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教授讲解经方39黄芩汤

 汝春医道 2016-06-18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汤是治利祖方,后世的芍药汤即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而成。和黄连阿胶汤相比,本方没有黄连,阿胶、鸡子黄,可知其心烦、出血必定不甚。用甘草、大枣,其人必反复下利,消瘦而食欲不佳。甘草与芍药相结合有芍药甘草汤之义,其人必腹痛挛急。本方所治的下利,除了细菌性痢疾之外,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运用。该病也同样表现为腹痛、下利粘液夹脓血。不过单纯运用的机会不多,大都与栀子厚朴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合用。
  黄芩汤主治腹痛而出血。先兆流产也表现为腹痛而阴道出血,因此也可考虑运用本方。黄芩有安胎作用,妇科名医刘奉五先生治先兆流产也每多用黄芩。白术也安胎,但黄芩所主为热证,白术所主为水证。羊水过多、经常浮肿,口渴、小便不利等运用白术的机会比较多。另外,月经先期症见腹痛,经来量多、色红、质稠也可运用本方化裁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烦热,肿痛等热痹表现时,也可用本方治疗,不过多与柴胡、甘草、黄柏、连翘合用。在免疫性疾病治疗中,本方所担任的是中药免疫抑制剂的角色。)
清肠热三方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
  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如大肠有热,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中医治疗前者要通腑泻热,即用泻药通下大便,用《伤寒论》里的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后者的中医治疗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分别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或白头翁汤等。
  葛根芩连汤主治热性腹泻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
的,用之即效。肠炎有寒有热,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状,气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称为“直肠子”,多是寒证,《伤寒论》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治疗。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状,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冲不下去,或拉出的虽为清水,但臭秽异常者,都是属于大肠有热,用葛根芩连汤治就最好。
  葛根芩连汤治热性泄泻,效果非常直截了当。有一30多岁男性病人,本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日因饮食不调突然腹泻,当天达9次,恶心呕吐,腹痛,肛门处很热,像抹上辣椒的感觉,拉出的粪便很黏,舌苔厚腻。此为急性肠胃炎的表现,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而发病,夏季多见,中医认为多由热邪下注大肠所导致。此病案即如此,用葛根芩连汤,1剂腹泻即止。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最关键的药物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的妙用
  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
  葛根通过升阳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症,轻的如眼睑松弛下垂,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黄芪、山药、白术等。
  葛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够生发阳气,又可以舒经解痉。眼睑松弛眼睛睁不开用葛根,眼肌紧张眼睛闭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觉眼睛半闭,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钩藤、秦艽等祛风解痉的药物一起使用。
  葛花可解酒,对不胜酒力,或酒后头痛、头重不爽,可用葛花10克(没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克)煮水饮用。
  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
  黄连是清热燥湿药,善于清除肠胃中的湿热,且能保护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称为“厚肠”,所以黄芩、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能够有效清除肠内炎性物质而不损害肠胃。
  葛根芩连汤治疗的其他病症
  酒泄(肠激惹综合征):葛根芩连汤还可治喝酒或过食辣椒引起的泄泻,属于“肠激惹综合征”类,中医称为“酒泄”。这类泄泻临床很是多见,现在的人们酒量都见长,爱吃辣物,这些东西刺激性强,肠黏膜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肠蠕动就加快,于是就会拉肚子,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大肠湿热的较多。
  一患者,男,50多岁,腹泻几十年,每于饮酒后大便即泻,所泻时为糊状,时为清水,被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苔白腻。我给他用葛根芩连汤,合上平胃散,并嘱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剂后来复诊,腹泻基本未发。该病人后又因饮酒复发一次,还是用本方得到控制。
  经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连汤加马齿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马齿苋30克。
