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我看高考“漫画作文”及其他

 寒龙cc3a2ufypu 2016-06-17


闲话|我看高考“漫画作文”及其他

 

作者:广东清远市清新一中 刘金练

编审:赵怀兵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在连续几年自主命题之后,今年广东高考第一次使用全国卷。作文以漫画材料另辟蹊径,可谓出乎众人的意料。还好,审题难度不大,大多数人都能比较快地读出“家庭教育”、“唯分数论”的寓意,偏题离题是不大容易的。但是,在读到网上广为传播的“满分” 段子之后,在读到许多老师的“下水”作文之后,在读到有些专家教授的“慷慨陈词”之后,我沉默了,开始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由此引发的其他想法。

 

第一,为什么总有人在作文审题上爱“剑走偏锋”?是有意还是无意?

像以下的几个所谓的“满分”段子,我相信作者的出发点只是娱乐,博人一笑,其故意为之则不可当真:

段子1:

为何学习好只有六根头发,学习差却有乌黑浓密的好头发?这深渊的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洗发水广告的无缝植入,还是考试院私相授受?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折射了什么洗发水?敬请关注。——守望莫高雷《我该用什么洗发水》

段子2:

有一次考试我考了55分,看到同桌考了100分,激动地亲了他一口,结果他打了我一巴掌。后来我同桌看到我考了61分,及格了,不挂科了,激动地亲了我一口,我一想:上次我亲他被他打了,不行,不能亏!于是,反手就给了他一巴掌!——《我和同桌的恩怨》

段子3:

图中的两人与暗处的一人是三角关系,而两人则是竞争关系。左男得了100分有吻98分则一个巴掌说明左男是女子的备胎,稍微没那么爱马上分手。右男55分一个巴掌,61分一个吻,很明显女子对右男有更多的担心与焦虑,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与及格后激动的心情,因此投怀送抱……

 

但即便是娱乐,其“剑走偏锋”的思路依然是清晰可辨的。之所以拿它来说事,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也会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在审题上左右失措。

像段子1,为什么会想到洗发水?是因为作者在观察上出了问题。避开了主要的要素,抓住了次要的东西。什么是主要的要素?就是这幅漫画的主要构图:无非是两个小孩,四个明晃晃的分数,以及脸上的印痕。至于其他要素譬如表情、头发、穿着乃至鼻梁等等都属陪衬的东西,是次要的(但也不可缺少)。之所以把头发画成这样,是为表明孩童的身份;之所以两人的发型不一样,主要是为了识别两个小孩不同的特征,而不是要对比他们的头发哪个更丰茂和健康。假如照着这个思路,那么是不是还可以比较他们穿的衣服哪个更帅气更名贵呢?是不是还可以比较他们的鼻梁哪个更有型呢?以至于还可以讨论他们伤心或喜悦时的表情哪个更好看哪个更难看呢!以上的思路都是属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都是源于只抓枝叶、一叶障目的观察习惯。我们设想,要是换成文字材料,许多同学一样也会出现“断词取义”“ 断句取义”的毛病的。

至于段子2和段子3,虽然作者抓住了主要的构图要素,但是仍然未能读懂漫画的真正用意,特别是漫画的指向(如讽刺与批评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因为先入为主,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习惯会成为理解作品的障碍。为什么你会认为漫画中的吻印或掌痕是同桌给的?甚至是“三角恋人”给的?这种审题,作为自我的戏想可以,但作为漫画的主题(作者的用意),却是无稽之谈,荒唐得很!漫画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而且所反映的现实还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试问:你的同桌会因为你分数的高低去吻你或者给你巴掌吗?你会吗?而段子3径直不顾两个小孩的身份,编造三角恋的故事,对漫画作者难免有不敬之嫌了!退一万步说,即使孩子真的发生了所谓的“三角恋”,那个暗中的“恋人”同学会因为对方分数的高低而去献吻或掌掴吗?由此可见,无论段子2还是段子3,都是极端不合情理的,不符现实的。漫画的作者无非是体察到社会上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会因为考试分数的波动而获得奖励或遭受惩罚,于是心生感触,画了这幅作品。那么,漫画中是谁在奖惩?除了父母家长(包括监护人)还有谁呢!这本该是想都不用想的问题!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至少也相互有过见闻——家长大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考分的。只要心存真诚,便自然能联想到我们的父母和家庭,如何会不着边际的想到其他人呢?即使是老师,吻学生也是不得体的;至于同学,就更加不靠谱。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文审题必须合乎情理,而撇开出题者的意图、先入为主、天马行空的想象只会成为准确理解材料的障碍!

