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冰:当你用至高信仰朝拜佛像时,奇迹就会发生!

 收藏微信文章 2016-06-19

佛像雕塑者李冰
雕塑法门,怀初心,静静修,缓缓行……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切合当下民众审美趣味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象。

1975年,李冰生于四川仁寿。现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传统雕塑创作工作和教学工作,主张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应该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切合当下民众审美趣味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象。


年复一年追溯着传统雕塑文化,详查资料阅读文献只为一尊菩萨庄严,信仰是他手中的塑泥、坚守传统文化是他一生的修行。——象牙塔里的中国传统造像艺术文化传承者,李冰。

李冰出生于四川,故乡有浓厚的传统宗教文化,乐山大佛、峨眉普贤、大足石刻、千佛崖等一系列佛国瑰宝散布其间,对四川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李冰从幼年时期就对雕塑情有独钟,一开始的塑造即由心而起,塑造心目中的佛像雕像,一至如今,未改初心。

见到李冰的地方,是在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工作室,屋子里不断传出跌宕的敲击声,学生们在忙着做雕塑,李冰在旁不时指导——这次的采访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

抟泥塑韵
与佛结缘

李冰儿时生长在僻静山乡的一个山坳里,玩伴极少。

家中贫困,兄弟姊妹众多,放养鸭鹅的差事自然就落到了最年幼的李冰身上,鸭鹅赶去田间山地,捏泥人儿就成了守在旁边的他最日常所做的事。

▲李冰在创作

从一开始做的即是身边所见的鸭鹅鱼虾逐渐开始做门神土地,八戒悟空,以及心念中的各种想象中的神佛人物,久而久之,在乡间居然小有名气。

一日,父亲的一位朋友想请李冰做一尊地藏王菩萨捐给成都的昭觉寺,李冰就这样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正式作品。

佛像送到寺庙后,那位朋友认为李冰有佛缘,希翼他拜在寺里一位得道高僧门下,但那时的李冰只对佛像感兴趣,并没有听从出家的建议,却因机缘巧合,随即拜师于正在昭觉寺内制作千手观音的浙江东阳木雕师傅潘朝斋先生。

由此,李冰正式踏进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大门。

几年后,李冰因对雕塑的喜爱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进入考场之后才发现,雕塑系最重要的专业考试之一是在现场做泥塑肖像写生,但他却没有学过这门课。

考试时就只能根据做罗汉的经验来做肖像,因为做菩萨要抛光,所以他做出来的肖像是考场上最光溜的,因而给系里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一次上课中那位老师说:“你们这届考试的时候有个同学做的人像就跟罗汉似的,还挺生动,不知道最后考上没有?”那个同学就是李冰。

勿忘初心
雕塑即修行

谈及信仰,李冰认为彭富春先生在《哲学美学导论中》反复强调的美和艺术是欲、技、道的游戏的观点是艺术的真谛。这里面的道指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信仰。

现代人的信仰伴随太多的功利性,而不是为了获得智慧的开启,尤以许多将佛像雕塑仅作为获取利润的工具的雕塑人为甚。

既没有从初心出发的对创作的欲望,也没有更多的哲学美学、宗教学的思考,也就是对智慧的追寻,只追求技艺的娴熟和利润的高低,这样的作品必然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

关于此李冰举例说,一位师傅造佛像时如果想得最多的是:能不能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换取更多的经济回报。

工期算下来觉得划算就去做,根据回报多少来决定佛像的精致或是粗糙——这就是忘掉了初心。

▲李冰制菩萨作品

古代的匠人们做雕塑时,完全是因为喜欢,他们在做雕塑过程中获得快感的同时更收获了信仰。

“佛教上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我们做雕塑就是雕塑法门,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李冰认真的说。

“信仰”二字是李冰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在他看来,信仰是塑佛的初心、本心、核心,更是每一位塑佛人不可弃守的底线。

完美契合的传承与个性
是最好的创新

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如何创新?