  牙龈肿痛: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经,所以大肠热是阳明经热的一部分,大肠有热可以影响到胃,热可以到阳明经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牙龈,上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下牙属于足阳明胃经,肠胃有热常是牙龈肿痛的一个原因,偏于胃热的用白虎汤,或清胃散,偏于肠热的就用葛根芩连汤。
  鼻疾: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所以阳明大肠经有热可致鼻疾,鼻炎、鼻窦炎等。属于大肠热者,都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有些鼻窦炎经常流鼻涕不止,因热而致的,使用葛根芩连汤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连汤治酒糟鼻,也是这个道理。
  泌乳素增高症:妇科泌乳素增高症,属内分泌失调病,该病或见乳汁自溢,甚至没有结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严重的伴有闭经。因乳头属于阳明经所过,若阳明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在外为汗出,在下为大便泄泻,在乳就表现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伤寒论》的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等清阳明热的方剂,都可治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连汤或白虎汤,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确定疗效,伴闭经可加一些补肾、通经活血的药。
  黄芩汤治热性腹痛泄泻
  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黄芩汤也是治疗大肠热利的,本方的适应症也与葛根芩连汤一样有大便黏泻,肛门灼热,所不同是黄芩汤治热利腹痛一症比较明显,这是因大肠热是从肝胆而来,气机壅滞较明显,所以内用芍药与甘草相配,是缓解平滑肌及神经痉挛的有效方剂,黄芩汤一边用黄芩清除胆热、大肠热,一边用芍药甘草汤缓解大肠痉挛,故大便前腹痛明显的热性泄泻用黄芩汤较好,如泄泻严重的,也可用葛根芩连汤加芍药变通。
  黄芩是“天然的消炎药”
  黄芩被奉为“天然的消炎药”,主要在于它的清热作用,当然只有炎症属于热时才能使用它。黄芩汤中用黄芩,主要是清除胆热,以斩断热痢的来源,兼清肺热、肠热。
  黄芩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清肺热,作用于呼吸系统,用于痰热咳嗽、气喘及一切由肺热引起的病症。
  黄芩也是妇科常用的药物,可以治疗月经病、倒经、带下病。明朝有个医家叫武之望,编一本书叫《济阴纲目》,里面有许多方子用到黄芩,其中还有个“一味黄芩汤”,治疗妇女倒经。金元时代的李东垣认为黄芩与白术配伍还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欢用,但前提是因热导致的胎动不安较为适合。
  中药“三黄”
  黄芩与黄连、黄柏并称为“三黄”,可以清两种热,一种是火热,一种是湿热,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热时,黄芩偏于清肺热、胆热,黄连偏于清心热、胃热,黄柏善于清肾中虚热;治湿热时,黄芩偏于清上焦湿热,黄连偏于清中焦湿热,而黄柏偏于清下焦湿热。
  白头翁汤治热性痢疾
  《伤寒论》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就是热性的下利,在这里主要指因大肠湿热导致的痢疾,在《伤寒论》里,腹泻、痢疾统称为“下利”,现代临床区分为泄泻、痢疾两种,二者表现不同。泄泻时大便一泻如注,没有脓血;而痢疾表现为大便泻下不爽,脓血夹杂,腹痛下坠,专业术语称作“里急后重”,《伤寒论》这一条所说的“下重”,就是指的里急后重。这种表现是腹痛时急欲大便,但跑到厕所大便时又拉不出来,肛门处下坠感、灼热感。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组成。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湿热型痢疾,这4味药物都是清湿热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治大肠湿热力量强大,尤其是白头翁,杀肠道细菌的作用非常明显,是清大肠湿热、止痢的王牌药物。秦皮清湿热而又具有收涩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头翁汤,常作为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选方剂。
  白头翁汤的广泛运用
  白头翁汤总以清大肠湿热最为擅长,有时大肠湿热并不表现为泄泻或痢疾,只是大便发黏,大便后肛门灼热感或肛门瘙痒,一样可以使用白头翁汤。一中年妇女,患肛门瘙痒症,夜里痒的难以入眠,已两个多月,曾按肠炎、痔疮治疗过,解大便时黏滞不爽,肛门发热,用白头翁汤7剂而愈,继服7剂巩固。
  此外,白头翁汤的这四味药走中下焦,可以广泛用于下焦湿热的病症,其中治疗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对尿频、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陈蒿、车前子等。
黄芩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两阳合病,阳盛阴虚,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自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是邪初入阳明之里,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从阳也,又“下者举之”之法。太阳与少阳合病,是邪已入少阳之里,与黄芩汤酸苦涌泄,以为阴也,又“通因通用”之法。
黄芩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此小柴胡加减方也。热不在半表,已入半里,故以黄芩主之。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须人参补中也。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若少阳负趺阳者为顺也。两阳合病,必见两阳之脉,阳明脉大,少阳脉弦,此为顺脉。若大而不弦,负在少阳;弦而不大,负在阳明。是互相克贼,皆不顺之候矣。然木克土,是少阳为贼邪。若少阳负而阳明不负,亦负中之顺脉。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方证]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2.舌红苔黄,脉弦。