 

如果说网络段子不能当真,那么教师的下水作文呢?

 

我读到某些篇目,虽然作者的语言功底很深,但我还是认为它的立意偏离了材料。

比如有人根据漫画右边“掌掴后分数升到61”的情景便读出“惩罚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说,放在“赏识教育”风行的当下,这篇文章针砭时弊,是难能可贵的的佳作。但是,放在高考作文中,它仍然没有闯过第一大关——“审题”关。诚然,从100分到98分是分数上的减少,从55分到61分是分数上的增加,但能够说前者就是退步,后者就是进步吗?要知道,98仍然很高,至于为什么没有继续考满分,原因不是很多吗?而61分,不过比55分多了几分,只是刚好在及格线上,至于为什么比上次多了6分,原因不是也很多吗?此其一。

条纹衣男孩考100分得到奖励,后来考了98分;黑短袖男孩考55分被惩罚,后来考了61分,我们能不能据此断定:条纹衣男孩之所以后来考了98分,是因为之前被奖励过于是骄傲自满了?而黑短袖男孩之所以后来考了61分,是因为之前被惩罚过于是奋起直追了?不能吧!此其二。

只要我们再稍加留神,就会发现,漫画中的四个数字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不是随便可以更换的:100分代表的是完美的满分,98分代表的是有缺陷的高分,55分代表的是不合格,61分代表的是刚好及格。假如把98分换成70分或者其他与满分差距较大的数字,把61分换成80分或其他比55分高许多的数字,那漫画的寓意还会一样吗?因此,漫画中的分数有特指意义,不可简单地看成成绩的进退。此其三。

写到这里,漫画的寓意应该不言自明了:批判“惟分数论”是一种(可以扩展到教育之外),批判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的教育是一种(反之主张“教育必须严格”亦可),探讨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或谈正确的育人观)。也许还有其他的立意,但只要能够全面、准确地解读漫画,也就未尝不可。

有位同事说:“我觉得这个漫画是以下这段话的写照:如果你开始对一个人很好,后来你因为某些原因,对他比以前差一点点,那么他就会认为你对他不好,有时候甚至报复你;相反,如果你开始对他不好,后来只要对他好那么一点点,他就会认为你是个好人,对你感激涕零。”她能从漫画中读出这样深刻的人生道理,不可谓不“独具慧眼”。然而,作为材料作文,我认为必须从材料出发,可不可以引申开来?当然可以,但必须有一个生发过程——从材料出发,循序渐进,越写越深入,越写越广阔,且全篇主旨没有脱离材料的范围,能够这样写的文章该会是顶好的文章。像同事的这段,就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论证“教育必须严格”的比喻论证之中——教育的严厉,正如人际的相处,开始立威,后来的施恩便如甘霖雨露;或者置于谈完教育之后的联想引申——教育如此,其实人与人之间不也如此吗?又或者还有其他更好的引申方法,在此不一一枚举。

也许有人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对材料作文的理解也应当容许千姿百态。”

是的,一千个《汉姆雷特》的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但总不能有一百个“李逵”吧。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通往罗马的道路有很多,但总不能把通往“巴马”或“伦敦”的道路也算进去吧!

由此可见,虽说材料作文容许“一材多解”“千姿百态”,但其所有的“解”和“姿态”毕竟还在材料之内,要不然怎么会常有“不超出材料范围”的“温馨提醒”呢!

