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今天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写完文章了;二:明天聊复盘,没有文章好写,所以,今天的主题文章等明天写了,明天发。大家可以先看一下今天的视频。现在发的文章,是我两年前写的,今天早晨直播聊到经济学,就想到发出来。 一 大一暑假,我回家的时候途径菏泽,去书店看书,发现了一本《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心想,大师写的科普书啊,赶紧买了下来。买了之后才发现,写书的不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而是他的儿子——我记不得他叫什么了。 那本书,我看了前面几页,就没有再看——好吧,原谅我也受了名人效应的毒害,如果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写的,我肯定就看完了——那几页书,介绍了一个经济学概念:沉没成本。 简单来说,沉没成本是指“已经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对待沉没成本的正确态度是,投入了就投入了,失去了就失去了,我不管它,专注于当下。 举个例子:我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结果发现电影很烂,此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我花钱买的票,无论电影多烂,我都应该看完它,否则,就太亏了;二:我为电影票支付的钱是沉没成本,已经不可能收回了,此时,我应该做的是,马上离开,不能为一个破电影再浪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了。 这两个选择里,第二个选择,就是沉没成本的思维。 好吧,这种思维,在交易里,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止损。 也就是说,不仅做交易需要止损,做事情也需要止损,避免因为牵绊过去的付出,而导致未来更大的损失。 这种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一个是我们上面说的,不能受到沉没成本的羁绊,该止损就止损,不要想着挽回已经形成的亏损;二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注意,尽量降低我们的沉没成本。 二 关于第一点,我们前面举了看电影的例子,再举一个交易者常见的案例。 我经常听到“尽管我已经亏了很多钱了,但是,我不能退出”的说法,总是感觉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我在这里亏的钱,就一定要在这里赚回来”,对此,我一般建议,从哪里跌倒,就在那里趴着睡会吧,否则,你只会无意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 对于这样的投资者,他们没有认识到的是,他们过去的亏损,已经成为事实了,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这个既定事实。所以,“我要不要继续做交易”,只取决于,“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否适合做交易,能否做好交易”,与我之前亏了多少钱无关。就好比你考虑一笔单子要不要出场,只与现在有没有出场点有关,而与你的进场点、你是否盈利没有一点点的关系,尽管我们习惯于把这些没有关系的东西连在一起思考。 所以,我有一个期望:当我下一次问一位投资者,你为什么要做交易的时候,他的回答不是“我在这里亏了很多钱”或者“我很喜欢这行”,而是“我的能力在这,我能做好这个”。这应该是理所应当的,说个夸张的例子,如果我们面对一位医生,问他为什么要做医生,他说我以前给人做手术,出过很多意外,死了很多人,所以,我要把医生这行做好,我们一定无法接受这种逻辑,而且马上拒绝他为我们医治。 如果某些投资者的资金有自由意志,或许,它们也会拒绝那些投资者操作它们。 三 因为“承认既定亏损”仅仅是一种事后的无奈之举,最多也就是避免亏损增加,所以,难免会让我们觉得,沉没成本的概念,对我们的帮助也并不大。但实际上,沉没成本的思维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做好规划,避免巨大的沉没成本出现。 还是以交易的投入为例。 我接触到的投资者为数不少,但仅有一位,对自己的资金做了完整的规划,甚至专门拿出了五千美金用来爆仓。是的,你没看错,那五千美金的作用,就是让他体验一把爆仓! 当时那个账户,我是能够实时看到交易的,所以,看到他有亏损单未处理,就很奇怪,问他的时候,他说,凡事自己不经历,总没有深刻的体会。他一直想体验一把爆仓的感觉,以便于对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期货投入资金大,不舍得,现在做了外汇,几千美金,就舍得了。 这种态度及处理方式,我当然是不认可的,如果凡事都需要自己体验,如果交流与传承没有意义,那我们是不是要回到钻木取火、尝百草时代重新开始?但是,这事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我很是认可:对自己的资金利用,一定要有完全理性和明确的安排。 如果有这种思维方式,同时,以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安排资金,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有效地低风险地利用我们的资金。 