[现代应用]主要用于急性肠炎
、结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子宫附件炎、吐血、衄血等具本方证者。
黄芩汤是小方,但其在方剂学上的意义却不小。后世治疗痢疾的著名方剂“芍药汤”,即从本方演化而来,所以汪昂称黄芩汤为“万世治利之祖方”(《医方集解》)。的确,本方对于痢疾而言星常用方。如荒木性次氏治疗28岁妇女,忽然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饮。下腹胀略重,下利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无效,下利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芩汤,立刻痊愈(《古方药囊》)。倪少恒治王某,男,30岁。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退,日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12g,甘草3g,红枣3枚。服药2剂,热退神安痛减,于13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江西医药杂志,l965;(9)5:10~12)。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生姜止呕,也是经方惯例。刘渡舟治王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巳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生姜10g,大枣7枚,甘草6g。服3剂而病痊愈(《新编伤寒
论类方》,1984,123)。
本方治疗痢疾的经验很多,可问题是治疗痢疾的方剂也一样很多,如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那么又该如何把握本方的使用要点呢?我们不妨从黄芩汤的构成来分析一下。《伤寒论》条文说本方所主的“自下利”是“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病常用方是桂枝汤,少阳病的常用方为小柴胡汤。本方可以看作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桂枝生姜发汗解表,今去之可知无表证;加黄芩,当有烦热和血证。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半夏、牛姜、人参加芍药。去柴胡,当无寒热往来,去半夏、生姜当无呕吐,若有呕吐,还当加之,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人参,想必无心下痞硬和不能食等证;加白芍,与甘草相合为芍药甘草汤,当有腹痛,程钟龄谓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这就是编者对“太阳与少阳台病、自下利”的理解。我们不妨再结合后世医家的用药经验来理解本方证。公认的观点是:用芍药和黄芩治疗痢疾多有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和里急后重,虽有便血但必血色鲜红而质地粘稠。《济生拔萃方》说本方“治泻痢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粘稠”;《类聚方广义》也说本方“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综上所述,本方治疗痢疾的使用要点是不难掌握的。
本方适用于温热证,若属虚寒者,症见舌苔白滑,脉沉而缓,口不干渴者不宜用。其腹证特点为心下痞,腹直肌紧张或见胸胁苦满,其疼痛部位多在脐以下,与诸泻心汤腹痛在脐上脘下有别。葛根芩连汤证除腹痛下利外,常伴头身困重,乏力,胸闷,项背拘急;白头翁汤证除腹痛下利外,里急后重之症更明显,热势更重。本方药量可根据病情轻重而调整,若腹痛甚伴腹胀,大便不爽,可加柴胡、枳实、木香、黄连等。若伴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生姜等。若遇湿食交阻之初痢,可去大枣,加猪芩、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皮、木香。若腹绞痛甚者,可加重芍药用量。
[原文点睛]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i之。(172)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注论精选]张路玉:按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也。盖桂枝主在表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不易之定法也。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至于痰饮结聚膈上,又不得不用姜、半,此又不越伤寒法耳(《伤寒缵论》)。柯韵伯:太阳阳明合病,是寒邪初入阳明之经,胃家未实,移寒于脾,故自下利,此阴盛阳虚,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维阳也。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此阳盛阴虚,与黄芩汤苦甘相淆以存阴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顾表邪,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伤寒来苏集》)。汪昂:此方亦单治下利,机要用之治热痢腹痛,更名黄芩芍药汤。洁占因之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归尾、官桂,更名芍药汤治下痢。仲景此方遂为万世治痢之祖矣。本方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前证兼呕者,亦治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本方除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火升鼻衄及热痢(《医方集解》)。《经方一百首》
提纲
《经方传真》黄芩汤方
发热腹痛、腹泻者
《经方传真》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汤证见恶心、呕吐者
《经方传真》大柴胡汤方
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68】黄芩汤甘草大枣 芍药 黄芩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甘草、大枣,补其脾精 黄芩、芍药,泻其相火。
