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毕业照还在露姑娘的大腿?他们已经在海拔5000米的山峰上秀肌肉了!

 昵称835753 2016-06-18



姑娘们鲜嫩的大腿一字排开,在阳光照射下泛着诱人的光芒;她们依仗着各色的校园地标凹出独特造型,向世俗昂扬地展示着自己放肆的青春。每到毕业季,这类毕业照总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无论男女。



毕业季属于夏天,清凉就似乎成了永恒不变的主题。但直到碰到了这三个大学生,探小二(id:howtotrip)才改变了这个“成见”——原来毕业照也可以很“高冷”。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也是大学时期最浪漫的愿景。杨佳睿、逯海川和万富浩,这三位应届毕业生就玩了这么一场旅行,最后竟走到了海拔五千米的山顶,来了一组有可能是史上最“高冷”的毕业照。


和探小二(ID:howtotrip)谈毕业照的人是杨佳睿,来自四川雅安的帅小哥。


家睿和其他两名毕业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该校首届运动休闲学院户外方向的毕业生。和其他大文大理的专业相比,攀岩、野营、溯溪、高海拔登山、皮划艇等户外运动是他们大学四年的主修课程(希望能给考后填志愿的家长们提供一个可能的专业方向)。


这样的课程学习听起来就感觉吊炸天,当其他大学生还宅在宿舍玩游戏或者睡大觉的时候,这群毕业生已经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可以随时踏上与自然对话的征途。


在雪山之巅回忆大学时光的计划萌生于一年前。他们初步计划是,用30个小时,连登四姑娘山的大峰二峰三峰。这听起来似乎是一次时间紧任务重的登山活动,即便是从事高海拔登山的专业人员,没有长期的准备,登顶雪山也有难度,更何况是连登三峰。
 


别人家的毕业照有可能就是小伙伴拍脑袋的随机创意,但他们的想法则需要精心的筹划、耐心的准备。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让这个看起来很屌的毕业照计划落地。



毕业季不等人,几人只好选择在并不是最佳登山时间的4月实施计划。4月23日,三人到达成都。25日,进入四姑娘镇长坪村。26日进行登山前最后的结组训练和海拔适应,27日晚11点开始准备攀登,三人经过6个小时的跋涉,于次日凌晨5点抵达三峰大本营,随后进行拍摄前的“准备活动”——登顶。


在山顶摆毕业照的造型并不易,探小二(ID:howtotrip)攀登过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对此深有体会!在高海拔的空间,会有一种莫名的迷茫与混沌感,就像没睡醒的人又被重重地敲了一闷棍。


攀登雪山会让你迅速明白什么叫“全世界都与你作对”


探小主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自雪山往周围看,四处是白茫茫的一大片,这种白比姑娘的大腿白的还让人看着舒服。纯净的雪和松软的质地,会让饱受城市污染的你一下子放下戒备进入兴奋的状态。


但看上去很美的“坦途”却暗藏致命的危险。高山的路可没让压路机压过,崎岖不平的岩石只允许你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往前蠕动,在这种地方,除了小心慢行,其他都不好使。登顶中一会儿是风吹,一会儿是日晒,要么就干脆风雪交加,整个雪山都是雾蒙蒙的一片,让登顶的人身处云山雾绕的梦境之中。


深陷积雪中,重复着伸进去拔出来的动作,朦胧的氛围更会加重你的茫然,凡此种种都将人置身于精疲力竭与崩溃的边缘。
 

选择在非最佳季节登山,更加重了挑战难度。杨佳睿一行三人第一次尝试登顶三峰时,迫于恶劣天气,无奈全员撤退放弃登顶,向二峰大本营横切,然而此时一名队员出现了轻微高反症状。恶劣的环境和队员身体不适的双重打击,很明显使全员的攀登速度和心态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在横切二峰的最后25米处,需要直上一块特别巨大的岩石,岩石后侧是大石板,由于积雪太薄,极易产生滑坠。在杨佳睿认为攀登难度超出全员能力范围,无奈再次撤退。全员被迫再切向大峰大本营,此时是上午十点。
 

路线频繁更改对队员的攀登心态和体能都产生负面影响,加上切往大峰的路况比较糟糕,很长的碎石坡加上积雪,令人行走困难。中途一名队员滑倒,肩关节旧伤复发,坚持1个半小时后,高反进一步加重,于是下撤,返回酒店。


回到酒店气氛变得沉闷,杨佳睿说,大家各自回到房间,回想一天三次被迫撤退的经历。短短三十个小时,现在已经浪费了一大半。虽然成功在三峰大本营拍摄了毕业照,但是未能成功登顶,这对于三名专业运动员来说,未尝不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很难想象在艰苦环境里依然要接受失望对内心的折磨,是怎样的无奈与失落。所幸的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在剩下的十几个小时里,他们重新制定计划,决定向5000米高峰挺进。
 

杨佳睿和逯海川,两人于29日凌晨3时30分再次出发。这一次似乎幸运的多,两人沿无名峰(4700m)旁的路线直上再绕进,11点成功抵达第二座无名峰下。紧接着,在没带技术装备的情况下,徒手攀登,成功登顶5000米山峰和附近两座卫峰。原定计划时间所剩无几,不过既然已置身雪山之中,不妨继续攀登,挑战极限。



两人决定攀登位于二峰附近的一座无名峰(5000m),当时周围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无法准确定位周围环境。途经一处陡峭的悬崖时,杨佳睿走在前面探路。虽然戴了太阳眼镜,但此时他仍然出现了轻微的雪盲。加上较厚的积雪和复杂的地形时刻干扰着他的判断。走了几步之后,杨佳睿在逯海川的提醒下绕道行进查看。正是这次的决策救了他。“我以为是平地,结果海川叫住我。绕过去一看,下面已经是松软的积雪,如果当时再往前多走几步,就会踩空而滑坠冲下悬崖”。

 


最终,两人于13:58分相继登顶,在顶峰再次进行了一系列留影和感谢,一小时之后,天气突变,两人决定下撤。


上山容易下山难,在下撤的过程中,天气转向恶劣,风雪更大了,加上紫外线过强, 着实给两人带来了一些麻烦。杨佳睿冷静地分析了之后,与逯海川一起迅速制定了新的下撤路线,先顺着山背横切过去,然后绕过去程的整个山脉回到马道,总的来说此次攀登较顺利,但两人的面部还是出现了较严重的紫外线灼伤。

 

相比于拍摄一组令人艳羡的毕业照,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登顶的满足,是这次计划中最值得他们留恋与回忆之处。在极度恶劣的环境里,队友之间仍然不抛弃彼此,共同进退,同甘共苦,这样的友情与协作精神,在毕业照那三副兴奋的面庞中就足以体现出来了




高逼格登山毕业照如何出炉?我也想来个登山毕业照,咋整?运动休闲学院户外方向又是个什么鬼?

周六晚上八点,扫码加入howto探险旅游分享会,解答你对“高冷”毕业照的一切疑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