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丨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王羲之《奉橘帖》解析

 夕夕罗7709 2016-06-18



《奉橘帖》作为唐代王羲之双钩廓填的响拓本,对于研究王羲之书法真迹的原来面目尤为重要。它虽然只有两行12个字,但足以显示王羲之行书的风神意态。下面我们就现存王羲之摹本、刻本与《奉橘帖》相比较分析,以充分展示王羲之在结字细节上的风采。


一、《奉橘帖》的临习价值

  选出《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百”,       与《奉橘帖》中的“百”  这两个字如出一辙,可以推断,《奉橘帖》是出自唐内府无疑,并且,怀仁和尚应是在此本的基础上进行集字镌刻的。这也能够证明,《奉橘帖》是王羲之真迹摹拓,是上好的王书临习范本 。


二、精妙之处见风骨



《奉橘帖》中的“霜”字。

 从霜字细节可以读出他的精妙。仔细看两个横画的处理,充分体现出王羲之在书写过程中的变化多端。这是刻本所达不到的效果。首先,第一个横直,第二个横曲。其次,第一个横重,第二个横轻。两横的起笔收笔的变化,形成了这两个横的张力。同时,他又以粗细的变化让这种张力交织在一起。所以,对于我们应该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如何临习刻本,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答案。 

这是刻本,但是完全不能展现出王羲之的风采。所以临刻本时,更要万分的注意。如此大小的方寸之地,能有如此精心而自然的表现,唯有王羲之能做到。第三,两个横之间的笔势关系,仔细观察两横之间有非常微妙的夹角,同样是向右上方斜,第一横稍平,第二横比第一横稍向右上方斜。第四,在行笔过程中笔的起伏用1来表示起,用2来表示伏。变成波段为1212121 完成点画。就这样,第一点:直曲,第二点:轻重。第三点:笔势。第四点:笔的起伏。这四点相互交织,互为关系。王羲之就是在这两笔之间表现结构和用笔相融相和,精彩的自然流露,精到非常。



王羲之以后,已无有如此变化者。王羲之随手写的关于摘桔子的一张便条,随便之中见不凡,汉字的艺术空间之美在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集王圣教序》与响拓本对比

 


这两个是米芾的



这是陆柬之的 



这是文徵明的 



这是苏轼的 



注:转发分享,截图发至后台,幸运读者均可获赠下附精美书法小品一件。每条消息都有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