给个建议吧: 把自己的资金分成三份,第一份是不用于交易的资金,应该至少占70%;第二份是用于交易学习的资金,最多3%;第三份是正式做交易的资金,最多27%。 在这里面,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不能拿家庭总资产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做交易,更不能借贷交易,但是,我们很少强调,我们需要有交易学习的资金。 所谓“交易学习”的资金,并不是用来买书、参与培训的学费,而是“成长阶段用于亏损的资金”。当然,这个“亏损”,与那位朋友的故意爆仓截然不同,而是成长阶段、验证方法阶段的正常亏损。 如果我们利用这3%确定,我们可以做好交易了,那就动用27%正式进行交易,即便那3%全亏了,也很容易赚回来;如果亏完这3%,我们认为我们有可能做好交易,但还需要成长,可以最多再拿出3%用来学习;而一旦我们确定,我们无法做好交易,就赶紧退出,这样的话,我们最多亏损3%或6%,对家庭的生活质量基本无损。 这就是沉没成本的第二个思维:一定要注意降低沉没成本,避免自己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 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还需要专门配备“交易学习”的资金,如果你觉得“沉没成本”的概念挺有意思的,那我愿意为你推荐我老师的一个观点:“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来说,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想到老师这句话和弗里德曼的书,是因为偶然跟同事聊到这块,不过,我们没有聊沉没成本,聊的是,机会成本。 五 我们有一定的资源,无论是钱也好、人脉也好、时间也好,投入到某一件事情是投,投入到另外一些事情也是投,假设我们的选择只有A和B,那么,投到了事情A,就不可能投入到事情B,此时,投入到事情B所可以产生的收益,就是我们不投入事情B而投入到事情A的机会成本。 复杂一点,假设我们的选择很多,A、B、C、D,那么,我们投入到事情A的机会成本,就是投入到B、C、D的最大收益。 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告诉我们,考虑做某一件事情的成本,不是考虑我的直接投入,而是考虑不投入到这里,投入到其他地方去,会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能够产生更大的收益。 之所以跟同事聊这个,就是忽悠他坚定地在团队做下去,因为,“如果你不在团队做,在其他地方,一年几万、十几万的工资,又有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你投入到团队的,不是一年的时间和自己的智慧,而是一年几万、十几万的收入,你愿不愿意投入这个,以换取在团队里的成功呢? 六 回到交易中。 机会成本,与交易最直接的交集就是“选股”。 我们之所以要挑选股票,而不是随机地买股票,或者直接购买大盘指数基金,原因就是,我们希望尽量降低我们做交易的机会成本。 当然你说,我做黄金,没有股好选。没有股好选,但我们可以选择“交易段落”吧,假如我们是做趋势的,那么,如果我们只交易趋势明朗的段落,是不是也能够有效降低机会成本? ——我们生活在一个“稀缺性”极强的世界里,对于交易而言,稀缺的,就是交易资金。所以,我们要充分珍惜我们的交易资金,为其选择最适合交易的时段,而不是盲目使用它。这就是为什么,在讲技术方法的时候,我总是会先讲多头空头,讲多空的延续和强势延续,它背后的寓意就是,如果我们只做多空延续甚至强势延续的段落,主动放弃一些机会,我们的交易,是不是能做的更好? 七 说到交易者的机会成本,其实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我们为了做好交易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因为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交易,懈怠了自己的家人;而又因为成长过程过于复杂,长时间的亏损无法避免,恶化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为了交易,我们搞坏了我们的全部生活! 想到这个,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富兰克林的《哨子》,感叹说,为了一个哨子,我们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其实,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任何事情的收益,与它的门槛是成正比的,连锁超市比小卖铺的门槛高,所以,一旦能做好,连锁超市的收益要远远超过小卖铺。 交易呢? 因为交易的门槛极低,交易的平均收益居然是TM负的! 当然,我们知道,做交易成功的人收益极高,所以,我们更应该知道,尽管“交易”的门槛极低,但是,“交易成功”的门槛极高。 所以,还是那个概念,尽量降低自己的机会成本,拿着3%的家庭资产,安排好交易、工作与生活,努力进入那个10%的范畴。如果不能,至少这是我们可以承受的损失。 八 最后说说那本书的后续故事吧。 一位同学借去了那书,没有还给我,而我也没有找他要,那书,就此不属于我了。也就是说,在为那本书支付了几十块钱的书费之后,我不愿意再为它支付找人要东西的腼腆了,沉没成本嘛,丢了就丢了。 而同时,他的舍友借走了我的《吉檀迦利》,长时间没还,我去找他要了。与腼腆相比,丢了这本书,机会成本更高。 |
|
来自: zhoubaifeng >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