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士:知晓读书人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6-18

第九卷

季秋纪

知士

知晓读书人的问题

 

【原文】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1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2,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3,门人弗说4。士尉以证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剗5而类!揆6吾家,苟可以傔7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8,朝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9,宣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

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10涿11视,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12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

静郭君来,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译文】如今这里有一匹千里马,但没有优良的工匠,还不如不要占取它。优良的工匠与千里马,互有所得然后才有成就。譬如鼓槌与鼓一样。士大夫中也有千里马一样的人材,高风亮节而死于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士大夫中的千里马。能够使士大夫施展才能的人,唯有贤人才能做到。

静郭君对剂貌辨很友善。剂貌辨为人较放纵,静郭君的门客们都不高兴。士尉举出许多证据告诉静郭君,静郭君不听,于是士尉告辞后离去。孟尝君私下也劝谏静郭君,静郭君发怒说:“铲平他们,你想破灭我家,如果可以满足剂貌辨,我不会推辞就会去做。”于是让剂貌辨居住在上等客舍,命令其长子侍奉,早晚给他进献食物。

几年后,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立为君主。静郭君与齐宣王的交情不和睦,就辞官而回到薛地,与剂貌辨居住在一起。过了不久,剂貌辨辞行离去,请求去见齐宣王。静郭君说:“君王对我很不满意,先生前去,必然会死。”剂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是去求生的。请求必须行动。”静郭君不能阻止他。

剂貌辨离去,到达齐国国都,齐宣王听说后,隐藏怒气以等待他。剂貌辨进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是静郭君所喜爱的吗?”剂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的,言听计从则没有。君王还是太子时,我剂貌辨告诉静郭君说:‘太子不仁爱,面颊狭小眼睛向下看,像这样的人会加倍反复。不如废除太子,重新立卫姬的幼子校师为太子。”静郭君流着泪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作为。’如果静郭君听我剂貌辨的话而作为,必然就会没有今天的祸患。这是一方面。回到薛地后,楚相昭阳请求用多几倍的土地交换薛地,我剂貌辨说:‘必须听从他。’静郭君说:‘薛地是先王赏赐的,虽然与后来的君王交恶,可是我怎么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建在薛地,我怎么可以将先王的宗庙交换给楚国人呢?’静郭君又不肯听从我剂貌辨。这是另一方面。”齐宣王叹息,改变了脸色,说:“静郭君对于寡人,竟然如此。寡人太年少,不知晓这些事情。宾客肯为寡人请来静郭君吗?”剂貌辨回答说:“恭敬承诺。”

静郭君来到国都,穿着齐威王赏赐的衣服,佩戴齐威王赏赐的帽子,佩带着齐威王赏赐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静郭君,看见他而哭泣。静郭君来到后,齐宣王就请他为辅相。静郭君再三推辞,不得已而接受。十天后,他称说养病,强行辞官,三天后齐宣王才听说。

那个时候,静郭君可以说是能知人了,所以尽管别人非议而不阻拦。这就是剂貌辨之所以将欢乐置之度外、奔赴患难的缘故。

【说明】本节《知士》,主要探讨的是知晓别人,知晓属下,知晓读书人的问题。孙子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如果不知晓自己,不知晓别人,还说什么贤能不贤能呢鹖冠子有一篇文章《备知》,所谓“备知”,就是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即知人与知事。知人即是要知晓所接触的人,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必须清楚了解他们,才能与之同处共事。可是人心是最善变的,其变化之大,让人无所适从。鹖冠子在这篇文章中没有讲出怎么样去识别人,怎么样去知人,但他提出这个问题,却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头痛的根本问题。知事即是要知晓所接触到的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我们不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知晓事情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就很难解决、处理事情。从人的本性来说,其实都一样,并没有谁天生就是君子,也没有谁天生就是小人,人的资质智能本来就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些人成了君子,有些人却永远是长不大的儿童呢?这里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学习”!也就是说,君子好学,能够运用智慧,能够以诚待人,能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从而能够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小人不好学,因此不能运用智慧,不懂得诚信待人的好处,不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更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也就不能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小人考虑问题是难以理解的,做事是难以稳妥的,所持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即使成立其结果也得不到其所喜好的,而必然要遇到自己所厌恶的。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生道路的规律。

——————————————————

【注释】1.枹:(bāo)鼓槌。《管子·轻重乙》:“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文子·道原》:“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苏轼《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2.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3.訾:(zǐ资)《文子·上义》:“直而不肆,博达而不訾。”《荀子·荣辱》:“博而穷者,訾也。”《荀子·非十二子》:“离纵而跂訾者也。”《淮南子》:“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这里用为放纵之意。

4.说:(yue)《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5.剗:(chǎn)削去,铲平。《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剗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广雅》:“刬,削也。”《声类》:“刬,平也。”《通俗文》:“攻板曰刬。”

6.揆:(kuí葵)灭、破。《楚辞·天问》:“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7.傔:(qiàn)满足。《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剗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

8.御:(yù玉)《书·五子之歌》:“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孔传:“御,侍也。”《诗·小雅·甫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以穀我士女。”《诗·大雅·行苇》:“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管子·山权数》:“未也。将御神用宝。”《战国策·齐策一》:“于是舍上之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小尔雅·广言》:“御,侍也。”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9.薨:(hong)古代称诸侯之死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管子·大匡》:“使公子彭生乘鲁侯胁之,公薨于车。”《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尔雅》:“薨,死也。”《孟子·滕文公上》:“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韩非子·和氏》:“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

10.颐:(yí怡)《庄子·天地》:“手指颐指。”《列子·说符》:“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韩非子·喻老》:“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礼记·玉藻》:“端行颐霤如矢。”《春秋元命苞》:“后稷岐颐自求。”《汉书·东方朔传》:“擢项颐。”《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方言十》:“颐,颌也。”这里用为面颊、下巴之意。

11.涿:(zhuō捉)向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太子之不仁,过颐涿视,若是者倍反。”《说文》:“涿,流下滴也。”

12.泫:(xuàn)《楚辞·九怀》:“横垂涕兮泫流,悲余后兮失灵。”《礼记·檀弓》:“孔子泫然流涕。”《说文》:“泫,湝流也。”《文选诗》:“花上露犹泫。”这里用为水珠下滴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