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不要让书法大展把你们引入歧途

 北京老伍 2021-01-05


一些现象已经形成了,那现在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让这个书展高质量有序地办下去呢?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105集:“书展江河如下”与“今”字。

主持人:田教授,欢迎您又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我们网友提出的一个问题,网友说很多的书法名家现在都普遍的不参加书展了,先问一下有没有这种现象?

田蕴章:事实是有。

主持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吗?

田蕴章:是。

主持人:嗯,然后网友在回帖中,在帖子中说现在是这样一种现象,以前书法家协会搞书展的时候,搞书展的时候,我们的很多的名家经常是纷纷投稿、纷纷参加,非常的踊跃,到后来呢,逐渐逐渐的淡化了。

田蕴章:越来越少。

主持人:越来越少,而且到最后基本上就没有这种书法家,我说的是著名书法家参加这种书展了。在那里面看不到我们熟知的名字和熟知的作品了,觉得很难理解,就纷纷猜测,说是不是现在普遍的这个水平降低了,我们的书法家不愿意参加书展了,或者说是因为我们的书法家不参加书展才造成了我们的书展水平降低了呢?

田蕴章:你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有,我们来试着谈谈这个问题。这个在82年吧,是82年还是83年,全国书协成立,成立以后,当时的名家济济,大家都在这个踊跃地参加全国举办的书展。

主持人:对。

田蕴章:书法展览,很多很多的名家都去热衷于参加展览,这个当时的评委们就是国家当时非常著名的一批书法家在做评委,所以那个时候呼声很高很高。后来呀,就是这些名家们越来参加的越少,是什么原因呢?

据我个人一家之见,就是有两个原因吧,第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个人,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了,书法的润格也越来越高了,他们对于参加不参加书展,对他们个人来讲无所谓了。你参加之后吧也对自己没有多大光彩了,不参加也没有什么损失,甚至越参加书展后来就带来损失更大,怎么会带来损失呢?

主持人:为什么呢?

田蕴章:因为他参加展览的时候,他有可能不入选,比如说他是一个省里面的一个名家,他参加展览以后结果被淘汰了,其他水平很一般的人却入选了却获奖了,而他被淘汰了,这面子上非常。

主持人:很尴尬。

田蕴章:对对对,非常尴尬,很没有面子。可是这些人他们真的要参加了以后他还得交几十块钱的报名费,什么参评费,就要这些了。一旦你被淘汰之后还不退稿,就是你写的字寄去这样这样,明明他这张字比如说能卖5000块钱,平常的普通价格能卖5000块钱,结果呢他得给你几十块钱或者30或者50,给了你钱之后你还不退稿,他这张作品白白牺牲了,面子又丢了,最主要是人财两空。

主持人:得不偿失,他就有点。

田蕴章:得不偿失,所以这是一个,再一个他已经成名家了,他就是入了选又怎么样呢?

主持人:对他没有什么意义。

田蕴章:对对,这是一个原因,得不偿失,这个参展。

主持人:其一。

田蕴章:第二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后来的评委有一点看不起。

主持人:不是很认可看来。

田蕴章:他不认可,你新上来的评委,他觉得他的作品拿去让你去评选,他认为有点丢份。

主持人:这种情况。

田蕴章:比如说有一位咱们姑隐其名,天津的一位书法协会的副主席,这位朋友跟我年岁差不多,关系都不错,有一次我参加了这个全国的展览,就说还有五六年前吧,因为当时是有一位领导,文化部门一位领导说因为这次展览很重要,争取天津多入选几个作者,增加这个名次。我因为投稿的时候入选几率相对高一些,就要求我去参加,实际上我也对这个展览,全国书协的展览越来越淡。

主持人:越淡化。

田蕴章:就不觉得有什么吸引力,但是领导有这个意图我就写了稿就参加了,结果我刚写走之后,这位副主席先生他就跟我见面了,他指着我,因为我俩关系很好,他也不客气,他指着我鼻子说,他说田蕴章你不嫌丢人吗?你把字拿去给那些评委们看,他们懂什么呀?让他们说三道四的你不感到丢人吗?

主持人:那代表了他个人的一种态度、一种认识。

田蕴章:说是个人这样,很多人是这样,很多名家们,他们一旦就是说,早已经是中国书协的会员了,也不会因为你多几次还会给你另外的待遇,不会的,即使是真的获奖了,你给他个万八千的这个奖金也好、奖品也好,他也看不上,因为他随时可以一张字卖几千块钱,他有把握的,因此这些人渐渐渐渐地就不参加了。

无外乎这两种原因,一个是参加展览的得不偿失,再就对这些评委他不认可,因为评委是一代一代的在更换,八几年、九几年到这个世纪以后,评委不断地在调整,这调整的当中有些个人就是原来那些名家们看不起后来这些评委。这是有关系的,就像你说的这个,由于名家都不参加了,使这个展览每一届的水平都在阶梯性的下降。