【6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甘草大枣 生姜 半夏 芍药 黄芩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余依黄芩汤服法 加半夏生姜汤,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42】大柴胡汤
大枣生姜 半夏 大黄 枳实 芍药 柴胡 黄芩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四枚 大枣擘,十二枚 大黄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 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 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也。
《伤寒悬解》
《外台》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桂枝3g 大枣12枚半夏7.5g上6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清热。
(主治]干呕,下利溏薄清稀,腹中疼痛,肛门灼热,舌质淡,苔黄腻,脉细或数。
(临证加减) 1.治干呕下利,心下痞硬者;痢疾,心下痞而呕,不能食者加白术、枳壳、神曲,以消痞行气。
2.治久痢疝痢,干呕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痢。[类聚方广义]
3.此方位于黄芩汤、桂枝人参汤之间,用于上热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黄芩汤主腹痛;此方主干呕;桂枝人参汤主腹痛不呕,有表热而属于虚寒者;盖此方类半夏泻心汤,治下痢之效最捷。[方函口诀]
4.《金匮要略评注》曰:《外台》黄芩汤与《伤寒论.太阳篇》的黄连汤略同,以黄芩易黄连而去甘草,盖即泻心汤之变化。主治干呕下利,属寒热错杂者,清阳不升则利,浊阴不降则呕。升降悖逆,法当和中.其证病机为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症状为腹中痛、干呕、下利。参阅<>
【组成】黄芩12g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1.湿热下利。症见身热口苦、腹痛
下利,或痢疾腹痛
有热,舌质红,脉弦数。
【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用以清里热。里热清则下利止,且在表之热可除。方中黄芩苦寒入大肠,清湿热止下利;芍药酸寒和营,缓急止痛;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健脾和中。四味药配伍精当,组成合理,既可清热止利,又能和中止痛。
【临床应用】余常以此方治疗急性肠炎
和痢疾初起。若急性肠炎
原方可加半夏9克,生姜9克,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多数剂取效,例不赘述。曾以此方加味,抢救一菌群失调综合征患儿,其例如下:付××,男,6个月。患儿发热十余日,体温30。5℃,咳嗽、喘,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菌群失调综合征。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腹部胀满、昏睡不醒、呼吸浅促,经用多种抗生素、输液、给氧等病势日进,邀余会诊。诊见:患儿高热、意识朦胧、面色苍白、唇青指绀,鼻翼煽动、额头冷汗、脘腹胀满如鼓,水便自流,肛门发红,四肢厥逆,指纹淡紫直透三关,此症为热毒内陷、正气欲脱。急当扶正,兼以清解。处方:红参3克,黄芩3克,生白芍3克,半夏2克,茯苓6克,甘草2克,生姜3克,红枣一枚。二剂,每日一剂,日服三次。二诊;神清热解,能少量进乳,下利稍歇,病势已安.但腹胀如故,治以健脾、祛湿、解毒,药用黄芩3克、生姜3克、红枣一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日二服,夜一服,三剂。三诊:体温恢复正常,利止胀消,乳食渐增,神色倦怠。宗前方减黄芩,调治数日,痊愈出院。此患儿外感,邪热壅肺,失治而成下利。邪热上扰,则神昏嗜睡;热邪下迫,则自利不止;热邪燔炎日久,阴精阳气欲脱。此时,若纯用苦寒除热之利,则邪未去而正先亡。故以参苓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扭转其邪盛正衰之危局,故收良效。
《名方广用》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黄芩汤》 一、痢疾倪少恒医案:王某某,男,30岁,1953年4月11日初诊。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退,目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徽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余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12克,甘草3克,红枣3枚。服药2剂,热退神安痛减,于13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按语:表邪入里化热,郁于少阳,内迫肠胃,故见热证下利;又有少阳郁热,气机不利,故见腹中急痛而又欲便不得。用黄芩汤清肠胃热以止利,散少阳郁以止痛,有一投两得之妙。现代临床上多用黄芩汤来治疗热利,后世治疗痢疾的著名方剂“芍药场”,即从本方演化而来,所以汪昂《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世治利之祖方。”二、呕利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外感发热第二十一方:黄芩汤加味
黄芩汤加味
组成:黄芩9克 白芍6克 炙甘草6克 淡豆豉12克 玄参9克
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黄芩9克 白芍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伤寒论》
主治:发热,喘、呕,胸部灼痛,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个人总结:黄芩汤方出自《伤寒论》,本治下利(腹泻)。《温病学》中《春温》篇中加味后治疗温病(外感发热)。原方去大枣,加豆豉、玄参。本人仅应用此方一次,供大家参考。
医案
本人医案:张某某,男,80岁,卧病在床,请出诊。诉发热三天,初起恶寒、头痛,体温37-39℃之间。现患者恶寒、头痛消失,喘息、干呕,左胸部烧灼感,舌红苔黄,脉数。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考虑为春温型外感,给予黄芩汤加味,两付(黄芩9克白芍9克甘草3克淡豆豉12克玄参9克),嘱无效速住院。两天后患者家属来电话,其给予患者静点克林霉素无效,服用前与汤药反有效,问能否继续服用。嘱续服3付,以巩固疗效。
