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平书法,篆隶草书兼擅,尤擅写隶书,其用笔有股纵横劲拔、宽松灵秀之气,也透露着野鹤闲鸥的气息。其隶书取自与汉碑,笔性精熟,笔致舒展开张,也似以篆书笔法出之,中锋运笔,线条圆润舒展,墨沉笔实。 刘季平由于排行第三,故又称“江南刘三”,其擅书法,尤以隶书名冠一时。其代表书法作品隶书临写《石门颂》、《西狭颂》、《曹全碑》、《礼器碑》等,其隶书取径汉碑,笔性精熟,笔致舒展开张,其中《石门颂》看上去有股纵横劲拔、宽松灵秀之气,也透露着“野鹤闲鸥”的气息。其隶书功力非常深厚,其有有两幅刘三的对联的隶书作品,都选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人楹联墨迹》中。 刘季平隶书,似以篆书笔法出之,中锋运笔,线条圆润舒展,墨沉笔实。他作隶书,常喜欢“一隶到底’,从他的作品来看,无论上款下款,均书以隶书。“朝阳梧桐风凰来舍,孟春酸酒尧在径”一联,以“曹全”风格为主,写来则醉厚秀逸,清健古雅。 ![]() 刘季平书法作品-隶书 《民国书法史》书中的一段介绍:“刘季平,学术界人称“刘三,其生平不畏权势,不畏株连,好打抱不平,为人热诚。”说到这,刘三就有一段英勇的故事:在一九零五年,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发,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均因触犯清廷而被捕入狱。后邹容因体弱而痪死狱中,就在无人敢为之收硷时,刘三当年不畏株连,闻悉挺身而出,毅然为邹容硷尸埋骨,趁夜将邹容遗体载回华泾,慨以私人之田园,让地数弓,为埋骨之所。这等义举是的有多大的勇气觉悟才能做出来的。 刘三与沈尹默相交甚契,刘三、陈独秀、沈尹默三人经常在一起论书作文,沈尹默曾说过:所谓“过从既久,诗酒相得’。其时刘三对沈尹默的二王书体以及一手漂亮的褚遂良楷书非常推崇,曾有诗赞道:“知君刻意褚河南,一艺从头识苦甘,若睹真书君第一,试言隶草我无三。” 这首诗不单单仅夸奖了沈尹默的楷书,同时也将自己的隶书草书一起赞赏了一番,这也可看出刘三对自己书法的自信。其实,刘三的草书并不多见,站在欣赏书法的角度看,水准究竟如何还不太好说,但从知名度上来看,估计还不至于到诗句中所言的“数一数二”之地位。当然,写诗是可以夸张的,甚至为了平仄押韵,有时不妨以一二个字来“虚垫”一下也未可知。 刘三不仅擅于书法,而且还擅于写诗。其诗含蓄精深,雍容典雅,格调高放,名句“一天风雪艺黄精”,脍炙人口。曾苏曼殊于杭州时写的《西湖韬光庵夜闻鹃声柬刘三》诗中这样描写的:“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绕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 刘三夫人陆灵素,青浦朱家角人,系名小说家陆士愕之妹,也是南社社员,多才多艺,尤擅昆曲。据说每有宴客至洒酣兴浓,夫妇俩则夫唱妇随,大有“小红低唱我吹箫”之境,故朋友们又常将其夫妇比之于赵明诚和李清照也。 夫妇俩琴瑟相谐,这在南社人员也是一段佳偶,难能可贵。南社1909成立于苏州,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南社说起成立至今已有百年的南社,真乃名流云集,高朋满座,这个民间文学社团,几乎将全国各地(南方为主)的著名文化人悉数囊括于旗下,其号召力及影响力自不待言。尽管我们今天有许多读者基本已不熟悉刘三了,但其在《南社点将录》中位列第七,被称为“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可见刘三在南社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刘三在21岁时经县试被录取为县学生员,虽家境优越,却思想进步。1903年东渡日本后,考入成城学校骑兵科,学习军事,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回国后先后为江苏陆军学堂教习、浙江陆军学堂教官以及与同人创办丽泽学院。辛亥革命后数年,刘又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及持志学院等校任教,后又任长江要塞秘书长、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等职。 刘三曾在华泾与人创办了培养革命人才、宣传革命思想的丽泽学院。曾重金雇请江湖义士,并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但因消息泄漏被捕入狱,后经黄炎培等人的多方营救,半年后获释。1924年至1931年间先后任东南大学和持志大学教授、长江要塞司令部秘书长、江苏省博物馆编纂主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等职。刘三晚年官场不得志,好文物古器收藏,于1938年8月因病在上海去世,终年62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