主持人:也是在逐渐降低。

田蕴章:逐渐地降低,更多的都是一些年轻人们。比如说这个你这个年岁的人,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人们都希望能参加展览,因为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展览好能够入选成为会员,成为了会员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大家认可是书法家了,因为你连会员都不是你就无法说自己是个书法家。

主持人:对,可以提升自己的名气。

田蕴章:所以现在约定俗成的大家,一旦是取得了一个会员的资格,你就有理由就有资格说自己是个书法家,你也有一个炒作的前提,所以很多的年轻人蜂拥而至来参加展览。那么名家们越来越少,于是参加展览年轻人们入选的几率就越来越高,获奖的几率都会高起来。

所以呢,名家参选越来越少,低水平的年轻人们参加越来越多,当然我说低水平是指的一部分,当然在年轻人当中我们也不能说就以年龄来划定你的水平,那当然是不科学的,年轻的人有时候也写地很好。就说获奖的入选当中也就确实有高水平的,但是整体数,那些名家们不参加肯定是对这个展览质量有所下降有所减低,这是实际的。

主持人:那田老师,刚才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那现在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让这个书展高质量有序地办下去呢?

田蕴章:恐怕不容易。

主持人:不容易。

田蕴章:恐怕不容易,不容易原因就是说现在这个审美的标准跟过去不一样,就是对书法评选的这些个条条框框跟过去不同,像我们这代人很难适应。

主持人:有哪些不同呢?比如?

田蕴章:你比如说,现在你眼前放的这张宣纸,我以前投稿就是我在宣纸上,我或者打了格了,画了界格,或者是叠一叠格,或者是没有叠格我就这样写,我的手段就只这个,写字之后盖了印章,用信封封好之后然后寄去就算完了。

现在很多的就是美术加工的东西太多了,像我们这代人很难适应,从审美上也不能接受。

比如说把纸上弄成了很多的颜色,五颜六色的,很多的装饰,弄这种团扇形,一段一段,或者盖上很多很多的印章,这评委现在标准越来越跟过去不同。

有一位就是去年的年底,开了一次叫这个国际的书法高峰论坛会,叫这么个名目,天津去了三个人参加了,全国各地还包括日本的、韩国的、新加坡的,很多的书法名家都参加了。然后天津有两位副主席和我一起参加了这个会,并且我被列入发言的人之一,在台上去做一次讲演。

其中浙江有一位书法名家也在那做讲演,他讲的话我就不能理解,我或者说不能接受,散会以后别的朋友问我,你认为这样讲对吗?我觉得就是审美标准的这个混淆了现在,我们这代人接受不了。他说什么呢?他说一篇作品,你的字写地挺好,结构、章法、布局、点画等等内容都是好的,都没有问题了,只能给你60分。

主持人:那满分是多少分?

田蕴章:满分应该是100分。

主持人:那那40分呢?

田蕴章:他认为那40分的话不应该从书法本身来选拔,应该从其他的另外的装饰呀,什么美化它呀,美术的一些手段等等。和另外的独具风格的一种,所谓独具风格是指你制作型的一个很多附加条件放在一起才能够那个100分。

我听的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大家问我的时候,说另外那些东西又不属于书法范围之内的,但是显然他们是评委,但是他们就拿这标准来评量我们,所以我们肯定做不到,我们做不到的话投稿就白投。

先不说牺牲什么,无所谓,但是你投进去之后然后你泥牛入海无消息,也没有人给你答复说你究竟是哪不对,也不给答复,评委与也并不点评,因此就是糊里糊涂的你就被淹没了。所以一次两次这样下去,名家肯定就不愿意再参选了。

实际它内部的这个书法的审美标准现在已经变了,所以这些东西应该进行叙述讨论,就是评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还有的人这样,你写完字一看你写地就是欧体字,淘汰,一看你写地颜体字,淘汰。为什么呢?说你没有个人面貌,没有个人风格,你好坏不用说,只要是你不是有自己的独特面目的,一律就削掉了。

于是大家现在不争第一,只争唯一,明白我这个意思吗?

主持人:明白明白。

田蕴章:他不争第一,说谁好咱不管,咱争与众不同。

主持人:要特色不要个性。

田蕴章:跟古今中外人都不同,专门追求特色,因此这批人老的书法家们都是从小临帖起家的人,他写出来之后,他肯定不像张三便像李四,所以只要一像他就淘汰你,因此大家都只能就退给别人。

因此这些的原因导致着这个书法的展览实际上水平上每况愈下,尽管有些的年轻人们在这个时间当中都获奖了、入选了,也都是沾沾自喜,实际上我却奉劝这些年轻的人,你们务必的不要忘却那些老先生们,要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学习,不要因为展览把你们引入歧途。

【未完待续,接下来讲解示范“今”字楷行草技法 】

“书展、评委”相关内容:

书法评委们能真正做到“唯明克允”吗 029

书法评委们是如何评选参赛作品的 030

为什么说“评委好色”?喜欢行行草草 031

书法家要想死得快,多办展览! 043

(链接可点击;回复红色数字,即可阅读当集详文。)

讲座视频



文字编辑/彭澎

动图制作/大彬


系统讲述,正统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