闲话:现在患者受西医影响,见到发热,即用消炎药,甚至一见咽痛,就服用消炎药,真叫人哭笑不得。明明白细胞不高,你输消炎药有什么用?!流弊,大概就是此意吧。
闲话:现在,中医们开药,动辄二、三十味,甚至四十、六十味也有,病人熬药都成问题,实在不敢恭维。本人不擅加减,照猫画虎,经常原方照抄,偶也中病。可知古人之方效果非常。却常有药房卖药者怀疑本人所开药,药剂太轻,是给小孩用药。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本人用药,非肿瘤大病,一般仅十味左右,足矣。慢性病,也少有超过二十味的。我友小k,医术比我为高,甚至仅用两味药即可治疗高烧,令我佩服不已。
黄芩汤合栀子柏皮汤治疗漏下
G女士,37岁,去年11月底药物流产后,反复阴道出血2月。妇科先疑似胚囊残留,后又诊断为子宫内膜炎,服用过丹七软胶囊、复方益母草片、少腹逐瘀汤加减、易黄汤、下瘀血汤、失笑散、桂枝茯苓丸、产康复颗粒等方,均无效。1月22日阴超描述:子宫前位,宫体长径54mm,前后径44mm,横径48mm。子宫边缘光滑,肌层光点回声均匀。宫腔反射居中,内膜厚18mm,回声杂乱不均匀。医生均主张清宫。1月底,患者家属网上发来照片求方。我用黄芩汤合栀子柏皮汤:黄芩15克、白芍15克、生甘草5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红枣15克。水煎服。2月1日服药,当日血止。2月5日月经来潮,药停。出血量比以往多,有血块流出,还见一小块肉色东西流出。2月13日b超描述:子宫前位,宫体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尚均匀,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内膜线清晰居中。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为何产后漏下用活血化瘀方无效?原因很简单,G女士没有瘀血证。她身高156mm,体重54公斤,皮肤白皙,胃口正常,大小便正常,无腰酸无腹痛,平时身有热气,嘴唇偏红且干,脸上皮肤有点干燥脱皮,是热证而非瘀血证。有瘀血者,多有唇舌暗紫、肌肤甲错或黄暗,或有腰痛腹痛,或有便秘。易黄汤清利湿热,本可治疗妇科炎症,此患者为何无效?易黄汤是传统的止带方,方中虽然有黄柏清热,但还有健脾的芡实、山药,涩带的白果,利湿的车前子,食疗有余,药治不足,病情较轻的阴道炎、宫颈炎尚可,而患者这种反复出血的子宫内膜炎就不太适合了。患者虽然有炎症,但表现不是白带多,而是出血。黄芩汤能治疗血痢和崩漏,栀子柏皮汤也可治疗尿血和血痢,两方相合,清的是伏热,清的是血热。此方对那些肤白干瘦、唇红舌红之人的便血、崩漏、血精,最为有效。开方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好多人认为,中医用一丁点树皮草根,如何能治病?岂不知,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已经掌握了天然药物应用的诀窍,那就是方证相应、药证相应,而且对应得越精准越有效。每张方都有证,每味药也有证,差一点,方就不显效。同是清热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其药证各不相同;同是活血方,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血府逐瘀汤、抵挡汤,其方证也各不相同。这些方证药证,在临床上具体的病人身上,往往变得非常模糊而且隐蔽,再加上干扰信息多,不细心甄别,难免忽视。常熟名医曹仁伯先生在《琉球百问》中曾说:“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泥于格理,便呆钝不灵。”他还说:“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先生寥寥数语,其味无穷啊!
--------
中药古方—黄芩汤”被发现可以解决西药未解难题
郑永齐教授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华人教授,华人生物学家在美国的杰出代表,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创始人。他从事药理学、生物科技、中西药开发等研究长达30多年,在肿瘤及病毒药理学方面的显著成果及贡献扬名于海内外,被称为肿瘤药物研究的先驱。此外,郑永齐教授2003年发起成立“中药全球化联盟”并担任主席,旨在集合全球各地顶尖的研究机构,促进中药的全球化。郑永齐教授是美国耶鲁大学资深讲座教授,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的发明人,近12年来,致力于经典中药复方研究,所领衔的团队近期在国际学术刊物包括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发表多篇中医药系列临床与基础论文。
黄芩汤只有四味药,而且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符合了这些标准,所以我觉得它成功的机会非常大。但问题是能不能用在癌症病人身上?从来没有人这么用过,所以我想做一些尝试。这种尝试必须满足一些前提条件,一是解决化疗副作用的同时不能影响化疗药物抗肿瘤的疗效。我们首先进行了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发现它不仅没有降低抗肿瘤的作用,反而有增强,这让我非常惊喜。二是看毒性有没有增强,同样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动物体内毒性减弱。这两个结论让我心里有了底。同时,我们还依据黄芩汤的传统使用疗程,依据一般情况下三天到四天没有效果就停用的原则,在动物实验中设计了两天、四天、六天的实验时间,结果发现四天跟六天效果一致,六天以后出现副作用,这也印证了老祖宗的经验学。接下来,我开始验证黄芩汤中的四种草药是不是必须同时存在,而且必须按1800年前的配方比例。结果发现,只有当四味药综合使用的时候才可以降低化疗的副作用,也就是说它的抑制剂可能来自一个化合物。抑制剂中有三个靶点三个线,三个不同的机理在同时进行,互相交叉,即使压制一条线,其它两条线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而西药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证明中药不是由一个物质决定,而是一群物质,他们具有独特的靶点导向。这样我们就得出结论:PHY906可以阻止肠道损伤继续恶化,同时帮助已被破坏的组织还原。这个设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从不被看好到获得上亿试验资金赞助。我研究这个开始是为一个目的,后来慢慢深入的去剥,找出了新用途,引导新的基础研究和发展。不止是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实际上是在创新现代新的科学思路。如果不这么深入的研究,我不可能找到它的新用途。所以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你不能确定未来的走向。