李冰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就像是一个“高手”之间的传递,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站在一个个巨人的肩上前行,要在集前人所有长处后再回到现实中进行运用,这就是传承。

但在传承传统的情况下仍需要保持和具有个人特质和时代特征。

对佛像雕塑来说,佛像在传入中国的时候,匠人逐渐把印度的造像慢慢中国化,从龙门、云冈、麦积山到大足,是逐渐中国化的东西,每一个雕塑都在前面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

工具变了,材料变了,世界观变了,如果从整个佛教雕塑造像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的话,在每个时代背景下,最契合的传承并加入自己的元素就是佛像造像上最好的创新,当下也如此。

制作自己满意的
一尊佛像

眼前的这尊未完工的水月观音菩萨面容丰满,慈眉善目。

李冰已经做了三年。

▲水月观音

为了制作最完美的菩萨像,李冰查阅了100多篇相关论文及大量的图片,集成所有资料中描述佛像最成功的特点。但这仅仅才是李冰大量自我检验中的一次。他说,这条路很长,但他会一直走下去。

快速化的时代
传统雕塑文化不需要温室

和发展快速、媒体曝光率长盛不衰的当代艺术相比,传统雕塑好似不再被大众所青睐。

传统艺术的定位在哪里,这是李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不过从他脸上淡然的表情看来,传统艺术虽然走得慢,但却是永远扎在这片泥土里的。


▲李冰其他作品

李冰讲的很形象:当代艺术就像一棵游离在植物界边缘的幼苗,媒体、社会的关注是温室,幼苗只有靠滋养来成长。而传统雕塑一直都是参天大树,并随着时代前行至今早已落地生根,牢牢扎在了中国这片热土上。

李冰说,这棵任凭风吹雨打的传统雕塑文化巨树,从来无需温室。

工匠精神就是
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件永恒的事

选择艺术,就是选择一直探索自己的方向。“寻觅寄托生命的永恒物相,探究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是李冰的自我评价。

在李冰看来,雕塑也有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的修养境界更加圆润,从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尽可能的完美。艺术之路上,唯有不断的跟自己较真,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李冰临摹的文殊菩萨像

李冰信仰佛教,他眼里,身体存在于世不过百年,但制作的菩萨像却可以一直流传下去供人礼佛朝拜,因为佛像融合了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并以这种方式去和后人对话。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件永恒的事,他不得不更加认真和虔诚。

李冰说,这才是佛像雕塑者应有的工匠精神。

传统造像似长河,他似一粒沙,沉淀是他一生的使命。


对话
李冰

五台山佛学:塑造佛像是一件非常消耗时间的事情,在造像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吗?

李冰: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实际上不到一百年,真正能从事创作或者能够做事的时间少之又少:

从16岁开始干活,干到60岁左右。因为古代人寿命不长,这个都算很多的了。

现代人读书学习,考试工作,婚姻家庭,孩子教育,休息睡眠,等一系列的各种固有的事情。

所以满打满算,认认真真从事佛像雕塑工作,一生中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来从事做雕塑这个事情。

如果你在这本身就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还享受不了造像全过程的快乐和满足,就是毫无疑问的信仰缺失。

在快乐享受的状态下做雕塑时间流失尤其的快,其实现在特别渴望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能让时间慢一点。

五台山佛学:中国的传统雕塑如何更好地去创新?

李冰:通常雕塑界所说的创新指的就是创作,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雕塑从来就没有创作这一说法,应该叫做传承加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只是比前人做的新一点,而不是说做菩萨最后做出来不是菩萨了。所以我觉得做好传统雕塑要静下来,认认真真,用这个社会的材料和社会的信息,再加上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回望历史,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大足石窟等每个遗迹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有的人觉得传统雕塑是古老的,好像没有生命力了,而我觉得,只要能做出契符合时代审美,同时根植于传统雕塑文化的作品,就是生生不息的。

五台山佛学:现在的佛像大都是由工厂作坊批量加工而成,你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李冰:大量工厂作坊批量生产佛像,要分为正反两个方面来看看待。

