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二代”的尴尬与突围

 苏迷 2016-06-17
在如今的苏州工艺美术界,“子承父业”的“艺二代”为数不少,如何在父辈的光环下“化茧成蝶”,呈现自我本色、形成中坚力量,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艺二代”的尴尬与突围

   青年玉雕师徐凯正在玉雕机上创作作品。□记者   姚永强   摄
  □苏报记者 姚永强

  苏州传统手工艺百花竞放,老一辈的手工艺者作为中流砥柱,传承并发扬着传统的精髓。而他们的后代大多也从事相关行业,成为行业里的新兴力量和潮流方向,被称为“艺二代”。“艺二代”们享受着父辈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也承受着比一般艺术家更大的压力,他们努力从父辈的声望中“突围”,呈现自我本色。

  光环下的尴尬总被打上“某某的孩子”的标签

  徐凯是苏州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平江分会副会长,从小听着玉雕机的“沙沙”声长大的他,在从美校毕业跟随母亲杨桂英进入玉雕厂工作的五年里,就一直是“杨桂英的儿子”。他说:“这种压迫感让我想要逃离苏州,甚至对玉雕开始反感,我辗转到各地,做设计、做漫画……总之只要自由就好。”最后,他选择到新疆乌鲁木齐发展自己的玉雕事业,如今他已是业内著名的青年玉雕师了。“几天前,一个老朋友惊讶地说,原来你是杨桂英的儿子,你隐藏得太深了。”徐凯说,这才是他想达到的效果。
  苏州工艺美术是靠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才走到今天的,出于对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热爱,两代人都坚守着传统工艺这个阵地,并以自己的才情呈现不同的手工艺之美。他们的出场总是聚集了所有目光,但尴尬之处在于,年轻人总是被打上“某某的孩子”的标签,前者是声名远播的艺术长者,后者是生存在光环之下的“艺二代”。
  遇到同样窘境的还有来自东山的青年工艺师张文君。大学毕业后,他为了传承传统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留在了父亲张建社身边学习红木家具制作。父亲沉默寡言,坚持传统精髓的态度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被视为继承人的张文君常被拿来与父亲比较,这样的比较或多或少会消磨年轻人燃起的激情。为了得到父亲的嫡传,张文君每天都花两个小时看相关资料,不断地在木工车间做试验。
  同样毗邻太湖的镇湖被誉为刺绣之乡,女孩子从事刺绣工作是稀松平常的事。提及卢福英,大家都会对这位刺绣大师由衷赞叹,对于她的儿媳妇却知之甚少,作为卢福英刺绣技艺传承人的张黎星时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况。“起初介绍自己时对方总是一片懵懂,直到说到我是卢福英的儿媳时,对方才恍然大悟。”她说。

  汗水里的成长不“拼爹”,做独立的手工艺人

  每一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都希望这份经典能延续到下一代。但艺术传承的路并不好走,“艺二代”们因为有了父辈们的监督,更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多汗水。
  拥有30多年缂丝经验的曹美姐一直希望女儿可以回自己的织绣公司帮忙,而从小便目睹母亲在缂丝中辛苦耕耘的谢晴容,对于以后的期待却是在一座摩天楼里有一间办公室,而她也做到了。2005年,十年白领生涯凝聚成一个新的起点,谢晴容从零开始投入缂丝行业。现在,她早已创立了自己的缂丝品牌“一克丝”,同时也是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父辈的滋养、家庭的熏陶让“艺二代”有了良好的艺术启蒙。作为父亲的掌上明珠,核雕带来的喜悦感染着年少的须壬秋,她向往着“一核一世界”的生活。一开始父亲并不支持她继承自己的衣钵,觉得女孩子有份安稳的工作就行。“大学毕业后我做过半年会计工作,但还是对核雕的兴趣更大,最后父亲尊重了我的决定,”须壬秋回忆道,“入门前三个月我一直在练三刀开相,无聊到让人抓狂,直到半年后一切才豁然开朗。”
  与谢晴容和须壬秋的“半路出家”不同,作为巧生炉继承人的陈冠丞,从小就与铜炉捆绑在一起了。16岁时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一心跟着父亲学习铜艺。在著书、学徒、管理、经营多重身份中切换的几年里,他快速成长起来。“炼铜需要力气与勇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上身,我曾因为分心裤子被烧穿一个大洞。”每次想到这些,陈冠丞仍心有余悸,却依旧忍不住牵挂铜炉技艺。
  据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马建庭介绍,很多“艺二代”在工艺美术上表现出来的早期天赋并非因为享用了父辈的资源,而是在遗传基因上天生地对造型、雕刻、打磨等具有高度敏感性,他们的灵性、敏感、潜意识等与从事手工艺所需的天赋比较吻合。在马建庭的印象中,大多数“艺二代”并没有沾染上“拼爹”的习气,他们是独立的手工艺人。

  指尖上的突围做自己才会被记住、被认可

  “艺二代”们如何从光环之中跳脱出来,呈现最真实的自我?陈冠丞说:“父亲的成就暂时难以超越,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将创新进行到底。”
  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创新。张黎星坦言,与卢福英喜欢绣制巨幅作品不同,自己更偏爱小清新的风格,像苏绣作品《聚焦》,获得了许多艺术奖项,然而在最开始她给婆婆看设计稿时,并没有得到认可,因为近乎抽象的表现手法在传统刺绣题材中并不多见。事实证明,张黎星尝试性的这一步,迈得十分成功。
  已有一定“粉丝”的须壬秋表示,核雕是很传统的艺术,但这也不妨碍她加点“新鲜感”。传统概念上的核雕大部分是男性的文玩,而她所做的就是发掘核雕“阴柔”的一面,用精致的外形、细腻的线条,创作出更多更适合女性佩戴、把玩的核雕。她认为并不是常规的橄榄核才是标准的,可以根据原料的形状进行创作,譬如怪核作品《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她“因材施刀”的典范。
  “做自己才会被记住、被认可,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很关键。”徐凯说。在他看来,以师传徒的方式传承,互动交流较少,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需要有新的创意和审美。向来以父亲为标杆的张文君说:“在我看来,传统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然而时代在改变,要对其加以修改,使其成为当下的经典。”
  “艺二代”可以抛却传统小作坊式的“家学”模式,他们有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吸收途径,如网络等。2001年,谢晴容主张母亲管理的公司建立缂丝网站,从而解决了传播地域的问题,并且在这15年里,网站一直在运营更新,不论从内容还是技术上都保持着最新水平。此外,谢晴容还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以分享为核心,传递企业文化,同时也增加了“粉丝”的黏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