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赵堡太极拳“背丝扣”所引发的一点个人看法

 llg1168 2016-06-18

    我不是练赵堡的。我青年时代练过陈式。我的老师是八十年代从陈家沟学出来的。陈家沟的缠丝是从陈鑫老先生的《图说》中出现的。在解放后得到发挥的。而以前是否有这个缠丝值得商榷。老辈人练拳其实很少在文字上去计较。功夫上身无法说的太明白。就犹如老子所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意思是,怎么去说明它,形容它呢?以前没有人说过它(并不代表就没有人证悟到它),今天让我说它,我只能勉强的用“道”这个字来定性好了!

 

    道理一样,陈鑫老先生是意在阐述陈式太极拳原理的时候,又能使得自己的书籍具备一定的独特性而对缠丝进行了全面的发挥。从其《图说》中所画的缠丝而言,是绝对值得商榷的!因为内家拳殊途同归的最后,东西都是在腰胯这里出来的。这里是内功,内劲的根源。所谓,劲起于根……形于手指,这说的是节节贯串,一气呵成。但是实际当中,太极拳的劲是从腰腹间顺着呼而往上下走,而下盘对地面有一个自然的松蹬劲,此劲和腰腹间下走的劲一碰而瞬间再往上返,这样,手,肘,肩,背不用力而自有力也!胡学智老先生的“金轴银线诀”对此有所大致阐述。

 

    缠丝在更早的时候应该属于缠法的性质。有其很深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并不必非要在整个拳式中都要那么的去硬性规定。陈鑫老先生说陈式练的是“缠丝精”。他不说缠丝劲而说缠丝精。

 

    我认为第一,它是个有文化的人,他的书是脱离不开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的。加之他要把家传之拳发挥到一个高度,深度,所以,他把孔子之易与家传之拳结合起来。

 

    大家是应该知道的,孔子的“四书”是具有广泛指导性的。在做人上中国人讲究中庸的好,而太极拳也是这么定性的。所以,陈鑫老先生就有了很好的发挥题材,就能有理有据的借此而树立体系。

 

    第二,因为它是文化人。它用“精”这个字首先反应出这个拳不是庸俗的,不是把式力气的那种劲道。其次,“精”可以说是精华,精髓。甚至是精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内在东西。是一种浓缩的,提炼的高纯度物质。练拳要求,精神内敛,敛神入骨。陈鑫老先生怕不是意在说明拳要这么练而才用的如此之字吧!


    我青年时代学陈式太极拳的时候,老师开始也教我要顺逆缠丝的练手臂的缠丝划弧。但是,那时候小,没耐性,还什么也不懂,也就是走走形式。如今,我虽然不练陈式了,但是在杨式当中,以我的体会,是完全有和陈式的缠丝相通的东西,从我练的杨式感受而言,赵堡的背丝扣我也认为是能够完全明白的。杨式和陈式的相通在于何处呢?和背丝扣又能有什么相通呢?我不说我练的杨式,我只说陈式的缠丝应该是怎么回事,赵堡的背丝扣是怎么回事就行。因为二者的这么回事在我练的杨式里是具备的。说彼自然达此。

    陈式太极拳的下盘练的是弓马架子。我看现在不少的陈式太极拳都是马步架子。这应该属于双重的性质。我记得我陈式老师教我的时候告诉我,弓马之马为更多承重的部分,弓马之弓要在膝盖这里往上,往外有撑顶之意。这个样子,就是两种劲在下盘无形的做着相反的挣扯。如果,再研究脚和地球的受力传导的关系,那么脚下往上的顶力和地球下吸的力就会各自顺着(譬如左马右弓)马步和弓步的一侧走。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相反的劲。这种劲能顺着形的撑顶而形成无形的缠丝。而在手臂上(譬如懒扎衣),左右两手的形状,内劲轨迹和下肢各自对侧的形状就会形成两个完成的S曲线。而这个S曲线的连接点,发源点就在腰这里。

 

    而赵堡的背丝扣用太极图来解释(其实杜元化老先生和陈鑫老先生都是一个目的,性质罢了,都是为了给自己的书立论。谁也别说谁的不是):“背丝扣是真空妙有的一圆。”

 

    这真空妙有值得一说。是分析判断杜元化老先生和陈鑫老先生不同之处的一个所在。真空妙有不是儒家的话,是佛道修炼中的话。这可以大致判定,杜元化老先生是在用道家的观点去解析太极拳的修炼。

 

    太极图是由宋朝陈抟老祖传出来的,由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将之发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在陈抟老祖传出来的图中还有一个无极图。也就是杜元化老先生说的“一圆”。无极图就是一个圆圈。无极图和太极图都是借用图像来说明宇宙状态和演化原理的。

 

    无极是鸿鸿蒙蒙,混混沌沌。不见具体之物事,却包涵孕育着将要发生的诸多物事。而无极状态向太极状态的演化在古代圣人的认识分析定性当中认为是感而遂通。这就好似站无极桩的时候突然有了想动的不由自主的传感一般,而有了变化。有了变化就意味着状态不同了,那么这种状态就被定义为太极。此时,就是表现的一动。而动被归纳为阳的属性。所以说,“太极动而生阳”,动到顶点的时候就必然是要静的(此就是太极拳阴阳定性,练拳之时如果不符合一动俱动,一静俱静的道理,形态,就是过或不及。就练不出中和的内气,内劲。)。静的属性被定义为阴。所以说,“静而生阴”。而“静极复动”则犹如静好比又归于无极状态,然后无极又必然是要成为太极状态的。

 

    如此,又是动而生阳。如此,“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简要的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来说明杜元化老先生“真空妙有的一圆”是什么个概念。而背丝扣若从这个概念去认识,就是一动一静而形成的那个S线。这个S线是从哪出去的呢?就是“腰间”,“腰隙”这个“圆”中出去的。是从这里出去后,往上下左右对侧走的这么一个轨迹。所以,无论是“缠丝精”还是“背丝扣”说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用各自的论据去论证罢了。杨式太极拳也无非如此去练,武式,孙式,吴式又能有什么不同!只是,这个事可以去用文字表达,也可以不表达。甚至,各门对此是尽量不做什么宣传的。因为,这是修炼内功的本质的条件之一。谁又愿意让一些核心的道理被太多的人知道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