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Keep已经是互联网体育赛道里的黑马,但王宁仍不轻松。 文|杨倩 编辑|马吉英 摄影|史小兵 一家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到底需不需要做品牌?如果投一大笔钱出去做品牌,到底能换回来什么?进入2016年之后,公司的成长需要哪些刺激? 从2015年10月份开始,王宁一直在翻来覆去思考这些问题,焦虑得睡不着觉。他不断假设最好和最坏的情况,以及万一出现最坏的情况该如何补救,怎么把握节奏。 王宁是Keep创始人、CEO。上线不到一年半的时间,Keep用户即将突破4000万,日活超过1100万,高居App Store健身健美榜单榜首,并且已拿到了3200万美元C轮融资。 酝酿、打磨了半年多,Keep在市场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从6月开始,Keep的广告投放在北上广的地铁站、地标建筑,以及地面广场,巨幅画面加上“自律给我自由”的品牌口号,极富冲击力。“过去这一两个月,是我这辈子花钱最多的时候。每天批的钱,都是这辈子没见过的数额。”在接受本刊专访时,王宁的状态看似随意,但内心却仿佛在历经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从Keep一系列广告没有植入二维码的做法来看,王宁并没有把用户增长作为这次花大钱效果的评估指标。他甚至向《中国企业家》解释道,Keep做品牌不是为了增加用户,而是要传递Keep的品牌精神,引起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心理共鸣。他的梦想是把Keep打造成像Airbnb一样有信仰的公司。困扰不少创业公司的商业化并不是王宁眼下最关心的工作。Keep今年最核心的计划还是打磨内容,推出更多新课程。 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投资副总裁汪天凡连续对Keep进行了三轮注资。汪天凡指出,Keep的挑战仍然是怎样提供给用户完整的闭环体验,而不是商业化,最关键是让用户留下来,因为这个行业的资本太密集了,未来两三年最难的是对用户心智的占领。 「 从小白起步 」 Keep一开始对于用户有比较清晰的定位,锁定的是对身材要求0-70分的小白用户。王宁认为这是用户中的主力军。 “他们使用Keep,不见得想练成阿诺德·施瓦辛格的身材,更多是希望有健康的生活状态,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王宁说。 王宁也曾经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当时他请不起教练也去不了健身房,为减肥下了很多苦功夫,搜罗各种优酷健身视频、知乎成功经验帖、泡减肥论坛,花了8个月时间,从180斤成功瘦身50斤。 之后很多人向他取经,他发现健身减肥市场有很强大的需求,但并没有一款简单好用的APP,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他的看法是,健身初期没必要很专业,更重要的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培养。这让王宁萌生了做移动健身应用的念头,这款应用的诉求就是免费、轻巧、简易,打破健身减肥的门槛,可以随时在家进行。 BAI投A轮时,Keep还没上线。在与王宁见面时,汪天凡兴奋地识别出了王宁的两点特质:在健身行业创业者中,他是唯一自己减过肥,并且有过在线教育行业经历的。 汪天凡发现,首先,健身应用95%的需求是女生要在夏季来临前的减肥,然而大部分健身产品专注于男士增肌,跟减肥没关系,完全没有把握产品需求,受众面非常狭窄。事实上,Keep用户数据证明,女性用户居多,男女比例分别为45%、55%。其次,王宁在猿题库有一年多的实习经历,这给了他非常大的优势,将在线教育的用户分层思路也复制到了健身领域。因为大部分中国健身用户只是追求60-70分,一个移动端真人示范的简单操课,就能满足用户需求。当然,如果追求70分以上,继续塑形、增肌,则需要更加专业化、定制化的课程。 听上去很简单,但真正到打磨产品的环节,Keep的目标却是冲着满分去的。王宁希望Keep里的健身课程“有自己的标签”。举例来说,在各种健身跑步类应用中,Keep的加油声被认为是辨识度最高的。这个声音的挑选用了很长时间,先是找了三四家声优公司,挑了三四十个声音,优先选择之后,每个声音再调不同的感情,最终才达到了最佳效果。“我们的声音是比较up、有燃力的声音,不让人觉得特别假。”王宁说。 2015年2月4日,Keep正式上线。Keep的早期推广几乎是零成本,通过QQ群、豆瓣群组获得了4000名内测用户。之后Keep的用户规模一路狂飙突进,用王宁的话说,是“顺势而为”。Keep的爆发式增长实际上迎合了国内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年轻一代的生活品位,“马甲线”已经超越“骨感”,成为好身材的新标签。 很少发朋友圈的王宁记录了这样三个时间节点:2015年11月20日,Keep实现1000万用户,用了289天;第二个1000万用了110天;第三个1000万只用了68天。而Keep的用户增长还没有出现天花板。 用户的增长让Keep覆盖70-100分的群体成为可能。目前Keep已经吸引了很多专业健身教练,他们更多是社区分享者。 这也是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在B轮和C轮继续加码投资的原因。“Keep没有推广,完全是靠产品去渗透,相信资本效率会非常高,我们愿意继续砸钱。”汪天凡说。 「 刚及格 」 对王宁而言,商业化、盈利并不是当务之急,充分打磨用户体验才是。如果让他给Keep的用户体验打分,0-10分的区间里,他给Keep打了6分,刚刚及格。 4月中旬,Keep3.0版本推出了跑步、电商功能。王宁希望新功能的上线能给用户体验带来更多提升空间。 