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奕禧书法欣赏:沉著浑融清劲缠绵柔中见刚

 率我真 2016-06-17

陈奕禧为清代初期四大书法家之一,陈弈禧精于小楷,以行草书著称于世,善于作大幅立轴。陈弈禧大字沉着浑融,无轻佻之态,小字稳健而柔美。陈奕禧虽受家风和时风影响,但内心有着反董的思想。陈奕禧在书法上着意于结体变化,字里行间时作鼓侧跌宕之想。陈奕禧极力推崇北碑,开创了清代学习北碑的先河。

  陈弈禧书法精于小楷,以行草书著称于世,善于作大幅立轴。陈奕禧虽受家风和时风影响,但内心有着反董的思想。从其《行书临各家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1994,第103页)看,他在后期努力学习晋唐、宋人,以期达到更高的境地。而他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很明显地沿用了明代以来至清初的习惯,即并不作严格的实临,因此对于古人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可能肤浅,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代表陈奕禧书法高度的是其草书艺术,这是明代草书书风发展的延续,但是这种对于性灵抒发的书法形式在清廷的文化政策下消退,陈奕禧算是余响中的重要一位。

陈奕禧书法欣赏1

陈奕禧书法欣赏1

    陈弈禧大字沉着浑融,无轻佻之态,小字稳健而柔美。他于秦汉唐宋以来文字收弆尤富,皆为题跋辨证,著有《隐绿轩题跋》、《金石文录》。他将收藏的名迹摹勒上石而成《予宁堂法帖》;雍正十一年(1733),敕命将其书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此二札,前札内容为向朋友叙家常,如“各事用银如流水,来处少,去处多”,直白自然;后札是朋友间往来相约,从“老弟仍于草榻一宿,未始不可也”一句,可见两人交情非浅。二札书法清劲缠绵,柔中亦时见刚折。和前数人书法比,虽显文弱,但亦含清气,非庸俗之流所能到。   
    陈奕禧自幼习书,书法取法晋人,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较大。 陈奕禧与汪士宏、何焯、姜宸英等被称为清初四大家。他精勤钻研书法,小楷以稳称著称,大字条幅沉著浑融,有“用笔千古不易之正宗”、“翰墨妙当代,海内翕然”之称,号称“香泉体”。其作品受许多人的青睐,远近争求其作品,日本国天皇也出重金收购。其代表作《梦墨楼法帖》、《予宁堂法帖》,流传甚广。(雍正年间(1723—1735)曾将《梦墨楼法帖》抚勒上石,贮于内府。)

陈奕禧书法欣赏2

陈奕禧书法欣赏2

    陈弈禧以诗歌和书法著称于世,尤以书法最为知名。晏棣《国朝书画名家考略》载:“香泉,海宁望族,其家簪笏满床,香泉独以诗歌书法著名当世。其书专法晋人,所藏秦汉唐宋以来金石文字皆为题跋辩证,米元章黄伯思一流人也。康熙庚辰以户部郎中分司大通,一日东宫舟行往通州,特召之登舟,命书绢素,且示以睿制盛京诸诗,后召至大内南书房赐御书。”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由于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并没有得到发展。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董其昌十分注重“巧妙”与“古淡”,其用笔墨最显著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虚灵”之美。

陈奕禧书法欣赏3

陈奕禧书法欣赏3

    而陈奕禧作书不甘心于董氏的束缚,曾批评董其昌云:董学米亦得手,但其腕弱,姿态则过之,极多败笔,无一字能完备规矩者,无一字不做得如美人柔媚绰约可爱”。成为当时反董派的头号人物。而陈氏对米字用力较多,着意于结体变化,字里行间时作鼓侧跌宕之想。但部分作品还是属于圆润秀美一路,笔法变化不多,婉媚而少骨。其《七绝诗轴》行书,现存扬州博物馆。

    《莲坡诗话》称陈奕禧”书名满天下”。有一次康熙帝乘船经过,命其登船,于素绢上写字,由于他的书法比较突出,深得康熙的赏识。张宗祥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有云”拨灯一语记乡贤,笔法亲承思白传。如此门楣如此字,只应御榻伴炉烟。”作为一名清初著名的书法家,除了他努力的刻苦学习外,其书学传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陈氏的书法观念有着“崇古卑今”和“崇尚晋唐”的审美倾向,而且对赵孟頫尤为推重。