 

第二,有人借机抨击这次漫画作文,认为这样的题目“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并由此感叹“这个民族怎么会出思想家?”

每年高考过后,我们大都会听到类似的批评:某省或某卷高考作文题目难度太低了,或者太偏颇了,等等。先不说这些批评是否客观,就拿他们对高考的认识来说,我觉得已属不恰当。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任务是什么?是要培养文学家,还是思想家?都不是。只要是深入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就会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生:高中生们大部分人都还在“文从字顺”与基本的“思维逻辑”的层次上“摸爬滚打”,作文中的语病、过渡、逻辑层次及素材积累等都属十分常见的问题,有些同学即使到了高三,甚至还不能写上一段连贯的话,这就是现实!记得前几年广东作文阅卷组的组长陈妙云老师,在阅过学生的作文之后,有过一句“仰天之叹”:“(学生们的)思维弱爆了!” 试问:如果高中生连基本的“文从字顺”与初步的“思维逻辑”都没有养成,谈何培养文学家与思想家呢?而高考,所面对的正是以中低层生为代表、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年轻学子”(青少年,甚至连青年都算不上)。考虑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体现的正是大局的观念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们相信,数百万的高中生当中,一定会有未来文学家、思想家的“胎儿”,但是这些人的成功从来都不靠“高考”!高考固然有选拔的功能,但请别把它上升到“培植大师”之“天堂”的程度!

何况,本次的漫画作文真的“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吗?咋看“惟分数论”是老生常谈的旧题,似乎没有再重申的必要,但那或许是对专家教授而言;对于许多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专家教授而言,又有几个作文题目算得上新颖呢?回到我们的高中生上来,对于十七八岁的他们来说,又有几个作文题目算得上陈旧呢?此其一。

这个漫画“贴近学生的直接经验,审题几乎没有难度”(《孙绍振: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一个充满隐性挑战的作文题》),这就避免了无话可说,又走出了由普遍的偏题离题造成的“考作文就是考阅读”的怪圈。此其二。

这次漫画作文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想象空间,无法写得深刻,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着分析的层次之多,对考生智商和思维能力的区分功能是历年考题中少见的。”(《孙绍振: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一个充满隐性挑战的作文题》),对此,孙绍振老师有着深刻的洞见。在我看来,探讨两对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是一层;探讨家长们对考试的认识是一层;探讨“惟分数论”的家庭或学校教育是一层;由“惟分数论”引申到教育之外的其他各行各业的“惟数字论”又是一层;由“惟分数论”引申到其他人生哲理则难有穷尽(前文已有例子);而“惟分数论”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本身又值得探讨……诸此种种联想,能说本次漫画作文“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吗?此其三。

连日来,《语文月刊》不断地刊发教师们的优秀“下水作文”,我读过之后,对本次作文的“柔韧性”(可深可浅)就更加深信不疑了。像佛山南海狮山石门中学魏斌老师写的《仁而又礼,理性待人》一文,就写得很深刻(虽然其“仁”“礼”二字在我看来用之牵强但瑕不掩瑜),现略抄两段如下:

[联]当然,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还是得告诉孩子:到了社会上,无论干哪一行,一个至少中上的成绩还是必须要的。开餐馆的,总不能说:我的菜由煮不熟进步到只是咸淡不均了,食客该满堂了吧?卖时装的,总不能夸口:我的衣服由怎么看都难看进步到仔细看才难看了,女士们该蜂拥而至了吧?卖楼盘的,也不会宣传:我的房子由到处漏水进步到只是偶尔渗漏了;卖汽车的,也绝不会狡辩:我们造的车原来是发动机底盘都出问题,现在只是偶尔漏机油、断轴而已了……生活总会让孩子们知道:从55到61分的“进步”,没什么用。倒是从100分到98分的“退步”,还可能让人暂时忍耐一二,比如苹果手机明显没有了乔布斯时代的完美,但目前粉丝还算多。(联系社会生活,继续讲进步与退步的问题)