但做基础研究可以带动临床的想法,临床的想法可以带回来基础研究,这是双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跟FDA交换意见,包括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大家都是瞎子摸路往前走,如果第一个路子走出去,拿出一条以后可循的路,别人就可以借鉴将来怎么走的更快。
当我们去申请美国国家资助做临床实验,审核的人多半完全不懂中医药,他们纯粹从科学角度去看,最后同意了资助,我们拿到了一年1.5亿的临床试验资助,这是相当大的一笔资助。
在我们试验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美国的同僚从一开始完全拒绝到开始怀疑,再到愿意让我探索,确实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在美国对化疗失败的病人展开二期临床试验。
药没有民族,也不分国籍。我是西药出身的,我确实不懂中药,但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中药的药理有相当好的总结规律。中药是治人,人就是一个系统,西方是治一个病,对症下药,这两个角度是可以互相交叉的,但是研究的走法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去走。
实际上,中药失败的可能性远远要小于化学药。因为化学药没有经过人,中药是有人服用的经验,除非是改良的中药,这种情况可以当新药处理。
我觉得我从研发PHY906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中药的精华可以实现共享。我那么多年的经验也愿意跟别人分享,2003年我成立一个中药全球化联盟,现在已经有139个学术团体参加,包括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国内很多单位。
中药不可能取代西药,西药也不一定能够做到中药能做的事情,将来应当是各取精华,发展新的医学。药没有国家的,也没有民族的,药就是药。它是科学,没有国籍之分。中药全球化必须要能够被全世界的管理机构接受。
中药全球化其实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按照西药研发模式,从植物中提取单体物质,如青蒿素;二是在宏观视角下遵照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研发。
其实在中国现有也有很多人不认可中医中药。西方走到整合医学,把几种物质合成在一起,其实中医老早就有,老早就是这个观念。我认为中药绝对对世界未来的医学发展有相当大的启发,我相信我能够被启发,我的同事也能够被启发。
创新药企业研发不能追求短平快。中国的企业在药物研发上追求短平快,做药业不能有这种思想。一个国家的计划应该有短期、中期、长期,一个创新的药业,也应该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不能要求立刻见成绩。
其实做中药的时间已经比做西药短,你不必再考虑药物筛选,毒性已经基本掌握了。就像我做的这个研究,也是老祖宗发现的,我只是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用途,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我很伟大。
我觉得国内的一些药厂基本上自己没有所谓内部研发部门,原因可能是缺乏经济支持。所以我希望在国际和国内都能出现两三家中药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是只靠自身研发,还必须跟工业界合作。
国内科学家有时候可能太盲目,深思的机会比较少,互相讨论比较少,接受挑战的能力还不够。我觉得国内年轻的科学家相比于西方国家,实际上很辛苦,他们独立经验不够,我想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的创新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未来将涌现出很多机会,企业要有耐心,一步步走,不要激进。(根据网络整理)
---------
治疗结肠癌的好东西黄芩汤
  近日,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传统的中药黄岑汤可以有效治疗结肠癌,帮助结肠癌患者化疗后更快恢复健康。
  研究显示:中药黄芩汤可有效治疗结肠癌
  目前我国肠癌的发病率在全身癌症中位列第三,肠癌的发病率年均增幅已达4%,早期肠癌没有特殊的症状,因此不容易发觉及确诊。
  60%的患者发现肠癌时,病情已经进入二期或三期。就拿早期结肠癌来说,症状包括大便习惯的改变,或者大便带血、变硬。有些医生看到大便带血,就当成痔疮来治,看到病人大便变稀,就当做肠炎来治。因此肠癌的误诊率很高
  根据耶鲁大学一组专家的研究,传统中药黄岑汤与化疗药物合用,结肠癌化疗后肠细胞恢复比单用化疗药物更快。报道还称,此前的研究已表明,黄岑汤可减少一些化疗副作用,如腹泻、呕吐等。
  虽然说放疗、化疗是目前结肠癌常规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中医药的配合治疗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达到增效减毒、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期及生存质量。
  结肠癌患者在放疗后如能及时配合中医治疗,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饮食与睡眠状况,增强患者的体质,那么对防止结肠癌的复发和转移会大有益处。
  倘若在结肠癌化疗的同时或在化疗后配合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益肝肾、软坚化瘀等中医药治疗,则可以较好地缓解化疗反应,有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中医治疗结肠癌的时候不仅仅注重患者局部病情,更加注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结肠癌治疗得当还是有生存的希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要轻易放弃任何的生存希望。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方剂来源《伤寒论》。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2组成编辑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3用法编辑