跑步功能实际上是上线以来用户就不断提出的呼声,但王宁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做。当时拿完B轮融资之后,无氧课程的用户体验还需要打磨,Keep已有的产品还需要不断推进,而当时团队只有二三十个人,没有精力去做新的业务线。 等到团队扩充后,才推出了跑步功能。与跑步运动类应用不同的是,Keep的跑步模块更注重提供完整的运动形态,除了从出发到结束的简单记录,还加上了跑前热身、跑后拉伸环节。 至于电商,王宁强调,“商业化不是现阶段的目标。”做电商只是一种对用户需求的验证和测试。电商的品类主要是器械,如健身球、金属跳绳等。 王宁指出,Keep上线电商主要有三点考虑:首先,电商是测试用户消费能力和转化率的最有效方式;其次,电商对支付系统是最好的检验渠道,因为商业化产品需要强大的支付系统;其三,最重要的是希望满足用户体验,一些新增课程必须有器械才可以体验,比如瑜伽球课程。 在此之前,Keep的商业化尝试并没有放开手脚,更多像是在谨慎试水。除了跟阿迪达斯、彪马合作之外,Keep还与优衣库、碧欧泉、奥迪、奔驰、大疆等实现了跨界合作。但在产品没有打磨好之前,王宁并不会大规模推广商业化,他的打法是“以守为攻”,小步快跑,不断验证。 在汪天凡看来,Keep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克制力”。他的感受是,Keep一开始就很专注,没有急着做社交,甚至早期的分享都是严格禁止的,竞争对手则很早就开放了。 在王宁接受本刊采访的前几天,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Tony)在一次名为《克制的力量——产品人的信仰》的分享中,提到“克制”的重要性,王宁认为这个观点跟自己不谋而合,“起码我们在克制程度上做得挺优秀,我们不是随随便便上一个功能,每上一个功能的决策周期和思考其实非常久”。现在,他的思路很清晰,Keep是一家产品驱动型的公司,宁可慢一点,也不愿犯错误而消耗资源、伤士气。 他会向团队同时传递危机感和自豪感,也就是俗话说的打一巴掌再给个枣。“虽然是行业第一,融了很多钱,看似发展很好,可能未来三个月、六个月这家公司就会挂了。”但当团队士气需要提振时,他会说,要看到资本市场、用户的认可和行业地位,Keep确实是行业里跑的最快的。 「 团队考验 」 2014年11月初,Keep的第一行代码刚刚诞生。彼时的Keep团队只有4人,现在团队规模已经扩充到将近120人。随着员工不断增加,Keep已经搬了两次家,从朝外SOHO到雍和别墅,再到东四十条的亮点设计中心,很快又要租下对面的一层办公楼。 尽管是互联网体育赛道里一匹耀眼的黑马,王宁现在仍然难言轻松。他又胖了30斤。“这都是压力带来的副产品。”他调侃道。自从启动创业的引擎之后,他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健身了。现在他每天半夜12点之后下班,躺在床上还会失眠。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去找中医走了个罐,背后都是紫黑色,从镜子里看到时,他自己都吓坏了。 王宁的压力来自于何处?从外部环境看,资本在互联网体育赛道上仍在疯狂布局卡位,FitTime、咕咚等体育类应用,近期也都获得新一轮注资。每一家都不甘落后,各有千秋,胜负仍难预料。 带领一家公司从无到有、从0到1,他经历的难熬时刻也不少。从初级创业到高速成长的短短几个月,他“内心的恐惧感还是很强的”。 跟很多初创公司一样,Keep的天使轮融资也并非一帆风顺,王宁没少被投资人拒绝。2014年11月份,在王宁见了七八家投资人之后,Keep最终获得了泽厚资本300万的天使投资。 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没少让王宁焦虑。Keep初创团队只有十几人,但用户量每天都在疯狂增长,需要更多技术人员扛住基础服务的压力,但王宁很难在一到两周内就找到优秀的人。那时候,他每天的焦虑是,如果不能给用户提供完善的体验,用户很可能会不断流失,“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后来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投后服务给他们介绍了人力资源主管,才算是雪中送炭解了围困。 2015年10月份左右,产品刚上线半年的Keep经历了一次爆炸性的增长。团队从20人迅速发展到五六十人,王宁压力非常大。他说,就像一辆在乡村小路上飞驰的三轮车,突然到了陌生的城镇公路,能不能继续跑,挑战极大。他面临着哪些事情该管、哪些事情该放手的抉择。在早期,公司里换个灯泡他都自己动手,但随着团队规模连续翻番,他需要找到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来驾驭一家成长速度惊人的年轻公司。 从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也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到底有多年轻。王宁说,Keep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刚开始创业时,除了CEO这个职位必须有之外,公司没有COO、CTO这类职位,“如果一上来就把一个人定在一个位置,意味着公司的天花板已经被设定好”,这让王宁觉得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因此,王宁其他的创业搭档最开始是以技术负责人、市场负责人的身份在工作,直到团队里有了第100个人,Keep才有了第一个VP(副总裁),负责产品技术。 虽然年轻,王宁在公司管理层面不乏强势,他对投资人的每一笔钱都保持敬畏,但在公司发展和产品层面,不太会在乎投资人的指挥棒。“Keep一直是一个To C的公司,而不是一个To VC的公司。我们做的足够好,才会让别人拍大腿,而不是去拽着别人的腿。”王宁说。 |
|
来自: zuowoyunduan > 《公司人物》