……

[结]结论是:学生时代,我们不苛求完美,也不要被没有质变的“进步”所蒙蔽;但展望将来的需要,我们务必要让自己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准,然后再力求完美。那时候,社会自然会给我们一个客观的奖惩。父母们,仁而有礼,理性待儿即可。你们真是太性急了,何苦呢?何必呢?(总括全文,回扣原材料,再次点明主旨)

像这样的作文,其思想认识就不可谓不深刻,其想象力亦不可谓不丰富。那么,在百万考生当中,有没有联想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呢?我相信是有的。所以说,此次作文的选拔功能一点都不弱,是足以区分语文能力的“贤与不肖”的。换个形象的说法,有了这样的作文题,“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孙教授总结得很好:“(本次)考题的挑战不在表面,而在深层。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分析能力、逻辑推演能力的挑战,是含而不露的,其潜在的思想层次相当丰富。”诚如斯言。

 

第三——至于第三,没有了,想到再说吧。

 

谨附一篇“下水作文”,以表对本次高考作文出题者的敬意;同时也为我本年度的高三教学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这是一篇不追求文采、但力求文从字顺与层次清晰的作文,我认为这种写法便适合于处在中低层次的大多数高中生的模仿和学习;待他们做到文从字顺和思路清晰之后,便可以开始更高层次的写作学习了。

 

附“下水作文”:

勿以分数论“英雄”

文/东成(笔名)

夏明的漫画很有意思:孩子考试满分得到亲吻,减了2分便被掌掴;另一孩子考试不及格被掌掴,刚及格便获得亲吻。漫画折射了两种家长的作派,吻痕和掌印,分别代表的是奖励与惩罚。漫画将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风貌几乎涵盖无遗:这些年来,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的考试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宽松。不管哪一种做法,我认为都是不对的。考试固然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但请勿以分数论“英雄”!

孩子考试满分当然值得高兴,但是考了98分就要接受惩罚吗?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波折,何况是考试!既然如此,面对孩子考分的“潮起潮落”,为什么不坦然一些呢?从满分降到98分只是轻微的波动,就是退步吗?也许这一次起伏,正好是孩子“挫折教育”的机会,经此一役,孩子将来也许会更细心、更成熟。而家长粗暴的巴掌,非但会给孩子留下心理的创伤,往后孩子为了达到所谓完美的分数恐怕还会不择手段,这“分数之外”的人格将何处安置?当今社会的一些“状元”,一旦不能名列前茅便铤而走险,试问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反之,一些家长视不及格的分数为仇寇,却视及格为“万岁”,这种认识也是要不得的。孩子考不好当然要批评,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原因、找出办法、促其进步,粗暴的惩罚只会增加孩子的厌学情绪。孩子有了进步,考及格了,当然要肯定,但是还到不了奖励亲吻的地步。“学不可以已”,再接再厉、精益求精的品质理当培植在我们孩子的身上,绝不可以做“差不多先生”,马虎了事,甚至以及格为荣。照着如此宽松的教育,孩子长大后必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事事敷衍,随随便便,又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何能成大业?遍观当下,这样的“差不多先生”还少吗?所以,分数之外,还须留意人格的教育。

其实,“唯分数论”的泛滥,又何止于教育?社会的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渐渐地被这种单调而死板的数字所“绑架”。选举、绩效、评优以至道德模范、书香之家等都以繁杂的计数来衡量,而把分数之外的鲜活丰满的人格与故事“拒之门外”。我当然不反对将分数作为衡量的指标,但是我坚决反对将分数作为唯一指标:分数高了就是“英雄”,分数低了就是“狗熊”。若然如此,又何来林森浩学优而投毒、马云屡败屡考而终成大业的鲜明反照呢?

所以说,分数之外,尚有光辉!切勿以分数论“英雄” !

2016年6月7日

 

(本版编辑语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