陈奕禧书法欣赏4

陈奕禧书法欣赏4

  陈奕禧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被并称为康熙年间书坛四大家。康熙本人喜爱书法,曾以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极为推崇董其昌的书风,朝中仿学董其昌书风的大臣多受到宠爱和重用,加之康熙帝为各地的题写示范,其时朝中的书风以董为主,出现了一批崇董、法董的书家。这对于当时素有“海内第一望族”的海宁盐官陈家子弟的书法取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在陈奕禧之前的陈之遴 “书近董其昌”,略早于陈奕禧的陈元龙“工楷书,法赵董”,比陈奕禧小30岁的书家陈邦彦“行草出入二王而得董其昌神髓,能乱真。”

    在书法学问上均有一定的成就的陈奕禧先祖,这无疑对陈奕禧起着很大的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族祖陈与郊,也就是陈与伯的哥哥。与郊,字广野,号禺阳,别署高漫卿、玉阳仙史等,为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他去官回乡后,购得安化王王沆故园,移名”隅园”闭门著述。也为后来族孙们的问学创作,开启海宁陈氏家族书法氛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陈奕禧也深受其影响。

陈奕禧书法欣赏5

陈奕禧书法欣赏5

    清朝早期为平庸过渡期,帖学盛行,“馆阁体”流行,也是碑学潜伏期。陈奕禧在当时北碑尚不是很多,但他对此却极度关注,极力推崇北碑。尤其注重《北碑张猛龙碑》,“承古振今,非此无以开示来学”表明他对此碑的评价是很高的。陈氏是从古法发展的缘流来认识北碑的价值。陈氏在学北朝碑刻中,把历代诸碑帖融会贯通,形成一种“非篆非隶”的独特风格。其推动了康雍年间学习《崔敬邕墓志碑》的风气。也开创了清代学习北碑的先河,在清代碑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奕禧还是位金石收藏家,好古成癖。其收藏甚富,集有大量秦、汉、唐、宋以来文字收集,皆为题跋辨证,见多识广。辑为《隐绿轩题跋》。又曾仿《文选》体例编《文海》,搜集历代诗文刊刻行世。此外,尚著有《金石遗文录》、《春霭堂集》、《皋兰载笔》、《葑叟题跋》、《小名补录》、《益州于役记》、《北解杂述》、《北行日记》、《晋阳行记》、《云中纪行》、《陈子日记》《奇花异木记》、《含香新牍》、《秋雨斋集》、《虞州集》、《笑门集》、《绿荫亭集》等。

陈奕禧书法欣赏6

陈奕禧书法欣赏6

    陈奕禧(1648-1709),清初浙江海宁人。字六谦,又字子文、文一,号香泉,晚号葑叟,海宁盐官人。贡生。出身名门,自幼即爱作诗学书,其诗“斜阳一川汧水北,秋山万点盆门西”曾得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赞许。海宁渤海陈氏,原为高姓,号东园,原籍渤海(今河北景县),后入赘海宁陈氏,故称“海宁渤海陈氏”。(元末明初,有高谅者随父陈泗来海宁东里。因其貌英伟,读书敏悟绝人,时乡人陈明谊无子,见其状欲将招之为婿,几经周折终成眷属。高谅将其子荣移姓为陈,为不忘高姓,又使陈氏有后,即将高姓郡名”渤海”,冠于陈姓前,此即”渤海陈”的来历。)

陈奕禧书法欣赏7

陈奕禧书法欣赏7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官户部郎中,分司大通桥。康熙帝乘船经过,命其登船,于素绢上写字,深得赞赏。虽仅为贡生,破格被召入直南书房。历任户部郎,石阡(在贵州东北部)、南安(福建泉州西部)郡守。 修学宫、纂府志、兴文教,卒于任内。

陈奕禧书法欣赏8

陈奕禧书法欣赏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