上药四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4主治编辑
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人则吐。
5各家论述编辑
1.《注解伤寒论》: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通寒格。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2.《医方考》: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可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可以补虚;复用芩、连之苦寒者,所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
3.《伤寒本旨》:食入口即吐者,阻在上脘,阴阳不相交通,故以干姜、芩、连寒热并用,通其阴阳,辛苦开泄以降浊;人参补正而升清,则中宫和而吐利可
6附注编辑
四味人参汤(《卫生总微》卷七)、干姜芩连人参汤(《医学入门》卷四)、干姜黄连黄芩汤(《伤寒大白》卷二)、人参黄芩黄连干姜汤(《麻科活人》卷三)。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干姜黄连人参汤”。
7医案编辑
俞长荣医案
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人参1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1]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按语
本证属上热下寒,如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因此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又因素来胃虚,且脉虚弱,故以潞党参甘温为君,扶其中气。药液不冷不热分作四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因胸间痞闷热格,如果顿服,虑药被拒不入。
中药方剂
【处方与加减】干姜25克,黄芩、黄连各25克,人参25克(党参25克)[1]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疼痛,饥饿时加重,吞酸,纳差。舌苔薄黄,脉细。本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伤寒论》用于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2]
---------
干姜
人参半夏丸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干姜 人参各14克 半夏28克
【用法】上药三味为末,以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一日三次。
【主治】妇人妊娠呕吐不止。
注 : 本方改为汤剂,名“干姜人参半夏汤”(见《产科发蒙》)。
------
胃反
病名。
①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
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参见反胃、翻胃条。
②霍乱病之别称。《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详霍乱条。
------
大黄甘草汤
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大黄甘草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大黄12克 甘草3克 [1]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通便止呕。
方剂名称 大黄甘草汤
药物组成 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处方来源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方剂主治 水黄。面目俱青,狂言妄语,语声不出。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分为2服。
用法用量 每服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
水入即吐 五苓散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另:四苓汤、?胃苓汤、茵陈五苓散 三仁汤
另:?
急性病热入营血时,口渴的表现是()A、口渴多饮B、大渴喜冷饮C、但欲漱水不欲咽D、口渴而不多饮E、口渴?瘀血内阻时,口渴的表现是()?A、口渴多饮B、大渴喜冷饮C、但欲漱水不欲咽D、口渴而不多饮E、口渴欲饮,水热盛伤津时,口渴的表现是()?A、口渴多饮B、大渴喜冷饮C、但欲漱水不欲咽D、口渴而不多饮E、口渴欲饮,水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时口渴的表现是()A、口渴多饮B、大渴喜冷饮C、但欲漱水不欲咽D、口渴而不多饮E(109~110题共用备选答案)A.渴喜冷饮B.渴喜热饮C.渴不欲饮D.渴不多饮E.但欲漱水不欲咽温病热入营A.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B.大渴喜冷饮C.口干微渴D.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多食易饥E.渴喜热-------?呛水《医宗金鉴》痘中杂证
毒壅会厌水难纳,溢入气喉呛始发,咽喉肿痛道路狭,甘桔解毒皆妙法。
[注]
呛水者,因火盛毒壅会厌门也,盖咽门司纳饮食,一为毒热所壅,则必肿痛,水不易入,溢于气喉,故气喷出而呛作矣,宜用加味甘桔汤
,或加味解毒汤亦可,此证见于七日前者,俱属恶候,若七日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作呛者,是咽门痘长壅窒道路而使然也,至结痂则呛自止,治者当于毒盛之痘,预用清理气道之药,不使热毒侵犯,自能免此患矣。
(加味甘桔汤)牛蒡子炒苦桔梗生甘草射干水煎服。
(方歌)
加味甘桔汤最良,痘证呛水效非常,牛蒡子合苦桔梗,甘草射干共煎尝。
(加味解毒汤)
玄参苦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尾赤芍生地黄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丹皮红花甘草生木通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加味解毒汤最灵,玄参桔梗麦门冬,归芍生地翘牛蒡,丹皮红花草木通。
另:?饮水即呛 血府逐瘀丸

------?