总的来说是好事,批量重复加工宗教造像,可以降低造像成本,让更多的庙宇信众能够恭请自己喜欢的造像进行供养。

这里面有做的好的,也有粗制滥造的,究其原因大多造像缺乏系统的传承和严谨,往往会在宗教教义,造像仪轨,或庄严效果等方面出不少的纰漏。

宗教造像首先是信仰的产物,而不是信仰是造像的产物,这个本末倒置了。

一尊佛像的制作,首先要考虑佛经教义,造像仪轨,还要考虑寺庙布局、建筑、等等各方面的东西,是需要有相当的佛学修养和艺术修养才能真正做到恰到好处的,这个是需要多方面的专业培养的。

当然,从教育角度来看,我觉得传统造像艺术如果能在艺术类高校中有更多的系统性课程的话,就能培养更多更为专业的雕塑家涉足传统雕塑领域,从而逐渐改造和提升民间造像者的整体素质,推进这个领域专业化的发展。

抛砖引玉,作为美院雕塑系专业教师我正在为引玉而抛砖。

五台山佛学:传统雕塑和当代艺术相比较,曝光率较低,社会对其认知较浅,你认为传统雕塑文化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李冰:您觉得在咱们国家的寺庙,道观,博物馆,跟当代美术馆画廊数量哪个多?

一定是前者多。

传统艺术是润物无声,是生活本身,是组成这个社会机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不需要每天在电视、广播、展览上面秀的。它就是咱们这民族实体的组成部分。

传统雕塑本身就是一棵参天大树——中国文化组成部分里的儒释道是社会各阶层的信仰,从孔孟造像,到观音韦驮,到太极三清,早已烙印在咱们这炎黄的潜意识里了,是咱们肢体组成的一部分。

每座道观,伽蓝,博物馆,书房,案头,博古架都是一个传统艺术的雕塑馆、绘画馆。从文人雅士到凡夫俗子,无论关注与否,他们都在被传统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着。

传统雕塑在这已经存在的文化环境和土壤里,最需要的就是能有更多更好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出现,让传统造像艺术焕发更为美好的光彩。

五台山佛学:你准备做多久佛像?动力是什么?

李冰:人的肉身很短暂,所以我打算一路做下去,我现已到不惑之年,要做到做不动的时候,尽可能的多做勤做,做自己满意的作品。

中国传统时间观是轮回的,不可烦躁,清晰明了,静心享受泥塑之乐,践行圆融之道。

很多学生看我花三年多的时间做一尊水月观音像,问我:‘老师你做这尊菩萨卖多少钱,是不是接了活?’这就是现在常有定式思维,无订单商业不做佛像。

我觉得学校是一个教学平台,教学平台就应该做真正的研究,教学平台就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以及这种研究型作品的存在。

至少现在有些同学慢慢理解了,意识到有一种艺术叫做研究,有一种艺术叫践行,而与商业无关。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放在作品中跟后人对话,艺术家追求永恒的心态就有了。

人生无常,说不定哪一天就没了,但是我做的佛像,若干年后一定还在。

以前在景德镇看到千年窑址中陶瓷碎片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当时的陶工、雕匠,他们刻划每一刀时的激情、他的恬淡、他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和千年前的古人对话的感觉。

人生很短,杂事太多,能把其他该屏蔽的屏蔽,尽可能的简化。直到简化到像一个凸透镜一样,把你精力集中到某一个点,某一件事上,就如同在修行了。


李冰
赠言

< 高考热文="">

高考状元遁入空门

比高考更难的考试

文殊加持助考成功


< 佛学漫画="">

取经清净放生萌师徒

寻找美景心里乱

磕头念经舍得甜咸粽子

心静自然凉自在戒定慧


< 爆文="">

老中医八大口诀保你不生病

独家实拍五台山惊现罕见佛光奇观!

丧尽天良!她们竟然这样对一个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