是养生的不同境界,我们来一一研究。

    一、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

    二、形神共养是指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三、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分布在《内经》各篇章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形体保养、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兹做简要分析。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一)、形体保养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等,不外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两方面。

    1、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果,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后人作为养生基本原则的内容,涉及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形体锻炼等方面。

    慎起居 “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规律,此处常指“正常”、“常态”,并不单纯指生活起居有规律,更要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一致,即“法于阴阳”,只有符合阴阳变化规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节饮食食饮有节在中医养生中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物是脏腑气血化生之源,但饮食不当也会妨碍养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要求食饮有节应包含三层含义:节食量,“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说明饱食是不利健康的因素。节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如果五味偏嗜,会损害机体。还提出“五禁”的观点,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从治疗角度说明五味对五脏的影响,进食五味一定要适度有节。饮食要有规律,食饮有节还应包括时间的规律。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作。妄者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素问·宣明五色》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但过度会出现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等。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其意与《内经》相同,强调劳逸结合。

    和于术数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等。张介宾注曰:“术数,修身养性之法。”和在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其含义一为方法适合,要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二为锻炼技术要熟练,每种方法都有其技术要领,按要求锻炼,才能达到“和”的状态。其核心思想是用适当的方法锻炼保养。

    2、外避虚邪以防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规避虚邪贼风。王冰注曰:“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认为乘虚而入之邪谓之虚邪,不知不觉中偷袭人体之风谓之贼风。“避之有时”告诫人们要规避外邪侵袭,强调要按照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根据时令不同防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从发病学角度提出四时规避的重点:冬季防寒、春季防风、夏季防暑、秋季防湿。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致使有医家过分强调正气的抗病能力,忽视预防等防护措施。其实《内经》本意并非如此,其后“避其毒气”一句已明确告诉后人,正气仅是防病强身的一个方面,避免毒邪侵袭,对于养生保健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二)、形神共养

    《内经》不但用大量笔墨叙述保养形体的理论和方法,还强调养神的重要。“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1、形与神的关系

    对于形与神,姚止庵说:“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根据《内经》“形与神俱”这句经文,后世医家逐渐发挥形成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等诸多类似观点。

    形为神之宅。《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人体是男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男女之精是形体的产物,肯定了神生于形。人出生后开始接受天之气、地之味,在脏腑经络的作用下,养身形,生精神,神要在形的作用下逐步完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经文则从神与脏腑的关系说明形体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形为神之宅”。

    神为形之主。《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从生命存亡的角度论述了神的御形作用。“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年老五脏功能衰退则神气消亡,是为形生神;神去则虽有“形骸独居”,但生命随之告终,神驾驭形体。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精神衰亡与形体败坏互为因果。

    2、形神互伤

    《内经》有大量因形伤造成神伤和神伤造成形伤的描述,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形神互伤理论。

    神伤形《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神伤可形成“流淫而不止”,因为激烈或过度精神活动,可造成“气闭塞而不行”,甚则“竭绝而失生”等形体的异常。“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也是神伤形的典型表现。

    形伤神《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心气衰是形的受伤,其后果“苦忧悲、血气懈惰、好卧”则是神的异常。“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经文也是形伤神的具体例证。

    《内经》非常重视形神共养,养形与养神的结合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养生方法。较之单纯保养形体,形神共养无论从手段还是从效果上看,都要高出一个层次,是《内经》养生的第二层境界。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三)、天人合一

    《内经》养生的最高境界,不刻意追求方法和技术,而是把人融入到环境之中,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内经》称为“法于阴阳”,即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其在养生理论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素问》“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而阳气已衰,气门乃闭。”描述一天中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要与这规律相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状况,与一天中的阴阳变化非常吻合,这可能是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提出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灵枢·本神》还提出安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WHO新出的健康标准,规定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生理)上、精神(心理)上和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在健康标准中加入精神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与《内经》的养生方法非常吻合。“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思想安闲清静少有嗜欲,心中安定而无恐惧之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到快乐;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都能安于本分,形象地反映了健康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心态。由此可见,《内经》提出的养生要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内经》养生方法可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以强身防病,以保证形体健康为目的,这是养生方法的最低层次。二是通过精神调养,修身养性,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使形神和谐共存,追求精神健康,这是养生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不刻意追求养生的技术和方法,自觉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整个身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都能达到完全良好的状态,这是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层次。

     这就是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出来的养生理论,三个层次,三个境界:形体养生,避免外邪的入侵;形神共养,守住内心的真气,精神乃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真正和自然融合一体。学会了养生的三个境界了吗?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三策行者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9756507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