黄芩汤、黄连汤辩误《解析》
(2011-12-24 09:42:50)医忠百家
文不考则不可读,伤寒论更是如此,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以辩伪为一大特色,黄煌老师是当今经方人的旗帜,胡老、冯老精于临床强调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然而对黄连汤和黄芩汤的方证我始终踌躇,现不畏浅薄将自己对两方证的看法与各位分享、探讨,并希望大家讨论,真理总是不辨不明的。17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方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172,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方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这两个条文有几个疑点:1,太阳少阳合病,为何不用桂枝?根据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合病及协(挟)热利的桂枝人参汤可以知道这里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特点应该是有桂枝的;2,腹中痛,为何不用芍药?根据小建中汤、当归芍药散等可以看出张仲景是惯用芍药治腹痛的,不管是寒证热证,小建中汤就是虚寒证,配伍合适照样用。3,前面是“ 与黄芩汤 ” ,后面何来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 那前面是不是也是 “ 主之才好 ”?4,三条疑点同时出现,是巧合吗?基于以上分析,这两条应是:“171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连汤。”“172,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黄芩汤主之。欲呕吐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样一来,两条方证就从药证上看就恰好合适不是吗?请写下您的分析或者临床的实际情况,谢谢!欢迎讨论!以上思路来自50 味药证,仅供参考(可代表初学者疑惑之一)
余解析如下:
17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自悟:1.太阳与少阳合病:示此证由太阳传来,现以少阳为主。少阳为三阳之一,为热,须清其热,
少阳者,有其提纲相符《口苦咽干目眩》,今无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故用小柴胡汤去柴胡,余认为黄芩汤就是小柴胡汤的简易方,因已下利为主证,无明显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就用小柴胡汤的简易方《黄芩汤》
2.黄芩汤治下利,其性属里《相对于太阳便为里》,为实证,热证。临证中以口苦为指征,脉弦为特色来辨其方证
3.此下利者;多无中焦虚,故小柴胡汤去其参,力主清其热,若主参扶正,反倒有添足之意,断了它。
4.小柴胡汤条文讲,若腹中痛,加芍药,去芩。因此证有中焦虚,故去芩防苦寒伤中。5、由此断定:黄芩汤指征:临证中以口苦为指征,脉弦为特色来辨其方证,其人多有腹痛。
172,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自悟:1。胸中有热:黄连(味苦寒)医2.。胃中有邪气,腹中痛《邪气指寒》:干姜(味辛热)甘草(炙,味甘平)医《半个理中汤》
2. 上为热,下为寒,中为胃中有邪气,宜清其热,温其寒,中调气机:须辛开苦降甘调之法。首选黄连汤,
3.临证以欲呕吐腹中痛为特征,其性为上为热,下为寒。若无腹中痛,以痞为主,应首选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
4. 上与下:指相对而言,不可拘于一处。
(可代表初学者疑惑之一)
面瘫(歪嘴风)
【中药内服处方】白附子、甘草、羌活、全蝎、杜仲、续断、秦艽、地龙各6克,炒白术、当归、牛膝、川芎、僵蚕各10克,杭白菊20克,黄芪50克,老鹳草100克。一天一剂三煎三服,饭前半小时服用,服用时喝白酒一大口,3天减轻,给药10剂。(这个不要停,直到喝好病为原则。由于该药具备活血化瘀之功效,故女性患者朋友月经期间停止服用。)
【针灸处方】用三棱针挑刺口腔内咬合线3-5针(哪边歪挑哪边),最好口服1天消炎药以防感染(也就是在咬合线上挑破3-5个出血点,注意挑刺患侧的,别挑错了。新患者,挑刺一次便可,老患者半月挑刺一次)。
【外用处方】硫磺、胡椒、白芷、皂角各等份研成细粉,用纱布包成小包,塞鼻孔,左脸歪填塞右孔,右脸歪填塞左孔。一天换药两次,早上换一次,晚上临睡前换一次,给药10天(这个一定要注意,是塞健侧鼻孔,也就是塞好脸的那边鼻孔,在临塞进鼻孔的时候,最好把药包沾点水,也就是用水湿一下小药包,记住,只是蘸一下水,而不是刻意的去浸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药具备活血化瘀之功效,故女性患者朋友月经期间停止服用)。一定要忌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